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
时至初秋,水温还高仍是鱼类的大生长季节,但在东北地区及华北部分地区水温开始下降,全国的淡水商品鱼开始全面出池。此间要特别注意水质调节,由于鱼类的快速生长,池中的存鱼量增多,它们的绝对耗氧量增加,残渣剩饵、代谢产物及代谢废物不断增多、累加,以及它们发生化学变化使水体逐渐向它的承受极限趋近。天气不好时就出现浮头,严重时泛池,长时间水质不好,不利鱼的健康生长,给一些寄生虫的侵袭提供了机会,影响销售、运输。
水温又一次出现较大的波动,又一个鱼病高峰即将来临,作好鱼病综合防治是该月的管理重点。鱼种培育更要注意鱼病的综合防治,以健康的体质为越冬作好准备。在“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越冬期长,水温低,如东北、冰封期半年以上。鱼的优良体质是安全越冬的最重要基础之一。侵袭性鱼病、传染性鱼病防治并重。各子公司技术服务人员要配合养殖户根据公司所在地的鱼病疫情发生特点,做好鱼病的防治,以利于成鱼的运输、鱼种的越冬,特别是注意以下几种病害:
1.浮头和泛池 养过几年鱼的都遇见过浮头,严重的浮头不及时处理就易引起泛池,泛池严重的鱼儿全部死亡。高产精养塘、往年发生过严重死鱼事件的水体中的网箱,有鱼病的鱼塘、网箱在无风、闷热、打雷不下雨或雷阵雨、大雨过后等天气,特别要注意。
防治:①加强早晚巡塘,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加水、换水或采取其它增氧措施。午夜浮头是泛池的征兆,不要掉以轻心。②投喂质量好的饲料,以增强体质,提高耐低氧能力。③放养密度适当,做好投饲工作,天气有异常的傍晚不能投饵过多或不投饵,天气突变停止投饵。
2.老三病 养殖鱼类的烂鳃、赤皮、肠炎是三种多发病,常常并发,其症状是鳃丝腐烂、软骨外露、粘附有污物、体色变黑、腹部膨大有红斑、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严重的一提鱼肛门就有黄色粘液流出,鱼腹或两侧充血发炎,鳞片脱落,蛀鳍;肠内无食物,肠壁充血糜烂,独游或不食。
预防:①每15—20天用20—40kg/亩生石灰乳泼洒。②每1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
治疗:①每100斤鱼每天用黄胺胍5克或用黄胺噻唑2.5—5克或用350克大蒜头拌饵投喂,连用2—4天。②每100斤鱼用干桉树叶1公斤粉碎拌饵投喂,或用干猪鼻孔?鱼腥草 200—500克?鲜草1—1.5公斤 煎水拌饲料投喂或用干车前草每天300克粉碎拌饲料投5—6天。③每亩用菖蒲5公斤,捣碎裹在10公斤的松枝内扎成三捆放在饵料台周围或池塘上风口,或将上述药用粉碎机打浆泼入池中。
3.营养性疾病 生长快,饲料中某些营养指标跟不上鱼类的生长发育需要,其症状是鱼体萎瘪、烂鳍、鳞片疏松、脱落、肌肉水肿,发白状,机械损伤,体色深浅不均,尾鳍腐烂,嘴边发白,溃烂或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等。
防治:选择配方先进、售后服务好的全价饲料投喂。
其它如指环虫病、锚头鳋病、出血病等也要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预防以顺利度过盛夏,确保养殖生产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九月份
本月秋高气爽,水温逐渐下降,还有较大波动,东北地区开始大幅度下降。“白露”前后是鱼病的高峰期。水温下降快的地区开始并塘准备越冬。水温较高的地区注意防治鱼病:肠炎、细菌性暴发性出血病、锚头蚤、中华蚤、痘疮病、孢子虫病、绦虫病等。网箱养殖抓好秋季进箱鱼种的鱼病预防工作。
一、预防为主,消除麻痹思想 1.投喂新鲜、营养全面的饲料,增强鱼的体质。2.每半月投喂一次药饵?自制或购买?。3.经常换水或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改良环境。4.定期施药,以杀灭水中的致病生物。
总之,通过预防的手段,提高鱼体的免疫力,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
二、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合理、科学地采取措施治疗鱼病
1.坚持早晚巡视,投喂时注意观察,发现鱼摄食异常或有离群游动、靠边活动的现象,要将鱼捞出,仔细检察。
2.发现有零星的死鱼现象要注意。这种现象往往不被重视,认为那么多鱼死一两条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种情况要将死鱼仔细观察,找到死亡原因,不能马虎。
3.对症下药,用药的剂量要准确、合理,用药的时刻要选晴朗的天气,以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以前为好,上风多用一点,下风处少用一点,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内服药投喂后也要仔细察看。
4.继续作好越冬鱼种的鱼病预防如水霉、竖鳞等病和治疗。
十月份
本月“三北”地区气温大幅下降,鱼类几乎不摄食了,长江流域鱼类摄食也急剧减少,珠江流域地区还有较好的摄食。
鱼病防治重点:烂鳃、竖鳞、网箱浮头死鱼、水霉、鳃霉病等以及综合防治鱼病以利鱼类安全越冬和商品鱼的运输。
早晚巡塘:随时注意鱼的吃食、活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越冬:在越冬前应做好越冬前的准备工作,对于体质及肥满度较差的鱼应提前上市,并随时注意越冬池池水溶氧量,防止越冬池缺氧,防止浮头、死鱼。北方公司应随时注意跟踪使用“通威”料用户的越冬前期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找出原因妥善处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