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已有50年的历史,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增加畜产品数量方面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目前饲料中用量最大,最广泛的添加剂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大量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已经给动物本身、畜产品和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动物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导致抗生素用量的增加;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消化道内动物本身微生态失去平衡,引起感染;抗生素在畜产品中的残留直接影响人类的免疫和健康。欧盟从2006年1月1日起,已经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寻求抗生素的替代品更加迫切。大量研究表明,乳酸菌具有调节机体胃肠道正常菌群、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食物消化率和生物价,降低血清胆固醇,控制内毒素,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生长繁殖和腐败产物的产生等生物学功能。
乳酸菌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一群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或杆菌的统称。它们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细胞为格兰氏阳性;细胞形态呈球状或杆状;过氧化氢酶为阴性;消耗的葡萄糖50%以上产生乳酸;不形成芽孢;不运动或极少运动;菌体常排列成链;分解蛋白质,但不产生腐败产物,脂肪分解能力较弱(张红,1999)。
乳酸菌的生物学功能
乳酸菌之所以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因为乳酸菌不仅具有一般微生物所产生的有关酶系,而且还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酶系。如产生有机酸的酶系、合成多醣的酶系、分解乳酸菌生长因子的酶系、分解亚硝胺的酶系、降低胆固醇的酶系、控制内毒素的酶系、分解脂肪的酶系、合成各种维生素的酶系等。
2.1营养作用
乳酸菌能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糖类、合成维生素,对脂肪也有微弱的分解能力,能显著提高食物消化率和生物价,促进消化吸收。结构复杂、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在乳酸菌酶的作用下,部分降解为小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利于胃肠消化吸收。乳酸菌具有乳糖酶的功能,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葡萄糖经发酵作用转变为乳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半乳糖部分吸收进入机体,成为脑苷脂和神经物质的合成原料,促进脑组织发育。乳酸菌使部分脂肪少量降解,增加乳中游离脂肪酸、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消耗部分维生素,同时也合成叶酸等B族维生素。
2.2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乳酸菌通过产生大量有机酸、双氧水、酶、细菌酶等,抑制了病原菌的克隆和定植,促进了肠蠕动,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和正常生理功能。乳酸菌是定居在肠道中的有益菌群,以乳酸菌为代表的专性厌氧菌是构成定植抗力的主要力量(定植抗力是指宿主对致病菌与潜在致病菌在正常微生物群中定植和繁殖的阻抗力或抵抗力)。乳酸菌通过代谢产酸降低肠内pH值也起到了抑制有害菌繁殖的作用。乳酸菌产生的细菌素是一类具有抑菌活性的多肽或蛋白质物质,大部分细菌素只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抑制作用,少数细菌素的抑菌谱较广,对多种格兰氏阳性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2.3调节消化免疫系统功能
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一方面能明显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能在肠道内定植,相当与天然自动免疫。加之它们还能刺激腹膜巨噬细胞、产生干扰素、促进细胞分裂、产生抗体及细胞免疫等,所以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当异物侵入机体时,被乳酸菌激活的免疫细胞,则有增强机体对异物产生抗体的作用。Ouwehand等(1999)给出了摄入益生素对免疫系统刺激作用的可能途径;抗原性物质通过淋巴结集中的连滤泡上皮,进入淋巴组织。通过途径有两种,一为微生物代谢产物或碎片作为小分子抗原直接通过普通上皮细胞或者透过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缝隙;二为微生物细胞本身由微褶细胞(M-Cell)通过胞饮作用传递给位于M-Cell包囊中的巨噬细胞等。抗原进入淋巴组织后,或由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或直接交给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
乳酸菌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现在养猪是一种集约化、工厂化的养殖。所谓集约化养猪就是根据猪的繁殖特点和生长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过人为的调控作用,从而表现出其高效性、节奏性和均衡性的优点,最大限度的发挥猪的生长性能!
(1)在乳猪生产中的应用:乳猪是猪一生中最脆弱的时期,此时其消化系统、微生态系统和免疫系统本身尚未完善,极易发生各种病症。仔猪出生后,消化道内的菌群相对比较少,根据菌群优势的理论,接种乳酸菌很容易在肠道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而抑制有害菌的入侵和繁衍;在哺乳仔猪阶段,仔猪以吮吸母乳为主,母乳中含有大量乳糖,当仔猪发生腹泻时,乳酸菌可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因而降低了肠道pH值,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生长;哺乳期仔猪胃酸分泌不足,无法通过内源酸维持胃肠道中酸性环境而激活胃蛋白酶及抑制有害菌增殖,饲料中各种原料成分与酸有一定的结合能力,仔猪采食后,胃内pH值升高,胃蛋白酶消化能力减弱,导致消化功能的紊乱,在哺乳阶段通过添加乳酸菌,一方面有益菌的增加会抑制、排挤有害菌,使胃肠道逐步建立有益菌群优势,此外乳酸菌会产生一定的消化酶帮助消化饲料,并产生一系列活性物质直接抑制有害菌,并且乳酸菌还有调节消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集约化的养殖,猪群一直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以及哺乳猪弱抵抗力,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猪群肠道内的微生物体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旦有益菌落不能形成优势则可能出现下痢,据统计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占整个猪场死亡率的70%左右。
(2)在仔猪生产中的应用:仔猪生产仍是整个养猪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当今养猪科学的一大革命,便是为了提高母猪的繁殖利用率而推行的仔猪早期断奶新技术。但是,随着仔猪断奶的日龄从传统的60天不断提早至当今的2周龄,在生产效益明显得以提高的同时,也给养猪生产者带来了早期断奶仔猪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及疾病方面的诸多新问题。断奶仔猪生产主要问题如下:早期断奶仔猪免疫系统不健全,断奶应激又造成免疫抑制,使抗病力下降;断奶前的哺乳仔猪,其营养全部或部分由母乳提供,猪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易于消化的酪蛋白;其碳水化合物是以乳糖为主,不含淀粉和纤维。而断奶后,主要能量来源的乳脂由谷物淀粉所替代,可以完全被消化吸收的酪蛋白变成了消化率较低的植物蛋白,并且饲料中还有仔猪几乎不能消化的纤维,仔猪在吮乳时,乳中含有大量的乳糖,乳糖被分解成乳酸,可弥补胃酸分泌不足,断奶后采食固体饲料,固体饲料中几乎不含有乳糖,这样造成胃内pH值升高,pH值升高有利于大肠杆菌的繁殖,致使肠道菌群失衡。在断奶仔猪日粮中通过添加乳酸菌等益菌,能在仔猪肠道内大量繁殖而抑制有害菌生长,提高机体的抗病力,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
(3)在种猪生产中应用:在种猪生产中,繁殖是种猪种族繁衍的重要技能,猪场经营的成败取决于繁殖猪群的效率。产后疾病较多临床常见的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症,目前的研究表明大肠菌类微生物可能引起无乳症,它产生的内毒素会降低分泌催乳素——一种泌乳所必需的激素,生产后的母猪,体质下降,受外界的影响较大。乳酸菌具有调节机体胃肠道正常菌群、保持微生态平衡,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生长繁殖和腐败产物的产生等生物学功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