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44|回复: 1

[饲料] 猪肉“土洋之争”凸显基因之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4 11: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保黑猪曾经与巴马香猪一样驰名八桂,然而这一广西特色猪种如今却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尴尬境地———整个德保县仅存300多头母猪,且全部用于杂交配种,连一头纯种公猪都找不到了。

  为了保护德保猪的血脉,广西畜牧研究所用一年多的时间到处寻访,终于找到15头自成种群的德保猪。它们于2009年底抵达南宁,成为宝贵的“活体基因库”。地方土猪“式微”的另一面,是红红火火的“洋猪”种源市场。

德保猪“香火”难继

  广西有七大地方猪种:陆川猪、隆林猪、德保猪、桂中花猪、环江香猪、巴马香猪、全州东山猪。其中,德保猪以全身黑色、体型较大、头吻尖长的特点而“独步猪群”。

  在外来种源冲击下,德保黑猪种群在近20年间迅速减少,到2005年底德保县存栏母猪仅有397头,到2006年末全广西仅剩2858头,已近灭绝边缘。

  2009年,农业部把德保猪列入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要求广西保存德保猪的优秀基因,广西畜牧研究所承接了这一任务。

  实际上,早在2008年,该所就已经着手组建德保猪保种核心群,但难度之大超乎预想。

  “在德保连一头纯种公猪都找不到。”广西畜牧研究所养猪研究室副主任潘天彪说,当地农户只留母猪,用来跟外来猪种杂交,几代繁衍下来,纯种公猪已销声匿迹。

  专家们把最后的希望放在大山深处的瑶寨,那里跟外界接触不多,或许能留下德保猪的一线“香火”。

  经过几个月寻访,专家们来到德保县东陵乡石山地区的一个偏远山村,在这里,专家们终于发现了几头纯种公猪———主人正准备把它们“处理”掉,因为杂交猪的风气也刮到了这里。听完专家说明来意,主人连连摆手:“想要猪苗,还得等下一胎,现在母猪已经配上杂交种了。”

  又过了半年,这些德保公猪才得以站了一班“岗”。等新生的纯种小猪在当地长到3个多月大,研究人员才把猪群小心翼翼地接回南宁,进行异地保种。这批猪共15头,有3个家系(即3代之内无近亲血缘关系),它们将承担起为整个德保猪种族“传宗接代”的任务。

洋猪种攻城略地

  挤压德保猪等本地土猪生存空间的是从国外引进的三元猪(即杜洛克、长白猪和大白猪,俗称“杜长大”)。这些外来猪种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成为我国快速推广的主要良种。

  在武鸣县双桥镇,十几个人在一家猪品种改良推广站的门口排成了长队,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个保温壶,他们是来买猪冷冻精液的,品改站提供的良种猪精液,都来自于“杜长大”种猪。

  “我现在都不养公猪了,直接来买猪精就行。”农户老陆告诉记者,他做猪苗生意,养有十几头母猪,以前还留着公猪自己配,如今都用冷冻精液了———一是因为国家对猪的冷冻精液有补贴,二是因为良种猪精液确实好,“养出来的猪屁股肥肥圆圆,长肉快,瘦肉多”。

  据该站负责人介绍,这里的种猪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高昂。如今带有国外血统的三元杂交猪是市场消费的主力。至于纯种的地方土猪,已经几乎没有人养了,“同样长1千克肉,三元猪只用3千克饲料,土猪要用4千克料,养土猪当然亏本”。

  三元猪的另一个明显优势就是生长快。广西畜牧研究所所长黄敏瑞说,三元猪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大力推广的。当时的背景是生猪产量低,总量供应不足。而三元猪出栏快,能满足居民对猪肉的大宗消费需求,因而得到快速发展。“比如德保猪这样的土猪,长3个月才20多千克,要养8个月~10个月才出栏。三元猪一天就能长800多克,半年不到就能出栏了”。这就是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德保黑猪遍布德保全县,而如今却濒临绝迹的原因。

  但是,随着生猪市场供求矛盾的解决,居民对猪肉的“量”满足了,对“质”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人怀念起风味更佳的土猪肉。

土猪味美却太肥

  “乡下的土猪肉就是比城里的好吃!”很多市民认为土猪肉“好吃”是因为养的时间长、喂的饲料少,并不清楚猪的品种也是决定猪肉是否好吃的关键。

  德保猪、陆川猪等本地土猪吃起来香甜细嫩,主要因为土猪是脂肪型的,猪肉所含的肌间脂肪多,瘦肉率只能达到42%,所以吃起来很细腻”。而洋猪是瘦肉型的,肌肉纤维粗,有62%以上的瘦肉率,煮出来容易老,吃起来留渣。

  黄敏瑞认为,土猪肉不能与洋猪肉一样走大众市场之路,因为它的产量、瘦肉率无法与洋猪相比,走品牌猪肉的道路是可行的,“现在洋猪瘦肉每千克20元,土猪肉要卖到两倍到三倍的价钱才能维持”。

  要解决猪肉“质”与“量”的矛盾,就要从开发新的猪种入手,而德保猪等地方猪种的基因,将是那把开锁的“钥匙”。

宝贵基因不可丢

  目前,除了德保猪和隆林猪状况稍危外,其余几个广西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开发还是不错的,如陆川猪、巴马香猪等已有保种场,经济利用的前景也看好,已经有了多个相关的猪肉产品品牌。广西畜牧研究所将把这些猪种都引回来进行保种开发。

  据介绍,本地土猪有很多优良基因是洋猪所没有的,比如耐粗饲、免疫力好、产子多、可以生态放养,不像一些洋品种易生病、不喂精料就不能繁殖。目前该所研究的方向就是在保存这些优良特性的同时,引入其他猪种的优点,把本地土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提高,培育出一个适合本地的新猪种。

  目前,广西畜牧研究所在这些方面已取得了不少经验,该所利用杜洛克公猪与陆川母猪杂交出的“桂科1号”猪种,在保持了较多的肉质脂肪的同时,瘦肉率还比陆川猪提高了20%。黄敏瑞说:“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本地禽畜资源,才能育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如此才能在世界的种源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摘自:三农在线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2论坛币 +11 收起 理由
yisiyi + 10
王彬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3-4 1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品种频临灭绝,在市场利益的推动下,政府对这些品种的重视不够,没有引导和扶持,结果政府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来保种!?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0 08:2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