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鱼出血病 病原体
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3-20厘米当年草鱼种; 流行水温
20-33℃时,; 流行季节
6—10月,8月高峰期 环境状况
水中溶氧降低,透明度下降,水中总氨、有机氮、亚硝酸态氯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 临床症状 1、“红肌肉”型:体色暗黑或微红,无明显的出血症状,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红色.有的因失血严重而出现“白鳃”现象。 2、“红鳍红鳃盖”型: 鳃盖、鳍条基部、头顶、口腔及眼眶四周明显充血; 3、“肠炎”型:主要是肠道严重充血,局部或全肠因出血而呈鲜红色,体表与肌肉的出血现象不明显.肠空无食,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 镜检
可见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 病理变化
严重贫血,血色变谈,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只有健康边的一半左右。病鱼各脏器小血管广泛受损,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内皮及结缔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坏死病变,引起小血管破损出血。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判断 防治方法
无特效治疗方法,预防为主 预防措施: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彻底清塘消毒; 草鱼种下塘前注射出血病灭活疫苗,或用伏碘(PVP-I) 60PPM药浴25min 加强水质管理。
治疗方案(在发病初期用药有一定作用) 1、外用药物:〔1〕用硫酸铜或氯化铜0.7mg/L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2次; 〔2〕用强氯精或鱼虾安等0.3—0.4mg/L药物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2—3次。
2、内服药物:〔1〕每100kg鱼用大黄、黄莲、黄柏各0.5kg,食盐0.5kg,碾粉经煎煮后加人
面粉制成药面糊,凉后与鲜嫩青草拌和投喂,连投5天为一疗程;
〔2〕每100kg鱼用鲜地榆根1kg洗净.与4—5kg稻谷一起,加水煮至稻谷裂口,冷却后投喂.连投5天为一疗程, 〔3〕每100kg鱼每天用0.5kg刺槐子0.5kg,苍生0.5kg,食盐0.5kg伴饲投喂 2烂鳃痛 病原体
柱状屈橈杆菌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鱼种/成鱼;
青鱼;
鲢鱼;
鱅鱼 流行水温
开始流行,发病最适温度为28一32℃ 流行季节
水温15℃以上均可发病 环境状况 临床症状
体色发黑,离群独游;鳃丝腐烂粘有污泥,有泥灰色、蜡黄色或白色的斑点病灶;鳃盖骨内表皮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洞;病情严重时,鳃丝软骨外露似棒状 镜检现象
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状细菌,有些菌体聚集成柱状,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 病理变化
P96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镜检现象基本可以判定
确诊可用酶免疫法测定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高锰酸钾(10-15mg/L)浸泡15-30min,或用2%-5%食盐水泡5-20min;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 发病季节,每月泼洒生石灰(15-20 mg/L)1-2次,保持ph在8.0左右; 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一次;如有寄生虫,及时杀灭鳃上寄生虫. 治疗方法: 漂白粉(有效氯30%)1.0-1.2mg/L;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5%)0.4-0.5mg/L;优氯净(有效氯56%)0.5-0.6mg/L全池泼洒 4 mg/L五倍子全池泼洒;
0.3 mg/L商用红霉素全池泼洒,同时,每公斤鱼第1天用0.04克红霉素拌饵投喂,第2天至第6天用0.02克,每天1次,6天为一疗程; 2.5—3.7 mg/L大黄全池泼洒。将大黄捣碎,用其20倍的0.3%氨水浸泡12小时后连渣带水泼洒; 3.7 mg/L 干乌柏叶(鲜叶为干粉的4倍)全池泼洒,乌柏叶用20倍的2%生石灰液浸泡过夜后,煮沸10分钟,连渣带汁被洒 3 赤皮病 病原体
荧光假单孢菌(条件致病菌)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草鱼/青鱼 流行水温
不定 流行季节
四季可发,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及北方越冬后,易爆发流行春末夏初较常见 环境状况
临床症状
病鱼两侧和腹部部分皮肤腐烂/出血;
鳞片脱落; 鳍基部充血,鳍条腐烂、裂开,上、下颌和鳃盖充血,呈块状红斑;肠道有时充血发炎。在鳞片脱落处往往有水霉菌寄生。患出血病的一龄草鱼,在水温不正常时,多伴有赤皮症状。 病理变化
缺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镜检现象基本可以判定 确诊需进行分离/鉴定病原菌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 鱼种下塘前用高锰酸钾(10-15mg/L)浸泡15-30min,或用2%-5%食盐水泡5-20min;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 发病季节,每月泼洒生石灰(15-20 mg/L)1-2次,保持ph在8.0左右; 荧光假单孢菌为条件致病菌,只有在鱼体表损伤才易发病,因此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治疗 漂白粉(有效氯30%)1.0-1.2mg/L;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5%)0.4-0.5mg/L;优氯净(有效氯56%)0.5-0.6mg/L全池泼洒 4 mg/L五倍子全池泼洒;
0.3 mg/L商用红霉素全池泼洒,同时,每公斤鱼第1天用0.04克红霉素拌饵投喂,第2天至第6天用0.02克,每天1次,6天为一疗程; 2.5—3.7 mg/L大黄全池泼洒。将大黄捣碎,用其20倍的0.3%氨水浸泡12小时后连渣带水泼洒; 3.7 mg/L 干乌柏叶(鲜叶为干粉的4倍)全池泼洒,乌柏叶用20倍的2%生石灰液浸泡过夜后,煮沸10分钟,连渣带汁被洒 4 细菌性肠炎
病原体
肠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二龄草、青鱼危害比较大 流行水温
>18℃;高峰 25-30℃ 流行季节
每年在4—6月流行。 环境状况
水中溶氧降低,透明度下降,水中总氨、有机氮、亚硝酸态氯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 临床症状
体色发黑;病鱼腹部膨大,伴有许红色斑点;肛门红肿突出,严重时有黄色粘液流出,剖开腹部,有许多粘液,部分或全肠呈紫红它并且有大量的黄色粘液;肠内无食;肠壁弹性较差 镜检
肠腔内红细胞较少,有部分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高锰酸钾(10-15mg/L)浸泡15-30min,或用2%-5%食盐水泡5-20min;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 治疗
内服盐酸蒽诺沙星,每千克饵料中加2克,外用二溴海因0.2克/米3 或0.3g/m3强氯精全池泼洒;
每100kg鱼每天用0.5kg大蒜或大蒜素2g,加食盐0.2kg伴饲投喂; 外用二溴海因0.2克/米3 或0.3g/m3强氯精全池泼洒; 每100kg鱼每天用干穿心莲2kg或新鲜的穿心莲3g,加食盐0.2kg伴饲投喂; 外用二溴海因0.2克/米3 或0.3g/m3强氯精全池泼洒; 5白头白嘴病 病原体
粘细菌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青鱼/草鱼/鲢鱼/鱅鱼鱼苗及夏华鱼种; 流行水温
/ 流行季节
5-7月,6月高峰期, 环境状况 临床症状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及口周围皮肤变成乳白色,有絮状物黏附其上 镜检
患处粘液有大量滑行杆菌 病理变化 诊断
临床症状+镜检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预防同细菌性烂鳃病 生石灰清塘,每亩用生石灰75—150公斤; 用1mg/kg漂白粉或4mg/kg五倍子全池追洒 红霉素0.3mg/L全池泼洒 6白皮病 病原体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鲢鱼、鱅鱼、草鱼鱼苗及鱼种; 流行水温
20-33℃时,; 流行季节
6—8月,8月高峰期 环境状况
/ 临床症状
病鱼从背鳍后部至尾柄末端的皮肤发白,呈白雾状,皮肤发白处鳞片常脱落,严重时尾鳍残缺或烂掉,病鱼头朝下,尾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与水中 镜检
大量杆菌 病理变化 诊断
临床症状+镜检 防治方法
预防同细菌性烂鳃病 防治方法:用12.5g/m3金霉素或25g/m3土霉素溶液浸洗半小时; 用1mg/kg漂白粉或2—4mg/kg五倍子全池遍洒。 7打印病 病原体
点状气单孢菌点状亚种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感染体表受伤的鲢鱼、鱅鱼; 流行水温
/ 流行季节
全年可发,夏秋季常见 环境状况
临床症状
病鱼患部出现红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好似在鱼体表皮加盖的红色印章,严重时表皮腐烂,露出骨骼或内脏。 病理变化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可初判,确诊:接种在R-S培养基,长出黄色菌落 防治方法
预防同细菌性烂鳃病 防治方法:①用1mg/kg漂白粉或4—10mg/kg五倍子全池泼洒。②给患病亲鱼注射土霉素,每百公斤鱼注药7,000—8,000单位,同时在病灶涂紫药水。 8水霉病(肤霉病) 病原体
水霉菌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危害对象为鱼卵和各种体表受伤的鱼; 流行水温
5-26℃时,最适温度13-18℃ 流行季节
环境状况 临床症状 鱼卵或鱼体病变部位长着大量的棉絮状菌丝,象一团团白毛。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方法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谨慎操作,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用水霉净20g/m3浸泡15min; 全池泼洒水霉净0.3g/m3; 先用5%食盐水浸洗病鱼5min,再用100kg水加入80万单位青霉素配成的溶液浸洗10min 。 用4mg/kg五倍子全池遍洒。 9小瓜虫病 病原体
多子小瓜虫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青鱼/草鱼/鲢鱼/鱅鱼; 流行水温
15-20℃时,>26℃基本不感染 流行季节
/ 环境状况
临床症状 病鱼皮肤和鳍上布满一个个白色点状的囊泡,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 镜检
卵圆形或球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均匀的纤毛,大核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见图 病理变化 诊断
临床症状+镜检,或将有白点的鳍条剪下,放在盛淡水的白磁盘中,于光线好的地方,用针挑破白点的膜,若有小虫滚出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物理想治疗方法 彻底清塘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环境 2mg/L醋酸亚汞或硝酸亚汞药浴1.5-3h 全池泼洒亚甲基兰2mg/L,每天一次,连续几天. 10车轮虫病 病原体
车轮虫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青鱼/草鱼/鲢鱼/鱅鱼的鱼苗及鱼种; 流行水温
20-33℃时,; 流行季节
全年可发,以夏季高温危害大 环境状况 临床症状
少量寄生,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寄生处粘液增多,呼吸困难,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一般无特殊症状 镜检
见图,侧面观象毡帽或菜碟,虫体隆起面称口面,相对面称反口面,其最显著的构造是齿环和辐射线. 病理变化 诊断
进行镜检 防治方法 预防
鱼苗饲养20天左右,及时分塘; 下塘前用8-10mg/L硫酸铜(硫酸铜:硫酸亚铁=5:2)或10-2mg/L高锰酸钾药浴10-30min或2%-4%盐水药浴2-15min 治疗方法: 用0.7mg/k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全池泼洒; 复方鱼虫净0.3-0.4mg/L 全池泼洒; 用鱼虫克星0.15mg/L 全池泼洒;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11三代虫病 病原体
三代虫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青鱼/草鱼/鲢鱼/鱅鱼的鱼苗及成鱼; 流行水温
20℃时,; 流行季节
春季和初夏 环境状况 临床症状
病鱼在水中狂游,体表出现大量粘液,病变部位可看到细毛状虫体病鱼鳃丝肿胀,鳃局部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鱼体消瘦,游动缓慢,食欲废绝而死 镜检
见图 病理变化 诊断
将病鱼放在盛清水的培养皿中,以放大镜可观察到虫体在鱼的体表作蛭状运动,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鱼种放养前用20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分钟左右; 用0.2-0.3/kg90%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遍洒; 用1/1000的氨水溶液浸洗病鱼10分钟 复方鱼虫净0.4g/m3全池泼洒; 灭虫精o.15g/m3全池遍洒。 12 钩介幼虫病 病原体是河蚌的幼鱼。危害对象为草鱼、链鱼、鲤鱼、鲍鱼等。症状:病鱼身上可看到米黄色三角形小点。防治办法:①清除塘内的蚌类。②用0.7mg/kg硫酸铜全池追洒,每隔3—5天喷洒一次。 13 锚头蚤病 病原体
多态锚头蚤、鱿锚头蚤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青鱼/草鱼/鲢鱼/鱅鱼的鱼苗及成鱼 流行水温
12-33℃时,; 流行季节
/ 环境状况 临床症状 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经寄生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方法 防治 用90%晶体敌百虫0.5g/m3全池遍洒,间隔2周一次,连洒2—3次。; 用鱼虫克星0.15g/m3全池遍洒。 14 鲺病 病原体
日本鲺 流行情况 感染对象 青鱼/草鱼/鲢鱼/鱅鱼 流行水温
16-30℃时,; 流行季节
全年可发 环境状况 临床症状 鱼体形成很多伤口,出血,病鱼在水中狂游或常跃出水面,鱼体消瘦,食欲减退。 镜检
见图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用0.3—0.5mg/kg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