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aoxin007 于 2010-5-3 09:38 编辑
在下不才,看了几本水产书之后,想聒噪几句,诸位看官,千万别把我往麦院士看齐,我只要求和小学生看齐。
第一本,日本人尾崎久雄写的鱼类消化生理,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要说小日本,这帮家伙真是认真。你看看前言写的,特别谦虚“一无所知,十分空虚”。
特别诚恳,“贫乏的学问,焦急的心情。。。”尾崎对知识的饥渴,那股感动劲儿,让我觉得,我如果不把我会的教给他,都不好意思。。。
这里插一句,四十年前,咱貌似打败人家,四十年后,咱又向人家学习了。在学知识上,不能让民族主义在脑子里膨胀。
还没学知识之前,先端正了研究问题的态度。
咱们国内的前言,基本都是国内水产形式一片大好,未来需求旺盛,为促进生产,特出此书。。。。。
再说说内容,写的大部分是欧美日本学者对鱼的消化及相关试验,这里提及一下,国内有本相关书籍,一个水产的书,写了大把畜禽的生理做参照,让读者迷糊举那些鸡鸭猪牛的生理特点,能说明水产动物什么问题?日本人写的这本书,提及到某个器官的作用或者是否存在某种酶,会罗列很多观点,在众多试验结果中,不敢轻易下结论,生怕漏掉某学者的观点,很多地方都都用似是而非的口气,这在国人看来,都是没底气的。国内的教材套路相反,列举的试验结论基本是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找几个反面观点,驳斥下,凸显自己的权威地位。不有句老话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这本书的译者中,我发现李爱杰也在其中,李老师也算十年前水产营养界的权威了。那个时候知识真是匮乏,翻译一本书学到的东西,就是学界领军人物了。时势造英雄啊!
这本书后来成为很多国内教材及论文的援引鼻祖,也算经典著作了。看书得看源文献,被人引用几个来回,就等于被别人咀嚼了几次再吐给你,按照营养学的观点,剩下的都是粗纤维了,你还能消化出个什么蛋白呢?就像研究古文字到了一定层次,就得去古墓里找第一手的资料。不能专家说这字读“傻”,你就跟着傻。这样是做不了专家的。
虽说现在的营养开始玩分子了。不过,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上看,生理生化的知识还是更宽广些,知识应用点更紧密些。这书快出三十年了,依然很有参考价值。
什么是经典书籍?每次看一遍,都能有新的体会。鱼类消化生理,值得看它个五七八遍。
凌晨了,就先写到这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