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国水产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前段时间与一个一个水产界人士交流的时候,他提及国内的水产企业基本上在内销市场上磨刀霍霍。目前,国际水产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并有缩减的趋势。而中国偌大的水产市场基本上还是一块处女市场。除了批发市场大行其道外,餐饮、商超、专卖渠道一片空白。在产品的细分上也是初级产品为王,而深加工产品,例如冻鲜、休闲食品、礼品等基本上为零。
内销市场虽然十分巨大,但是众多的水产老板们还是处于卖产品的“计划经济”时代。在我看来,目前的内销水产品均是是数量取胜。这和中国人惯有的“急功近利”思维有关。以中国两大对虾基地来分析,这两大基地在传播方面都陷入了一个困境,以数量作为宣传的噱头早已过时。但是在对虾的宣传上是否又找不到适合的传播点。于是,就使劲的夸“政绩”,当国外的优秀虾企大举进军时,这些“政绩”很有可能是“豆腐渣工程”。海参行业曾经就面临过这样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开始,日本将其生产的8成以上的海参输往中国。北海道所产的海参一度成为中国海参市场的标杆“产品”。时至今日,中国的海参市场还没有办法摆脱日本关东参的影响。这和当初中国海参行业“支口大锅弄海参”有极大的关系。
中国人做市场的惯性思维是先占据市场,实现销量,然后不断的宣扬自己的成果。中国的消费者也在这样的思维下形成习惯:哪家企业的产品销售量大,那我就选择哪家。至少大家的选择不会错吧!长虹就是这样的例子。当初长虹以价格战将众多的家电企业赶下马,成为当时的家电NO1。现在,长虹开始宣扬自己的“C生活概念”。是否并没有当时价格战的火爆局面。“C生活”其实是长虹的品牌主张,旨在给消费者感官体验。在这里,长虹的领导者肯定会发现做品牌比做市场难得多。
在政治经济学上有一句话很误导人: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很多领导者会将这句话理解成为消费者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这种误导在白酒行业表现得十分充分。中国的白酒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众多的中小酒企生存堪忧。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正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产品。在我看来,白酒产业中的消费者需求已经十分大众化了。并非什么商机而言。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当然都会去做,结果就造成消费者麻痹了。保健酒就是很突出的一个例子,保健酒其实就几位中药或者动物的某些器官,人人都可以做,谁财大气粗,谁就可以将市场做大。
家电产业和白酒产业的发展给中国的水产行业以不少的警醒。中国的水产市场才刚刚起步,众多的水产企业要避免少走弯路。做市场和做品牌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做品牌要高于做市场。市场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认了品牌的发展道路,才能在市场营销上顺风顺水。不然,“百年长青”只能是一句空话。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