|
发表于 2010-5-21 21: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来的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3、PRRS的防控
造成目前PRRS越演越烈的局面,应该让广大养猪生产者深思,除了蓝耳病本身病毒具有独特的特点外,应该更多的考虑我们目前养猪业所存在的现状:养猪业越来越大的规模、饲养密度过大、抗生素滥用、饲料存在超标的霉菌等等这些因素,使猪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的状态,发挥不出其免疫系统本身具有的强大功能。因此要控制甚至净化猪场存在的PRRS,在很多方面上还要进行改变。以下是对蓝耳病控制一些看法:
(1)大多养殖户都希望,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净化猪场中存在的某种疾病,在猪瘟、伪狂犬、布病等病上都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并在一些猪场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蓝耳病控制上,有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的方法。目前较可能成功的方法是通过饲养方式的改变及清群的方法。
后备母猪的生产管理结合Isowean/MEW和分胎次饲养【3】。在后备母猪的管理中,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持续性适应措施,当引入蓝耳病阴性种猪时,让其与原场的蓝耳病阳性种猪接触,保证新引进的蓝耳病阴性种猪感染或获得PRRS病毒。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全进全出,尤其是产房、保育阶段的全进全出。还有就是建立一个长期的监测计划,对保育猪、肥猪、种猪、后备猪进行PRRS病毒监测,了解群体中PRRS病毒存在的状态。母猪群体严格的封闭,在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病毒就会自动在猪场中消失;同时通过Isowean/MEW获得阴性仔猪,将这些猪隔离到有严格生物安全措施的新猪场饲养。
清群的方法, 部分清群【4】:保留原有种猪,只是移出部分阶段的种猪从而达到清除的目的。这种方式在隔离生产体系中成功率大于90%,但不能保证100%的成功,同时它对猪场建设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三点式或多点式生产的猪易获得成功。最后当以上的方法不能达到清除目的时,就只能采用完全清群的办法,但这样的方法将生产线上所有的猪都淘汰,对目前我国广大养猪者来说很难承受得起。,将PRRS活跃场控制为稳定场是广大养猪户所希望的。
(2)当一个猪场内存在着PRRS感染后,继发感染其它细菌、病毒,其生产指标变得很不稳定,一些不利的因素出现,如气候的变化、转群等就会导致发病和死亡。在PRRS活跃的场,可以注射疫苗或血清的办法,使其尽快稳定下来。
疫苗可以控制很多疾病的发生,虽然蓝耳病疫苗在蓝耳病的控制上还有很大的争论,这些争论是因为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如:抗体依赖性、变异快等,且不管是弱毒苗还是灭活苗,在应用上都存在缺陷,但疫苗应该是控制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用蓝耳病疫苗上,杨汉春教授提出了三点“明确”:明确猪场存在PRRSV感染,摸清PRRSV感染的状况,明确PRRSV感染与猪场存在和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明确猪场的繁殖障碍是由PRRSV感染引起的。当确定了这三点后,免疫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提高,但不能保证不发病。原因:1)蓝耳病病毒很容易产生亚毒株,当有外来猪或全场抗体水平不一致时,很容易暴发此病。2)如果猪场70%以上母猪有高滴度的中和抗体,移行抗体可以转移给仔猪;此时如果打了疫苗,反而透过胎盘感染而增加保育猪及肉猪死亡率,所以选择疫苗的注射时机至关重要,母猪应先测定抗体水平,再决定要不要接种疫苗。3)母猪打了疫苗(一般是弱毒苗),如果感染了强毒株,一样也会经胎盘感染而传给小猪。4)仔猪免疫时机的选择同样十分关键(如表5),如果注苗时机不对,会造成浪费和不良后果。5)在按期注射疫苗后,还需要做好中药及营养的保健,强化免疫效果,增强机体抗病力。
血清注射方法也在一些猪场获得了成功,这样做的优点是:面临爆发时确保100% 母猪群接触到病毒, 可更快结束传播, 缩短发病过程;对相同毒株有确实的免疫, 只要没有其它毒株感染, 将终生免疫。缺点有:不能产生对异型株的免疫;无法确切把握感染时机、病毒量不准确等问题;可能产生更强的毒力株。
(3)改善猪场饲养管理上的一些环节,目前在大多数大型的规模化养猪场,热衷于大型,养猪设计规模也越来越大,当猪价提高的时候,盲目扩大规模,造成猪栏紧张,饲养密度增大,特别是保育阶段,加上各种不良的应激,猪的免疫力受到抑制,对各种疫苗的免疫反应降低,抗体水平不高,当PRRS感染后,容易发生继发感染。因此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将仔猪的饲养密度每头由0.3m2 降到0.5m2。并加强猪营养的管理,只有高质量的饲料,才能保证猪的健康生长;同时,加强猪场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外来的病原传播到猪场,特别是外来车辆的消毒,通过清洗消毒后,一定要等干燥后方能进场。
(4) 全进全出多点式生产体系在PRRS及其它疾病的控制上有很大的作用【5】,
它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由于不同日龄猪相互传染。近年在母猪饲养上实行分胎次生产,把头胎和二胎猪所产后代与经产猪的后代隔离饲养;在生产流程中,要减少猪间的接触,严格控制合栏, 最好是一对一转栏,因合栏频繁的猪场死亡率高, 也更难控制;暂时调整生产流程,在栏舍周转允许、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将保育舍内未发病猪提前转入生长舍饲养,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5)监测 有条件的猪场应该有自己的实验室,对自己猪场不间断的监控,了解疾病的感染状况和感染压力,而没有条件的猪场,应该定期将样品送到有关实验室检测。
最初的监测应该以评估感染的传播情况为目的,从而协助制订控制策略。在实施该控制策略期间需作进一步的监测。活猪和精液的流动是疾病传播最有可能的路径,所以应特别注意最近引过种的养猪场、人工授精站和出售繁育猪或生长猪的猪场。监测内容包括确定可疑猪场的位置、对猪进行抗体检测、采集统计学上有效数量的猪血液样本监测,检查有繁殖失败、死胎和新生仔猪死亡迹象的生产记录。而血清学监测对无临床症状的猪群最有价值。
关于PRRS 我们还有不知道的事:如何在猪体、 猪群内建立对所有毒株的免疫力? 如何防止新毒株进入繁殖群?是否还有未知的传播途径?2007年6月1日和2日,23位知名专家参加了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兽医学院召开的蓝耳病疫苗免疫研讨会,会后的白皮书达成4点共识:1)蓝耳病疫苗对于同源毒株的攻毒有保护作用;2)现有疫苗不能完全满足养猪生产者的需要;3)对于改进疫苗需要进行的理论研究工作确定了方向;4)新型改进的疫苗有望在5~10年内问世。因此在控制蓝耳病上,我们还有那么一段很长的探索时间。但是,我们应该有信心,只要采取科学的防制措施,把PRRS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还是可以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