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42|回复: 1

夏季猪群常发疫病的防控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6 11: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附红细胞体病
    (一)流行形势与特点  该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当前呈全世界分布。各种品种和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但以仔猪和母猪多见,其中以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高。经接触、血源、交配、垂直及媒介昆虫(如蚊子等)叮咬而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季和雨水较多的季节。由于附红细胞体在猪群中的感染率高达90%以上,许多隐性感染的带菌猪在各种不良的应激因素作用下,可诱发血液中的附红细胞体数量增多,导致出现临诊症状而发病。当前该病的发生由过去急性暴发型发生转变为隐性感染,而且常见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及圆环病毒2型感染继发附红细胞体病,或者与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和弓形虫病等混合感染,造成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的病死率增高,母猪与种公猪的繁殖障碍加重。发病耐过猪可终生带菌,成为传染源。
    急性病例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0—42℃,沉郁、不食、嗜睡、反应迟钝。可视黏膜苍白、黄染、全身皮肤发红,故称为“猪红皮病”。发红从背部开始,波及全身,以耳尖、鼻侧、胸、腹部及四肢明显,指压不退色,严重时出现紫斑。尿呈深黄色或红色。哺乳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有的可自愈。断奶后至3月龄的仔猪发病先是贫血,后出现黄疸,精神与食欲不振,步态不稳,消化不良。体温升高至42℃,耳部、尾及四肢末端发紫,呼吸困难,先便秘后腹泻,死亡率30%~70%。育肥猪表现溶血性黄疸,贫血少见。常见皮肤潮红,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微细红斑,尤其以耳部和背部两侧皮肤明显。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与食欲不振,但死亡率较低。母猪感染后不发情,受胎率低:妊娠期感染发病表现为早产、产弱仔和死胎;分娩后感染的急性病例可见体温升高达42℃,黏膜苍白,贫血,乳房与外阴水肿,产奶量下降,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二)主要预防技术
    1.定期驱虫。喷洒杀虫剂,杀灭各种吸血昆虫,消除传播媒介。
    2.控制好环境。除去各种应激因素,特别是断奶前后防止发生断奶应激,营养应激和环境应激,可有效的减少该病的发生。
    3.严格消毒。注射、手术、去势、断尾、断脐、打耳号、剪牙等要严格消毒,注射时做到每猪一个针头。
    4.药物预防。母猪分娩前肌注得米先(长效土霉素),每千克体重5毫克,肌注,2日1次,连用2次;旧龄仔猪肌注土霉素,每头50毫克,7日龄再注1次,可防止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出现疫情时,种猪群于1吨料中加喘速治600克,黄芪多糖粉600克,连喂10天,也可于1吨饲料中加对氨基苯砷酸钠180克,连续饲喂7天,以后药量减半,再喂7天(临产前母猪不得超过90克/吨的服药量)。仔猪群,可于1吨饲料中加四环素150克,对氨基苯砷酸钠45克,连续饲喂10天。育肥猪,可于1吨饲料中加阿散酸120克,连续饲喂10天。
    (三)治疗方案
    1.血虫净(贝尼尔)。每千克体重5~7毫克,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肌注,每日1次、连用2次:同时配合肌注红弓链康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重症加量,每日1次,连用4天;排疫肽,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
    2.血虫灭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注清开灵注射液,小猪每头10毫升、中猪每头15毫升、大猪每头20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排疫肽,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
    3.长效土霉素。每千克体重5毫克,肌注,每2日1次,连用3次,复方柴胡注射液,每头猪5—15毫升,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排疫肽,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
    在使用上述方案治疗时,对重症病例,特别是贫血严重者应给予支持疗法,注意强心、补液,如静脉注射,改饮电解质多维,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尽快康复。猪只病愈后常见生长缓慢,有的成为僵猪。应于病后肌注猪用转移因子,(低分子多核苷酸与多肽复合物,大连三仪动物药品公司研发),每100千克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2次,同时改善饲料营养,拌料喂服大黄苏打片7天,可有效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减少僵猪的发生。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
    (一)流行形势与特点  这是由圆环病毒2型所引起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所表现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于保育仔猪和育肥猪,成年猪发病较少见。一般呈散发,发病率为2%一7%,国内报道最高发病率可达11%,死亡率国外报道为3 0%,而国内报道死亡率可达40%。临床上可见病猪皮肤上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呈红色或紫红色病变,病变中央呈黑色,并常融合成大的斑块。病变常见于后肢、腹部、体侧及耳部,以会阴部和四肢最为明显。感染严重时体温升高至41℃,不食,四肢跛行,皮下水肿,体重减轻。病理变化可见会阴部、后肢乃至全身出现坏死性皮炎,肾脏苍白、肿胀,皮质部有出血或淤血斑点。
    (二)主要预防技术
    1.防止各种应激。加强消毒、杀灭吸血昆虫、改善饲养环境、饲养密度适中,控制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群造成的危害,有利于防止该病的发生。
    2.提高饲料质量。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因为霉菌毒素是引发猪群发生皮炎与肾病综合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3.药物预防。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可定期于1吨料中加入喘速治(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免疫增强因子)500克,黄芪多糖粉500克,连续饲喂12天,也可于1000千克饲料中加入圆环灭1500克,连续饲喂14天,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三)治疗方案  皮肤上的紫红色斑块可用卫康或碘伏消毒液喷洒,每天2次,1周可治愈。干扰素(大连三仪动物药品公司研发),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每日1次肌注,连用3天,转移因子用法与用量与干扰素相同。配合肌注复方板兰根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5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或者肌注黄氏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流行形势与特点  该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虫媒病毒病。由带毒媒介昆虫的叮咬而传播,以三带啄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自然界中约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世界各地均有流行,但主要发生于亚洲各国。由于该病的发生与蚊虫的孳生繁殖和活动特性有密切关系,因而该病的流行表现出严格的季节性。热带地区一年四季散在发生,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一般发生于6 9月份,我国北方与东北地区发病多在8—9月达到高峰。
    猪是乙脑病毒的增殖宿主和主要传染源,各种品种和性别的猪只均可感染,而且感染率可达100%。发病年龄多与性成熟有关,大多数在6月龄左右发病,发病率为20%一30%。一般病死率较低,若有并发感染死亡率可上升。猪只发病全愈后不会复发,但可成为无症状带毒猪,造成猪—蚊—猪的循环传播。
    该病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以及青年种公猪发生睾丸炎、睾丸肿大,失去配种能力等为特征的繁殖障碍。
    (一)主要预防技术
    1.杀灭吸血昆虫,消灭传播媒介。搞好猪会舍和环境的卫生,保持清洁干燥,填平低洼地,治理水沟,清理杂草,铲除蚊虫的滋生场地,坚持消毒制度,定期在猪舍及其周围环境喷洒灭蚊药液,彻底消灭媒介昆虫。
    2.免疫预防。每年的四月份对猪群使用猪乙型脑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预防,保护期可达10个月以上。后备种猪1 50日龄的首免,3周后2免,每次每头肌注1毫升;经产母猪与种公猪每年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仔猪不注射,7天产生免疫力,保护率在95%以上。
    (三)治疗方案
    1.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20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100—300毫升,40%乌洛托品15—20毫升,10%维生素C 5—10毫升,2.5%维生素B1 10—20毫升混合1次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肌注板兰根注射液每头20—40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肌注干扰素,每头2—4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下午肌注排疫肽。
    2.青霉素100万—30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200万单位加地塞米松注射液5—10毫升混合1次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安宫牛黄丸,50千克体重以上猪每次每头口服2粒,50千克体重以下的猪每头口服1粒,每日1次、连用3天:或者肌注脑康注射液;同时肌注干扰素,每日1次,连用3天。下午肌注排疫肽。
    3.如病猪持续高温,神经症状明显时,可加注300/o安乃近10-20毫升,每日2/九肌注氯丙嗪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3毫克,每日2次。
    猪丹毒
    (一)流行形势与特点  该病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 6月龄的猪只,经消化道与皮肤损伤的创口感染,吸血昆虫如蚊、蝇、虱、蝉等为该病的传播媒介。由于健康猪只带菌率在35%一50%,当外界各种应激因素降低猪体抵抗力时,其毒力增强,也可导致猪只发病,称之为内源性传染。当前主要是散发,有的呈地方性流行,农村养猪户发生较多。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在6-9月份,南方炎热的地区也有全年发生的。
    (二)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多表现为败血症,病死率可达80%以上:亚急性病例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紫色疹块,俗称“打火印”:慢性病例侧表现为心内膜炎和四肢关节炎。
    (三)主要预防技术
    1.规模化猪场管理水平高,生物安全体系健全,一般不用接种猪丹毒菌苗免疫,定期进行药物预防即可控制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如使用强力霉素150克与阿莫西林200克混合拌入1吨料中或于每升水中加四环素粉132毫克饮水均可预防该病。农村养猪可使用猪丹毒GC42弱毒疫苗口服免疫,口服前停饮4小时,将用冷水稀释好的疫苗,拌入少量新鲜凉饲料中,让猪自由采食,免疫期为6个月。不要用猪瘟、肺疫与丹毒三联疫苗免疫,多联苗不如单苗免疫效果好。
    2.对病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所、早治疗。
    (四)治疗方案
    1.青霉素:20千克体重以下每次用100万~200万单位,20千克体重以上每次用250万一300万单位,以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次5毫克)稀释后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注排疫肽用法与用量见链球菌病治疗方案。
    复方板蓝根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5毫升,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肌注排疫肽。
    2.抗菌肽:每60千克体重1毫升,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重症加倍量;同时肌注倍康肽(猪白细胞介素—4,三仪公司研发)每日1次,连用两天。高温者加注柴胡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
    3.四环素:每千克体重7—15毫克,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同时肌注排疫肽。
    使用土霉素、泰乐菌素、恩诺沙星或磺胺类药物治疗,配合肌注排疫肽或倍康肽也有良好的疗效。
    (五)公共卫生  人通过皮肤的伤口可感染红斑丹毒丝菌,称为“类丹毒”。发病时常见于手指和手部呈现红、肿、热、疼痛,不化脓,腋下淋巴结肿大。类丹毒已成为一种职业病,多见于兽医,屠宰加工人员和渔民等,平时接触病猪或剖检时注意自身防护,防止手破伤,戴手套,注意消毒等。发现感染后,口服抗生素可治愈。
    猪高热综合征
    (一)流行形势与特点  主要发生于10~25周龄的育肥猪及产仔前后的母猪,保育仔猪也有发生。发病多见于春末,夏季及秋初季节,其它季节也有散发。发病率为30%~70%,病死率为20%~70%;病母猪流产率达50%左右,病死率为10%—30%。去年造成死亡淘汰猪只数千万头,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饲养环境恶劣,炎热潮湿猪舍通风降温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的猪群较多发生。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长期饲喂发霉饲料的猪群发病严重,死亡率也高。病程一般在7~10天,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而且出现反复。据湖北省动物疾病防控中心报告:检查31批发病猪样品,检出兰耳病病毒占80%,猪瘟病毒占42%,圆环病毒2型占19%,混合感染占87%。江西省动物疾病防控中心报告:检查26个发病猪场的病料,检出兰耳病与猪瘟混合感染占54%,兰耳病,猪瘟与传胸混合感染占23%,兰耳病,圆环病毒2型与伪狂犬病混合感染占15%。从江西,湖北和湖南三省检查的16份病料中检出细菌主要是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放线杆菌、大肠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而且这些细菌都具有广泛的耐药性。从上述三个省病猪中分离出的兰耳病病毒变异毒株与原兰耳病病毒美洲毒株的同源性为94%,而且从脑组织和肺组织中分离出病毒的比例相当高。同时,还存在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虫病,以及霉菌毒素参与致病等。由此可见,猪高热综合征是由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等多病原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二)临床症状  临床上多见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精神沉郁,卧地不起,不食,皮肤发红,并出现小红斑点,形状不定,耳缘发紫,结膜潮红,流泪,气喘急促,咳嗽,鼻端干燥。尿少色黄,粪干发黑。有的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有的呕吐、磨牙、四肢划水状,后肢不能站立。仔猪皮肤黄白,消瘦,皮毛无光泽,运动时四肢无力。有的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等。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弥慢性间质性肺炎病变,其中以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肿大有小点出血,间质增宽,有的肺呈橡皮状,有的肺的尖叶和心叶有肉样实变,有的呈大理石样变化。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脾肿大,质脆,部分有梗死灶,有的边缘有针状的出血柱。肾脏肿大、苍白、有的有针尖大出血点。心内外膜、心耳、喉头黏膜有出血点。个别的猪胃底部黏膜出血、溃疡。淋巴结出血、水肿、部分呈周边出血等。
    (三)主要预防技术
    1.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猪舍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空气流通,通风良好,清洁卫生。
    2.保障饮水。给予清凉干净的饮水并添加电解质多维+葡萄糖粉牛黄芪多糖粉,饮用7天。
    3.药物预防。可在1吨饲料中添加喘速治600克和黄芪多糖粉600克,连续饲喂10天。
    (四)治疗方案
    1.肌注干扰素与转移因子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肌注复方板兰根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5毫升,每日1次,连用4天。下午肌注头孢噻呋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4天。
    2.肌注排疫肽,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注复方柴胡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日1次,连用4天;或者肌注清开灵注射液,每头10~20毫升,每日1次,连用4天。同时肌注干扰素,每日1次,连用3天,下午肌注氟苯尼考注射液,每日1次,连用4天。
    3.在进行上述方案治疗时,要注意静注5%糖盐水溶液300~500毫升,加维生素C 5—10毫升,每日1次,肌注强尔心注射液5—10毫升,每日2次。病猪饮水改饮电介质多维。
    控制猪群疫病的安全管理措施
    (一)严格防疫  配种妊娠猪舍、产仔哺乳舍、保育舍与育肥舍要做到全进全出,严格消毒制度,防止疫病交叉感染。
    (二)严防高温高湿应激  夏季气候炎热潮湿,猪舍要加强通风对流,采取降温措施,如采用水帘降温、滴水降温,喷雾降温,有条件的可使用冷风机或安装空调等调节温度,以减少高温高湿对猪群造成的危害。
    (三)按计划驱虫  母猪产仔前7—14天,仔猪断奶转群后和生长阶段各驱虫1次。可使用“通灭”或“全灭”,每33千克体重1毫升,肌注1次。
    (四)消灭吸血昆虫用0.05%蚊蝇净喷洒杀灭吸血昆虫,每周1次:并在排污沟中投放烧碱杀灭虫卵和幼虫。
    (五)增加猪只采食量  夏季炎热使猪只采食量下降,应在调整饲料配方的同时,也要改变饲喂方式,喂饲可改为早上7点以前喂料1次,下午6点以后再喂料1次,避免中午高温喂料,以减轻热应激对采食量的不利影响。同时选用干、湿料搓配混合饲喂,有条件的午餐可喂点青饲料,以提高猪只的食欲。
    (六)保障饮水  给予干净清凉的饮水,高温季节饮水量会增加50%,并在水中适当添加电解质多维,有利于降低热应激的发生。
    (七)防治饲料霉变  夏季高温环境饲料保管不当而发霉变质,霉菌毒素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流产及产死胎,同时引发疫病的发生。因此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轻微发霉的饲料应于每吨料中添加古博土吸霉灵1.5—2千克,喂育肥猪,妊娠母猪与仔猪对霉菌毒素特别敏感,严禁饲喂。
    (八)提前做好疫苗注射  进入夏季之前,对猪群一定要按合理的免疫程序搞好免疫预防。种猪群做好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乙型脑炎和口蹄疫等疫苗的接种;仔猪要做好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和链球菌病的免疫接种,保持猪群中高水平的免疫状态,有利于防止夏季猪群常发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sheshouleon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5-16 11: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的资料 

jxpurina 于 2010-5-16 11:14 补充以下内容

感谢您的资料 

jxpurina 于 2010-5-16 11:14 补充以下内容

感谢您的资料 

jxpurina 于 2010-5-16 11:14 补充以下内容

感谢您的资料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7 00:1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