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碱作用机理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肉碱,又叫肉毒碱。在国际分类上,L-肉碱归列更接近胆碱, 其次是维生素类营养物质。化学名3-羟—4一三甲基铵丁酸,白色或灰白色结晶、无臭、性质稳定、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味酸、熔点194-199℃。可广泛用于鱼、虾、甲鱼、鳗鱼及畜禽等动物饲料中。
水产动物本身能在肝脏中合成肉碱,但在高密度、集约化的水产养殖条件下,动物体内合成的肉碱远远不能够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以致可能造成鱼体脂肪代谢受阻,摄食减少,运动减弱,成活率降低。尤其是在生长高峰的夏季,含脂肪高的鱼类容易出现死亡。此外,幼年期水产动物没有肉碱合成能力。因此,在水产动物饲料中额外添加肉碱是有益的。
一、对肉碱的作用机理不少研究已作过探讨,一般认同的作用机理如下:
1、参与体内脂肪代谢。长链脂酰辅酶A或游离脂肪酸不能直接通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必须由肉碱携带脂酰基才能通过。其转运机制为: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均有肉碱脂酰转移酶,此酶催化脂酰基在肉碱和辅酶A之间的转移。外侧的转移酶I催化脂酰辅酶A与肉碱反应,生成脂酰基肉碱,并将它转移至膜内侧。然后在膜内侧的肉碱脂酰转移酶II催化下,将脂酰基转给膜内的辅酶A,重新生成脂酰辅酶A。这样,就把胞液中的脂酰辅酶A转移至线粒体内,进行氧化供能。动物体内合成的肉碱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出现缺乏时,将影响脂肪代谢提供能量,机体将通过其他途径如分解体蛋白来供能,减少体蛋白的沉积。此外,肉碱可降低脂肪在体内的堆积,具有改善胴体品质的作用。
2、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率。肉碱主要在肝脏和肾脏中,由一个赖氨酸和三个蛋氨酸在酶的催化和Vc、二价铁离子、尼克酸以及VB6参与下合成的。合成条件苛刻,如VB6、尼克酸和Vc中任何一种不足,都会使合成受阻。以植物蛋白为主的配合饲料中,往往蛋氨酸欠缺,可利用赖氨酸缺乏,Vc添加量不足,于是经常会导致动物组织中肉碱缺乏,加之植物产品的肉碱含量很低,甚至没有,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造成动物生长缓慢,抗病抗应激能力减弱。通过添加肉碱,既满足了机体需要,又节约部分蛋氨酸和赖氨酸,以及少量Vc,相对提高了赖氨酸和蛋氨酸在饲料中的水平。肉碱添加起到平衡氨基酸作用,节约了饲料蛋白质的用量,提高了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
3、参与清除体内过量非生理性的酰基及乳酸。肉碱会与肌肉细胞内的代谢产物短链酰类残留结合,以酰—肉碱(主要为乙酰—肉碱)的形式排出细胞外,随尿液排出体外或留在体内再利用。由于肉碱储存了大量乙酰基,促进体内的丙酮酸转化为乙酸。否则,过多的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导致肌肉疲劳及痛性痉挛。适量添加肉碱,作为生物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有助于提高动物免疫力以及抗病抗应激能力。
4、促进对脂溶性维生素及钙、磷的吸收。
5、参与精子的成熟过程,其量与精子的活力、密度呈正相关。添加适量肉碱,能提高鱼类繁殖率。
二、肉碱在普通鱼类上的应用
Burtle G.J(1987)在12g重的鲶苗饲料中添加0.1%肉碱,于28℃水温下饲养 12周,试验鱼苗的平均日增重为0.74g,比对照组0.69g高7.25%。
北京水产研究所(1985)在网养鲤鱼鱼种和成鱼试验中发现,饵料中添加0.01%肉碱,结果鲤鱼肌肉粗蛋白提高3.02%,含脂率下降5.42%,可食部分比例增加4.7%。
石振宽等(1998)在添加肉碱节约饲料蛋白的试验中发现,鲤鱼饲料中添加0.01%肉碱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正常蛋白质试验组比对照组增重28.11%;低蛋白质试验组比对照组增重22.87%,饵料系数平均降低13.28%。
在鲤鱼、虹鳟饲料中分别添加0.01%的肉碱,其平均增重率比对照组分别高18.7% 、32.3%。在草鱼中,曹俊明等(1997)认为,草鱼饲料中添加肉碱能提高草鱼相对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可降低1.5—2个百分点的饲料蛋白质,并不会影响试验草鱼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质水平。
肉碱在普通鱼类的研究和使用中表明:肉碱能够改善鱼肉品质,促进鱼类生长,节约饲料蛋白,提高增重率。此外肉碱还能提高鱼的成活率,增强越冬耐力和活鱼的耐长途运输能力。
三、肉碱在特种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甲鱼生长缓慢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脂肪代谢能力较弱,易发生脂肪肝病,通过补充肉碱,能提高甲鱼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减少体内脂肪积留,提高甲鱼的成活率和越冬耐力,加快生长速度。占秀安等(2002)用211日龄中华鳖进行试验。表明, 饲料中添加0.01%肉碱,降低中华鳖四肢的脂肪沉积量达27.11%,肝脏和脂肪中的苹果酸脱氢酶分别提高了24.32%(P<0.01)、32.22%(P<0.01),脂肪中激素敏感脂酶总活力提高14.88%(P<0.05),肌肉和脂肪中脂蛋白脂酶总活力分别提高了27.08%(P<0.01)和13.18%(P<0.05), 肌肉中游离肉碱、总酸不溶肉碱含量分别升高了16.92%(P<0.01)和38.24%(P<0.01)。
在斑点叉 尾 鱼回 饲料中,发现鱼整体脂类含量随添加肉碱量的增加而降低,整体蛋白含量则随之提高,且显著降低了其肌肉、内脏及肝中脂肪含量(Burtle G· J,1994)。
在鳗鱼养殖上,肉碱能加快鳗鱼生长,降低饵料系数,改善鳗鱼肉品质,增强抗病抗应激能力,减少僵鳗数量。在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的饲料中,添加0.02%肉碱,分别饲养32d和70d后,其绝对增重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8%和23.06%(许民强等,1997,张为民等,1998)。
肉碱能提高对虾的成活率和增重率,降低饵料系数,提早达到上市规格;在罗氏沼虾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刘万涵等(1998)总结了数年来对罗氏沼虾和对虾的试验,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虾类饵料中添加肉碱增重试验 生长指标 | 肉碱添加量 | 增重率(%) | 饵料系数(%) | 成活率(%) | 罗氏沼虾 | 对照组 | 0 | 100 | 4.08 | 95 | 试验组 | 100 | 200 | 2.04 | 96 | 中国对虾 | 对照组 | 0 | 100 | 4.03 | 70.2 | 试验组 | 100 | 130.1 | 3.53 | 75.3 | 对照组 | 0 | 100 | 3.73 | 77 | 试验组 | 100 | 117.1 | 3.2 | 82.5 | 对照组 | 0 | 100 | 4.51 | 79.1 | 试验组 | 100 | 110.7 | 4.2 | 86.7 |
虾类平均增重39.48%,饵料系数降低20.87%。 四、不同水产动物饲料的肉碱添加推荐量: 动物 | 用量(mg/kg) | 苗鱼 | 250 | 鲈鱼、鲤鱼、鳊鱼、罗非鱼 | 100-400 | 鲑鱼、鳟鱼 | 300-1000 | 鲇鱼 | 300 | 仔虾 | 200-300 | 成虾 | 150-200 | 蟹 | 200-2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