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棉籽饼、棉籽粕
① 游离棉酚的含量是品质判断的重要指标。游离棉酚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肝、肾及神经、血管的毒性,鱼棉酚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生长受阻,并影响繁殖性能。因此游离棉酚含量太高则利用程度会受到很大限制。蛋白质品质可根据粗蛋白及赖氨酸含量来判断。
②加工方法对棉籽粕的品质影响也很大,机榨产品残油量较高,游离棉酚含量较低,因为在加工过程中,经水及高温的作用,游离棉酚与赖氨酸结合,因此这种产品赖氨酸含量减少,蛋白质价值变差。采用溶剂提油的产品,残油量低,蛋白质品质较佳,赖氨酸含量较高,但游离棉酚含量高。预榨萃取的产品其残油量及游离棉酚含量均低,蛋白质品质也较高。
③加工中生棉混入量和黑色棉籽壳含量对成分影响很大,壳的粗蛋白含量在5%~10%,而棉籽本身含55%的粗蛋白,所以生棉混入量和棉籽壳含量高的产品粗纤维含量高,粗蛋白含量低,品质不好。
④不同产品品质变化相当大,特别是很多过熟棉籽粕,造成赖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及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破坏,利用率很差。
⑤棉籽粕易污染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使用时应注意。
2.花生粕
①适当的蒸煮、加热可去除生长抑制因子(120℃左右可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但过热处理(200℃以上)则降低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率,通常溶剂萃取或预榨萃取产品温度容易控制,品质较佳,机榨的产品因加温不均,故品质差异较大。
②花生粕易污染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所以选择货源应非常小心,高温多湿季节已不可久贮。
3.菜籽粕 菜籽饼(粕)粗蛋白含量一般为35%~38%,但蛋白质消化率较豆粕和棉籽粕低,在氨基酸构成方面与棉籽粕相似,赖氨酸、蛋氨酸含量及其利用率较低。菜籽饼粕目前主要被作为肥料使用,其原因除以上所分析的蛋白质品质较差外,还由于菜籽饼中含有一系列毒素或抗营养因子,其中单宁、植酸主要是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和饲料中矿物元素的利用率,而含量较高的芥子苷(也称硫苷或硫甙,在甘兰型菜籽中含量为6%~9%),虽然本身无毒,但与芥子酶作用后可生成致甲状腺肿的口恶唑烷硫酮和硫氰酸盐以及能破坏消化道表层粘膜的异硫氰酸盐。因此使用菜籽饼喂鱼,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摄食量下降、甲状腺肿大等症状,而生长速度一般只相当于豆饼组的70%左右。为了提高菜籽饼粕的使用效果,避免中毒,一般采用限量使用(用量宜控制在20%以下),并加强搭配(与鱼粉、豆饼配合使用)或添加赖氨酸。用量较大时,宜作去毒处理。目前菜籽饼去毒一般是采取坑埋或发酵的方法,也可采用水或有机溶剂浸泡去毒。
4.芝麻粕 加热程度对芝麻粕的品质影响很大,因为温度过高(一般不宜超过110℃)会造成维生素的损失,并且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及胱氨酸等氨基酸的利用率降低,一些国产芝麻饼为提高麻油香味,加热过度而焦化,使用时应留意。
5.豆粕、豆饼
①大豆饼蛋氨酸含量较低,蛋氨酸为豆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②热处理程度不够的浸提豆粕中含有较多的抗胰蛋白酶、血球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从而影响豆粕的利用和鱼、虾的生长。白酶含量高于0.09%时,鱼的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因此提高大豆粕营养价值可通过合理搭配、添加蛋氨酸以及对抗胰蛋白酶值高的生豆粕进行适当的热处理(110℃,3分钟)等途径来实现。此外尚可以通过育种途径培育低毒大豆品种。
③购买豆饼时,除需作粗蛋白分析外,还需注意检测抗胰蛋白酶值,对抗胰蛋白酶值超标的生豆饼要先热处理再利用。由于豆粕蛋氨酸含量低,且无粘性、无香味、诱食性差,宜与其他动物性饲料搭配使用。
6.葵籽饼
①向日葵的外壳厚实,壳占籽实的35%~40%。含量主要取决于去壳情况。去壳较完全的葵籽饼含粗蛋白35%~37%,而带壳榨油的葵籽饼含粗蛋白仅22%~26%。部分带壳的葵籽饼粗蛋白含量为27%~32%。蛋白质中蛋氨酸含量高于大豆饼达1.6%。
②向日葵饼粕适口性好,蛋白质消化率高 (与豆饼相当)。是鱼饲料中的优良蛋白源,但由于目前生产完全脱壳葵籽饼很少,多为带壳产品,粗纤维含量较高,因此用量也不宜太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