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是指一种道德人格。
最早这个词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也很重视孔子这个理论,并在《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主张,为人要坚持道德原则。《论语.子路》中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朱熹也继承了孔孟的思想,在《朱子语类》六十一卷中直斥“乡愿是个无骨肋的人,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西边去周全人,看人眉头眼尾,周遮掩蔽,唯恐伤触了人。”
乡愿是指看似忠信廉洁,其实毫无道德原则,只知媚俗趋时的一种人格。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的意思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想指责他,找不出大错,想要骂他,又没有证据,他随波逐流,趋炎媚俗,自以为是,其实如孔子所言,就是道德败坏的小人。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其实,这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好辩题。
古人以德治天下。当儒家学说在宋朝逐渐成为道德准则之后,孔孟也就成了圣人,圣人的话,在以封建道德一统天下的时代当然不会错。今天看来,却不尽然。关键在于,“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固然不错,但什么是“善恶”,古今则迥然不同。昭著者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照此标准,如今行走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女子因其不守妇道而必为恶人无疑了。
乡愿,如果指那些言行不一、四方讨好、八面玲珑、趋炎媚俗之人,用孔孟之道衡量,其行也恶焉,当为恶人无疑。可如今凡人百姓无权无钱,生存之难,非如此无以为继,固然成不了君子,可难道因其“恶”都成了小人不行?
乡愿,德之贼也。是孔子站在封建道德的立场上,为维护其正统而作出的价值判断,在崇尚人性、宽容的今天,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如果据此而苛求于人,必将严重混肴善恶之界限,使真正的恶人、坏人、小人更加猖獗于天下,使善人、好人、凡人百姓无所措手足。
在当今社会中,区别善恶,应以“是否刻意伤害他人以谋取私利”为最简单、直接的标准:以“恶”行害人谋利者,是为恶人、坏人、小人;为稻粮谋不得不“恶”行以求自保者,固然不能称其为君子、好人,但绝不能谓之于小人、坏人,不过凡人百姓耳。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标杆”。符合时代要求,关注百姓生存的道德规范,会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宽容、和谐;违背时代要求,为道德而泯灭人性,不关注百姓生存的道德规范,只会使社会在道德的名义下变得更加虚伪。
何所谓乡愿?就是伪君子嘛。
孔祖宗为什么如此厌恶乡愿呢?因为乡愿虚伪矫饰,粉饰太平,貌似忠厚,实际上却不忠不厚,笑里藏刀,笑面老虎,脸上递笑、脚下使绊的伪君子比明刀明枪的恶人更可恶。因为面目伪善,心怀杀机的人更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叫人深受其害。
“大忠藏奸”,古来凡奸佞之辈,往往貌似忠廉,以掩饰自己的歹恶祸心。在现实生活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人随处可见,然而屡屡上当受骗、遭其暗算的人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就在于好话随耳,良莠不辩;对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对苦口的良药饮不下。这就给似忠非忠、似廉非廉的乡愿们以安身之地、可乘之机。
也可以说,识破伪善面,幸免遭暗算。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实际上也属于那些藏私害义的乡愿。
因为老好人看似明哲保身,实则不辨是非,他们往往最讨厌斗争,号称在大是大非上持不偏不倚,实际上是在善恶大义上不辨真伪,在生死攸关上无动于衷。这种人客观上是在庇荫罪恶,伤害忠良。因此老好人表面看来左右逢源、处处行好,实质上并无好处,并无善行,当然也终无好报。
老祖宗们还说有另外一种人叫做鄙夫,何所谓鄙夫?乃指不明礼义,视个人利害唯此为大的人。这种人被孔子称为“昧德之夫”。这种人在任何时候、场合,都以自我为“圆心”,以利己为半径划圆,唯利是图,只见得自己好,处处标榜深明大义,其实是触不得半点个人利益,否则就会跳起来。
这种人正如古人所言: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吕氏春秋·序言》) 也就是说私利膨胀的人,观察事物,像瞎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听取意见,像聋子一样什么也听不进;付诸行动,像疯子一样什么都敢干。这种人一旦得势便张吞国之口、慷公之慨、害众之利。
不过,这种鄙夫,因为存在形态太过于明显,终会目盲而失途、昏然而失势,张狂而失持,陷入狭私的沉潭。
“鄙夫”古已有之,世不乏继。古人厌弃,今人更应摒弃。
道德,一旦极端化为人皆仰望而不可及的楷模,它离虚伪也不远了。
凡为人处事之难,谁人敢说自己没说过违心的话,没做过违心的事,绝对是表里如一;
感人世之不公,有几人愿为公理、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四处出击、八方树敌;
叹命运之多艰,有几人敢不为斗米折腰,公然挑战世俗权力,只为表现自己的高洁、骨气;
观喧器、浮躁、物俗熏天之人世百态,有几人敢不入欲流,标傲世之新,立脱俗之异?
君子守身如玉、处处谨言慎行、克已复礼尚不得善终,故做好人难;
小人寡廉鲜耻、无所不用其极、予夺欲取却游刃有余,故当小人易。
君子与小人交锋,失败的一定是君子,因其竭诚地维护着道德的虚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悲壮!
小人与君子打斗,胜利的一定是小人,因其取舍的理由始终是个人的利益,为此而不择手段,可鄙!
更有假道德之名,行小人之事的伪君子,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其秽行若不能大白于天下,照样堂而皇之行走于庙堂之上,谁能奈之何?
试问今日之社会,谁会因君子之“善”而为其正名;何曾见仅为小人之“恶”便出手打击?在我们焦急地企盼着“善恶终将有报”并聊以自慰时,道德在哪里?
以法律论善恶,则泾渭分明。逾法违律侵害他人权益者,是为“恶”;遵纪守法谨守公民本分者,是为“善”。扬善惩恶,天网恢恢。
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之区别,在于对人性之态度。传统道德将道德等同于法律,为彰显其所谓“天理”而不惜压抑人性,冷酷而刻板;现代道德只作为法律的补充,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权力,关注人性的多元化追求,倡导爱、宽容、和谐。
在我国,传统道德体系已在现代文明各种思潮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新的道德体系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确立。当下,在道德这个范畴中,人们实际上在不违犯法律的前提下“各行其是”。以道德论善恶,实在是善恶难辩。
人常常会陷入两难之中。面对婴儿,你向他说些什么?这实在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你如此一个平常的人,面对的是婴儿的有财有势的父亲,你说什么?我的意思是,当你在必须恭维的场合不想恭维,你怎么办?你不想说这孩子将来会升官发财,因为这会委屈你的尊严,你也不愿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这类真理,因为这会委屈你的皮肤。你怎么办?标准答案是:呵呵哈哈。
于是我们就呵呵哈哈。
我们总是呵呵哈哈。
当邻居被恶霸凌辱时,我们不愿做帮凶,又不敢做侠客,转脸向天,呵呵哈哈,装作没看见;
当同事被领导欺侮得狠了,在我们面前哭诉时,我们固不愿仗势什么的,也不敢充当同情者,只能呵呵哈哈。
我们都生活在不愿与不敢之夹缝中,看上去活得津津有味,其实是仰人鼻息。
我们都是一些脸团团步子方方的乡愿而已,哈哈一笑,好像很赞成,好像不赞成,人人都觉得你对。一般说来,能做个乡愿也蛮不错了。
一旦我们愿了,情况就大不一样。我们就能成为势利之徒,攀着一棵大树,大树牢靠,我们吃果果,大树砍掉,我们充炮灰,不想充炮灰,帮忙砍大树。攀得对了,名垂青史,攀错了,让后世骂骂也无所谓,反正又听不见——听见了又怎样?
一旦我们敢了,情况更不一样。你一般得准备着被同样凌辱和欺侮,被拳击被棒打被腰斩被凌迟。你不能老想着做英雄,除暴安良,劫富济贫,也不能老觉得你能干成什么大事,如一路上打家劫舍没想到弄假成真的朱洪武似的。你轻则痛路一条重则死路一条。你的意义是,你虽做不成英雄,也得尽量让恶霸做不成恶霸。
或是“愿”,或是“敢”,都比不愿不敢的乡愿好些;但你若做惯了奴隶,当然是做乡愿好些,呵呵哈哈,容易过日子。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