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42|回复: 11

对虾病害流行的主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3 13: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npi 于 2010-4-16 20:19 编辑

  与其说养虾是靠天吃饭的行业,不如说它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之上的赌博业。从07年年底至今,对虾的病害流行日趋严重,南美白对虾正在经历一场毁灭性病害,现总体养殖成功率不足20%,有人甚至怀疑南美白对虾养殖是不是到头了?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近两年多的对虾繁养情况。08年春节过后,福建的一些幼体场在亲虾育种繁殖期出现莫名大规模死亡,亲虾普遍去眼柄后成活率低下,幼体罕见紧张!虾苗场的出苗率也开始出现问题,苗价一路的上扬。紧接着虾农九成以上排塘,虾农出现恐“普通苗”症,一代二代苗空前紧缺。饲料大厂瞧准时机砸重金大举进入种苗市场。进入09年,养殖失利局面进一步恶化,对虾养殖死亡率仍普遍达80%以上。各大公司所产知名品牌虾苗也未能逃脱被病毒感染的命运,个别知名品牌的虾苗死亡率也高达八至九成!一代苗难当救难重任!越来越多养殖户对一代、二代苗正逐渐失去信心。对虾养殖的出路何在?病害流行的关键原因到底是什么?解决问题方法在那里?

  对虾病害流行有其特殊性,是病原体、环境和营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三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病原体是对虾发生各种疾病的基础,但病原体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致病率的高低往往与对虾健康状态有关,健康的对虾一般不易得病,或者虽然感染也不易发病,其表现仍为潜伏性,一旦生长条件得不到满足,如营养不良和水质状况恶化等就会突然发病。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病原体。对虾流行性病害发病以短时间快速病毒发作为主,同时并发、继发性细菌感染较普遍,一旦发病,极难救治。病毒的罪魁祸为白斑病毒,其次是桃拉病毒。病毒可以由种虾垂直传播,但在开放式养殖环境里,养殖过程中做到不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很少。从研究中显示,在养殖过程中病毒还可从水体中的挠足类(Copepods)、水生昆虫(Insect larvae)、两生类生物、螃蟹、甲壳类等侵入系统,也可由飞鸟从邻近的病虾池中,叨着发病虾体或鸟粪四处掉落养殖池中造成水平感染。目前,病毒已在我国的养殖水域内广泛存在,想要隔绝相当困难,这也难怪一代苗会同样难养。

  对虾能否有自身抵抗病毒的能力尚不确定,对付白斑病毒也非有些专业人士所说是无能为力。对虾病毒的发作规律已被摸清,白斑病虽不可治,但可控!这也是少数人能够养成赚大钱的原因所在。只要水养的好、常给对虾护肝、减少应激因素,白斑病毒也可以长期潜伏在对虾体内完全不发作。就是说,对于当前的对虾流行病害,病毒只是“果”而非真正的“因”!
其次,环境因素。影响对虾的环境因素包括池塘、水质、水源、气候等。池塘、水质和水源可以通过细致的管理来加以改善和调控。对于气候,在大规模的养殖中恐怕就很难加以控制,靠天吃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但气候的恶劣多变只是增加了应激因素和调控水质的难度,如果对虾本身的身体状况良好,它是完全有能力应付应激的。例如,在对虾与鱼混养情况下(平时鱼的干扰应激增多了),减慢养殖速度即减料养殖(有机会摄取更多的藻类、小型水生生物来补充生物活性物质营养),这种养殖模式对虾的产量不高,但还是大多数能养成功的。

第三,营养因素。其实营养改为身体状况可能会更确切,但身体状况在排除已经讨论过的水质因素造成的影响之后就应为营养了!饲料的营养不平衡或不全,可以直接影响对虾的生理机能,导致对虾营养不良、生长慢、脱壳难、壳钙化速度慢、抗病力减弱等,饲料营养不平衡的过量部分还可造成水质污染,增加对虾发病机率。一直以来,专家及虾农们都把病害的原因归于种苗、水污染和恶劣的气候,影响对虾生理状况最直接、最重要的饲料却被高高挂起。那么饲料在近两年多来于对虾病害流行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让我们从水质的重要性来分析。本来衡量水质好坏的主要指标为溶氧、PH、氨氮、有机物、有毒物质等等。但从对虾的病害流行发作的角度上来说,水质最为关键的因素却可以归为一个字——藻!藻水靓的虾少病早已是虾农们的共识。藻可以增加溶氧减少水中有害物质不假,但增氧设备与勤换水一样可以达到目的!但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对防治虾病的效果并不好!还没有人能用清水大规模养出对虾来。那么藻与对虾的防病到底有什么关系?唯一的解释就是对虾能通过摄食藻类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而身体不够健康的原因则是对虾饲料缺乏生物活性物质,不够健康的对虾在遇到特殊情况(应激因素),激发了潜伏的病毒导致病害短时间暴发。
     (二),让我们从对虾发病的时间及诱发因素来研究病害与饲料的关系。
  未切入正题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对虾的脱壳。壳是对虾的防御工具但又会防碍生长,在南美对虾的生长过程中每到初一和十五都会定期蜕壳。正常的脱壳是对虾生长的标志,但在环境不适受到重大刺激时也会发生脱壳。对虾在蜕壳前体内会分泌脱壳激素使虾壳与身体分离并分泌溶壳酶将脱出的虾壳在十几分钟内自行溶解及重新吸收,对虾甲壳也迅速在二十分钟内恢复正常硬度。整个脱壳、硬壳的过程对虾的身体机能发生重大变化,非常快速、有序,是一次新生的过程,也是体内最大的生理性应激,特别是对虾柔嫩的躯体在弹出旧壳的短暂几秒钟,更是一个生死关头。如果脱壳激素、溶壳酶分泌不足或体力不够等原因会使虾壳不能分离或不完全分离而导致生理机能混乱或处于一直弹离旧壳的状态最后脱力死亡。脱壳后柔软的虾体活动能力减弱,对病原体和敌害的抵抗力差,如果虾壳不能迅速恢复硬度及其应有的生理功能,就极易被病原体感染或受到伤害。因此,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确保饲料的营养全面,保证对虾有良好健全的生理机能来顺利完成脱壳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关键所在。
  最先发现对虾发病多在农历的初一或十五后的几天,或者是台风、暴雨等过后,而这正好是对虾的脱壳时间!此时,往往伴随着对虾摄食量突然猛增(对虾加强营养以满足病菌消耗、应激耗能、内环境恢复等等能耗)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脱壳不顺利引发的。即,由于脱壳不顺利导致体内生理激素的失调,生理机能严重紊乱,原来呈隐性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并迅速大量复制,病菌也趁机侵入,病害爆发。因此,对虾脱壳不顺利是诱发病毒病的根本原因所在,对虾饲料则应是最大的疑犯! 
  (三),再让我们从最先发病的偷死对虾来认识饲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其实,虾未发病前就可看出征兆,饲料喂养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发现,肝脏明显由黑向白灰略偏黄色转变!认真观察,一些略受惊吓的对虾肌节会变白,常在水面下漫游,呈现不安状态。这些都是饲料营养不良的结果。随后,在料台中、增氧机底可发现个别虾死掉,多数软壳,有黑斑(可以理解为以前脱壳时受过伤),没有特别症状,但死虾的个体都较大。
  对虾偷死往往是两个极端,要么硬壳死,要软壳死,而且偷死的时间也大多发生在农历初一和十五。从对虾偷死的情况来看,饲料难以避嫌,至少说明吃料多的、生长过快的对虾可导致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的降低。
  (四),从对虾养殖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现在风险最小,养殖成功率最大的当属混养。鱼虾混养,通过减料减慢养殖速度,使对虾有机会摄取更多的藻类、小型水生生物来补充生物活性物质营养。单养或高密度养殖对虾能获得成功的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要拿到好苗。二是要养好水。三是要尽量延长对虾吃食水珠的时间。四是补饲维生素、藻粉、有益菌、鱼油、保肝护肝药、免疫增强剂等。除了第一点,其余都是要保证对虾能摄食到足够的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增强对虾机体活力。生物活性物质的添加有利于对虾酶系统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对虾的抗应急能力,同时还有利于修复病虾由于病毒侵袭所造成的肝胰脏的损伤,恢复肝胰脏功能。其实第一点所谓的好苗也是要有活力的苗。从上述特点来看,对虾饲料明显缺乏生物活性物质!对虾如果只吃饲料,体质会明显下降!逐渐变得经不起任何应激因素的折腾!

  综上所述,因对虾饲料明显缺乏生物活性物质,对虾饲料在对虾病害暴发流行过程中起推波助澜的帮凶作用
,甚至是关键的主推手。在当前对虾病害泛滥、水污染加剧、天气恶劣多变的情况下,南美白对虾饲料已对养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饲料人有必要对对虾饲料工艺进行彻底反省,革旧创新,生产出一种能让养殖者放
心的真正全价对虾配合饲料。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畜牧刀客 + 1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4-13 16: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虾病害流行有其特殊性,是病原体、环境和营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此话有道理~顶~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20 收起 理由
nety + 2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3 19: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得很好哦!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20: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说明:
生物活性物质是指来自生物体内的对生命现象具体做法有影响的微量或少量物质。它们种类繁多,有糖类、脂类、蛋白质多肽类、甾醇类、生物碱、甙类、挥发油等等。生物活性物质对饲养动物有的有利,有的有害。有利的包括维生素、激素、免疫因子等。但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对温度敏感,遇热容易失去活性。
对虾饲料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缺乏的问题与对虾饲料生产中的高温过程密切相关,这里的高温是指生产过程中的调质、辊压与后熟化。现有对虾饲料生产工艺不改变,饲料中缺乏生物活性物质的问题将永远存在!
笔者已设计出一套可以低成本进军对虾饲料业的全新方案,投资分三期由小到大,风险小可随时监控,发现问题可随时撤资,损失看得见,规模由小到大,可迅速扩张,最适合中大型养殖场入股投资。有意者可通过QQ609894600与笔者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10: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黑斑(可以理解为以前脱壳时受过伤) 从对虾偷死的情况来看,饲料难以避嫌,至少说明吃料多的、生长过快的对虾可导致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的降低      
  偷死具体病因还没确定  细菌的侵袭可以造成黑斑病 ; 捕获或储存的虾有黑斑的话,一般是虾体内的酶,与某些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所产生的黑色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9: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pi 于 2010-4-19 19:06 编辑

这位先生在对虾养殖方面很有研究。原则同意“细菌的侵袭可以造成黑斑病”。很多人把黑斑病理解为甲壳溃疡,但我看一些有黑斑的对虾相当健康,不象是发病的样子,不用治疗后期营养好一样可以养成。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对虾如果可以正常脱壳和快速恢复应有的硬度,细菌也是无法入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0 22: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linp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0 22: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总结的很不错,但是不能完全认同。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确实存在很多未知的东西,而且近年来早期排糖现象非常严重。
就提高养殖成功率来说,我个人认为,水体内氧的含量是最关键的。我们测得的氧含量,那也只是试验数据。氧的状态和来源很重要。
有益藻相建立起来了,氧含量肯定不低,同时藻类也为虾提供了营养,而且还促进了物质的转化。这是很关键的。

点评

“水体内氧的含量是最关键的。我们测得的氧含量,那也只是试验数据。氧的状态和来源很重要。” 这句话很深奥,可以解释一下吗?  发表于 2010-4-20 22:49
“水体内氧的含量是最关键的。我们测得的氧含量,那也只是试验数据。氧的状态和来源很重要。” 这句话很深奥,可以解释一下吗?  发表于 2010-4-20 22:49
“水体内氧的含量是最关键的。我们测得的氧含量,那也只是试验数据。氧的状态和来源很重要。” 这句话很深奥,可以解释一下吗?  发表于 2010-4-20 22:49
“水体内氧的含量是最关键的。我们测得的氧含量,那也只是试验数据。氧的状态和来源很重要。” 这句话很深奥,可以解释一下吗?  发表于 2010-4-20 2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23: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suncn

至于您的“有益藻相建立起来了,氧含量肯定不低,同时藻类也为虾提供了营养,而且还促进了物质的转化。这是很关键的。”与本人的观点并无冲突。

linpi 于 2010-5-13 14:58 补充以下内容

为什么没有相关人士到这里来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0 16: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linpi


    呵呵  今天看了你这一贴我明白了楼主为什么那么猛烈的抨击当今对虾饲料的原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5 04:3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