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不断整体投苗推迟
今年开春之后频频而至的“倒春寒”给原本升温的春苗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各苗场的生产计划也因此被迫延迟。受此影响,今年的春苗投放也一拖再拖,目前华南各省投苗的养殖户仅为少数,投苗高峰期估计要推迟到4月中旬以后。
“往年的这个时候,卖鱼苗都卖疯了,但是今年都没有什么感觉。”
由于去年链球菌病肆虐,亲鱼受损及养殖户补苗导致罗非鱼秋苗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各苗场也是瞅准了今年的春苗市场,在年前就早早地做好了亲鱼的配对工作。据了解,在年初二时海南就有水花开始出来,而同期广东的苗场采用搭温棚及加温的方式,也有水花供应,但数量较少。
但是开春之后频频而至的“倒春寒”却给正在升温的春苗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各苗场的生产计划也因此被迫延迟。受此影响,今年的春苗投放也一拖再拖,目前华南各省投苗的养殖户仅为少数。3月底,海南吉富水产品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用了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来形容当前的状况,“往年的这个时候卖苗都卖疯了,但是今年却没有什么感觉”。
“主要还是天气不稳定造成的。”广西水产研究所罗非鱼良种场黄博告诉本刊,苗在下塘后的3天内天气一旦反复就很容易出问题,“前段时间抢市场的养殖户投苗的成活率也很低,目前湛江和茂名地区的养殖户普遍没放苗,都是在等天气稳定后再投苗。”
相比海南,广东的各个苗场所受的影响则更为严重。由于温度的差异,海南的出苗时间一般比广东珠三角地区要提前一个月左右,今年开春以后频袭的寒潮则将这种差异体现的更为明显。
据了解,目前广东的大部分苗场还只有少量苗种可以供应。3月30日,台山市康良渔业有限公司康良告诉本刊,由于天气不稳定,担心出苗的质量,今年公司出的前两批苗全部淘汰,第三批也是刚刚出了少量。广州市五龙岗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梁明也告诉本刊,目前每天都接到很多客户的订单,甚至有客户常驻在场里等苗,但是鉴于天气以及自己的生产能力,公司的出苗量暂时也较小。
今年的投苗高峰期可能要推迟到4月中旬后几乎已成定局,但投苗高峰期能够维持多长时间,却依旧难以让人乐观。
鱼价往往被视为养殖户投苗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在历经了2009年几乎整年的低迷价格后,今年3月上旬的罗非鱼的塘头价升至高点。据3月8日各地罗非鱼的报价显示,海南罗非鱼1.2斤以上的在4.2-4.3元/斤,广东珠三角地区由于存塘鱼很少,价格出现了难得一见的高于海南的情况,1.2斤以上的在4.1-4.4元/斤,湛江地区因此有个别加工厂过来海南收鱼。
然而三月下旬华南罗非鱼塘头价却又全线下调0.1-0.2元/斤,存塘量少鱼价反而下调,这不禁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降价一方面是因为加工厂认为目前价格养殖户还是有利可图的,另一方面加工厂手中现在合适的订单较少,在此情况下,必然压低价格来寻求利润空间。对于后市,受养殖户要清塘出鱼放苗的影响,大规格罗非鱼小幅降价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小规格罗非鱼因为数量少,塘头价可能会有小幅上涨。
这不禁为接下来的春苗投放涂上了一层阴影。如果鱼价继续下跌,那么养殖户必然会采取措施来规避风险。事实上,作为罗非鱼主产区的广东珠三角地区由于塘租高,不少原罗非鱼养殖户今年已经开始转养其它品种,据南宁远东农牧渔发展有限公司陈煌奇估计,今年珠三角地区的罗非鱼投苗量可能要减少1/3-1/4。海南和广东粤西地区受条件所限,转养其它鱼的可能性较小,但采用立体养殖或者混养降低密度规避风险的可能性加大。而近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罗非鱼产区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又遭遇特大旱灾,投苗形势堪忧。
市场大乱山寨苗场低价抢市
越是在难做的情况下,大场就越应做好自己的质量和网络,不能说吉富苗种市场乱所以你也乱,怕就怕大苗场的心态也不好,自己先把苗的质量做差了。
而让业内苗场更为忧虑的是,受寒潮影响,目前业内大中苗场的产能普遍不是很高,不少“山寨苗场”趁机大出水花,用低价抢占市场。广东某罗非鱼苗场负责人告诉本刊,3月底从海南发到广东的水花有的已经卖到了100元/万,而且这还是包运到白云机场送到鱼塘边的价格。
据了解,自从2008年特大寒灾冻死了很多亲鱼,鱼苗供应不足,海南的一些小苗场趁机火了一把后,这些小苗场就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按照业界人士的估计,我国罗非鱼苗的需求量估计在30个亿,这其中,品牌苗场的市场占有量不到1/3,虽然罗非鱼苗场整体产能过剩,但在投苗高峰期的4-5月份,单靠品牌苗场的出苗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也给了不少小苗场也就是所谓的“山寨场”以可乘之机。
在海南文昌大致坡这样的小苗场就有数百家之多,是出名的山寨场集散地。据了解,这些小苗场多为家庭式的作坊,一些苗场连最基本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都没有。其亲鱼一般通过灰色渠道从大场获得;或者直接从品牌苗场拿水花养大后作为亲鱼;更有甚者,直接把转性不好的鱼所产的仔捞起来,然后再经过中间商几次倒手后卖给养殖户。
相比大中型苗场而言,这些山寨场不用花任何成本用于选育,生产出来的鱼苗成本极低。某业内人士透露,即便按照80%的成活率来算,加上饲料每尾鱼苗的成本不过3分钱,如果按8分/尾的价格卖出去,中间的利润有多高就可想而知。
但其生产出来的鱼苗质量也同样可想而知,不少苗场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改头换面之后再度出山,而养殖户在心理上又容易认为新场第一年出的苗质量肯定不错,再加上价钱便宜,就此上当受骗。“其实苗的成本只占养殖成本的很小一部分,贪便宜很容易得不偿失。”宝路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季胜荣无奈表示,“现在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根据养殖户的体验来洗牌。”
“种苗环节如果不加以管制,迟早要出问题。”业内一位人士担忧地说道。相比这些小苗场,大中型苗场在与其竞争时反而常常处于下风,“我们的选育以及人员、场地的费用都是固定的,开支很难降下来,8分/尾的价格可能只是成本价,也就是说在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但如果我们像他们那样操作,养殖户今年感觉你的苗不行,第二年是绝对不会再来买你的苗的,那你还怎么在这个行业做的下去。做罗非鱼苗可能要4-5年才能树立一个品牌,但做坏却只需要一年就足够了,业内的一些品牌苗场这几年的起起伏伏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这位业内人士认为,要改变目前的局面,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种苗准入制度的监管,“现在的条款很多都是有空可钻的,如果监管到位,相信现在市场不会这么乱”,同时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例如怎样的鱼苗是好的鱼苗呢,现在没有这样的标准,养殖户也不清楚自己买到的鱼苗到底是不是好鱼苗”。
罗非鱼特别是吉富系列的鱼苗越来越难做,这几乎是一个共识。陈煌奇认为,现在罗非鱼种苗业已经到了微利时代,做得越多不见得赚得越多,“整个市场的需求量没有增加,做多了不一定卖得出去,我有很多后备的亲鱼都没有用,今年的想法就是把原有的市场保住就可以”。
许多人把难做的原因归咎于吉富鱼苗的进入门槛太低,“随便弄几条亲鱼就可以生产了”。对此,海南吉富水产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志利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场就越应做好自己的质量和网络,未来几年肯定有一个洗牌的过程,“但不能说吉富苗种市场乱所以你也乱,怕就怕大苗场的心态也不好,自己先把苗质量做差了。”
以量取胜出口难言乐观
2009年对于罗非鱼来说应该是最惨的一年,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鲜有盈利,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罗非鱼出口量增长15.4%,但出口额却下降了3.2%。今年不少加工厂都准备扩大规模,希望可以通过加大出口量来降低生产成本,加工厂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比去年更加激烈。
“其实在2007年以前罗非鱼加工业都是很好做的。”海南某大型罗非鱼加工厂负责人告诉本刊,“但在2008年年初,因冻灾害袭击南方,部分罗非鱼因冻死而减产,全国产量从2007年的113万吨,降至90万吨左右,由于量少,国外贸易商给出的价格一路上扬,塘边收购价最贵达到每公斤11.2元,进而引发了罗非鱼的养殖数量和加工能力的飞速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出口企业170多家,年加工能力超过200万吨,但全年实际加工量仅有60万吨左右。
海南某大型罗非鱼加工厂负责人认为,加工厂过剩一方面是因为行业门槛低,罗非鱼也很容易上手;另一方面政府也缺乏相应的引导,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加工企业的迅猛增加让国外的贸易商可选择的余地增加,在报价时牢牢占据了主动位置;而严重的产能过剩,则让加工厂为了抢夺有限的订单而恶性竞争并最终将低价传导至养殖环节。
2009年对于罗非鱼来说应该最惨的一年,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鲜有盈利。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罗非鱼出口量增长15.4%,但出口额却下降了3.2%。海南某大型罗非鱼加工厂负责人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业界对去年的市场过于缺乏信心,“罗非鱼毕竟是中低档消费品,欧美需求量并没有少,但我们把国际竞争国内化了,这无疑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今年3月14日,为期三天的第29届美国波士顿国际水产展开幕,波士顿国际水产展是目前全球水产界影响力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专业水产贸易展,展会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年的出口形势。据组委会统计,此次水产展总共有来自42个国家的856家水产商参展,其中来自中国的水产企业共计70-80家,到会的各国人数超过去年同期。
“这是一个信号,说明美国乃至全球的水产品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复苏。”文昌阿何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雪峰告诉本刊,“但是今年的出口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展会上询问的企业较多,真正成交的很少。”
“其实现在加工厂手中并不缺乏订单,受海洋资源减少、环保主义抬头还有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的影响,我国罗非鱼的出口量在2000-2009年都是持续增长的,2010年的出口量估计也不会减少。”海南某大型罗非鱼加工厂负责人告诉本刊,“只是现在合适的订单太少,国外贸易商给出的价格都非常低,接了肯定亏本。”
一方面国外市场的订单虽然量多但是价低,而且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出口成本增加,对于加工厂来说无疑又是一个不利消息;另一方面,本刊近日在走访时发现,今年不少加工厂都准备扩大规模,希望可以通过加大出口量来降低生产成本。海南某大型罗非鱼加工厂负责人对此现象表示担忧,“市场量是一定的,通过加大量来省成本在刚开始或许可以,但是从长远来看绝非解决之道。如果每个加工厂都想通过冲量来降低成本,那么今年加工厂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比去年更加激烈”。
这无疑又是一个压价接单、接单压价的恶性循环。虽然在走访过程中,大部分加工厂都表示,今年的罗非鱼塘头价再低也不会低于2009年的水平,但在现实面前,这种预测的可信度或许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