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热病的流行预测及防治方案发布时间:2010-03-26 作者:四川恒通药业 点击:15
春节过后,天气回暖,是高热病的高发季节,广大养殖场对高热病的认识不够清晰,预防不够科学,导致某些地区高热病出现抬头趋势,为了让广大养殖场了解今年高热病的流行规律,准确识别和科学防治蓝耳病引起的高热病,现将2010年高热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案介绍如下:
一、高热病的危害:
1.发病快、死亡率高,尤其是哺乳仔猪和60斤以下体重死亡率更高。 2.传播迅速、极容易全场爆发。 3.治愈难度大、死亡率高、严重者全场倒闭。4.耐过猪只常年带毒,并且免疫能力低下,极易再次发病或感染其他疾病。 5.发病猪场长年带毒,妊娠后期、断奶前后仔猪及新进仔猪极易再次爆发。 6.高热病仍是危害2010年养猪业的重中之重。
二、 临床症状:
1.病初个别猪只采食下降或不食、升高至41~42.5℃,高烧不退。 2.使用抗病毒、抗生素等药物无效或极易反弹。 3.前期个别猪只鼻腔有粘液、大部分病猪有结膜炎、眼球肿胀、眼袋发青;个别毛孔泛血;耳廓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发红紫色或发黄;便秘、呈算珠样。 4.中期嗜睡,卧地不起;腹式肌肉振颤或呼吸急促。 5.后期病猪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发病猪群死亡率很高,有的猪场甚至高达90%。6.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100~110天)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部分母猪不发情、发情不旺盛或产后无乳。
三、2010年高热病的流行新特点:
1. 高热病过后,猪群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带毒潜伏期。2. 耐过猪只产生的抵抗力。3. 高热病相关病毒不断变异温和。4. 相关疫苗的推广和应用,高热病临床症状愈加不典型。5. 2010年高热病将以“非典型症状”继续高发。
四、2010年“非典型高热病”诊断要点:
今年高热病不表现为像往年的皮肤发红发紫或蓝紫色,表现为“非典型症状”经过,诊断要点如下:
1.病猪普遍体温升高41℃以上。2.传染迅速,常一窝、一个养殖场发病,仔猪、育肥猪和母猪均有感染。3.病猪不一定表现为皮肤红紫色,但均伴有眼结膜潮红,眼球红肿有血丝。4.粪便干燥,呈算珠样,严重粪便表面白色肠粘膜附着。5.一般药物治疗无效或极易反弹。6.母猪主要变现为不发情、发情不旺盛、屡配不孕、空怀、早产、流产和死胎等繁殖障碍。
五、养殖场防治高热病的误区和科学的防治方案:
1. 误区一:养殖场不注重消毒。消毒是养殖场杀灭外来病原和降低本场病原浓度的有效途径,是养殖场预防保健的重中之重,所以养殖场可建立科学的消毒程序,可用复合醛铵消毒剂或速特消毒剂交叉消毒,每周2~3次,可明显降低养殖场蓝耳病等引起的高热病的发生。
2. 误区二:疫苗免疫不完善。疫苗免疫是猪群产生被动免疫有效预防蓝耳病等引起的高热病的直接途径,是高热病高发季节猪群有效抵抗蓝耳病毒等病毒的坚强后盾,是养殖场预防高热病的最必要环节,推荐蓝耳病疫苗免疫程序见本报第4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计划》。
3. 误区三:不注重猪群保健。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是构筑流行疾病发生的三个条件,而猪群保健是增强猪群抵抗力和抗病力的主要途径,是防止猪群成为易感动物或亚健康状态的主要方式,但猪场保健要符合绿色、健康、无耐药性和无药残的特点,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猪益生基因散,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提高饲料转化率,净化体内潜伏期病原微生物,增强抵抗力,有病防病,无病促生长,是猪场保健的最理想方案。
4. 误区四:治疗两针不见效就换药。高热病为烈性顽固性传染病,必须用科学的治疗方案坚持治疗3~5天,过量、频繁换药不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会引起药物蓄积中毒、配伍禁忌或肝肾损伤,加快病猪的死亡。
5. 误区五:哺乳仔猪和60斤以下体重猪只死亡率高,引起养殖场对该病极度恐惧。高热病不仅破坏病畜肺脏,而且破坏猪只免疫系统,哺乳仔猪及60斤以下猪只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或功能不完善,极易衰竭死亡,育肥猪和母猪抵抗力较强,发病初期坚持治疗3~5天治愈率较高。
6.紧急治疗方案。
处方一(重症病例):抗体血清A+B
处方二:嗜附蓝链痘毒康A+B
以上处方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3日。同时使用(筒)70%黄芪多糖、(筒)双黄连原药、(筒)奇抗散(任选其一)+金芪补液多维散混合饮水;治愈后使用病复康散或猪益生基因散拌料调节肠道,加快药物代谢,保肝通肾,补充能量,加快病畜恢复即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