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刺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工育苗也得到迅速发展,育苗技术日臻完善。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尤其从产卵到稚参附着阶段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发病率很高,极易造成育苗的失败,现就浮游期及稚参阶段如何提高变态成活率提出几点看法。 一、浮游期病害及发病原因 1.耳状幼体烂胃病
主要发生在大耳幼体期,一开始表现为胃壁增厚、粗糙,胃的边缘模糊不清,进而萎缩,严重时整个胃溃烂破碎,绝大部分幼体在变态发育中死亡。发病原因:①耳状幼体培育密度过高。②饵料品质不佳,饵料生物老化或被污染,饵料品种单一。③育苗用水污染或理化指标不平衡。④获取的受精卵质量差或不成熟。 2.稚参“滑板”病
该病多发生在稚参附着40天内,尤其在附着后5~20天滑板的现象严重,稚参发病较快,传染性较强。表现为稚参在附着基上收缩,不伸展,生长十分缓慢,附着力差,逐渐脱落或解体,骨片散落。发病原因:①饵料质量差,营养单一。②附着基投放时间过早或过晚。③稚参附着密度过大,活动空间小,摄食量不足,造成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④不能及时倒池,致使育苗池水质环境污染或水质老化。 二、采取的措施 1.适时采捕,严把种参质量关种参的选择必须健壮、无伤残、无病害,参刺尖挺,个体250克以上,养殖的刺参周期必须在3年以上。一般来说,自然海区的种参优于人工养殖的,个体大的优于个体小的。采捕时间因各地水温差异而不同,北方地区一般在5月中旬、水温17~19℃时开始采捕。最好是种参购进暂养3~5天后产卵比较适宜,此时种参粪便基本排空,保证产卵期间优良的水环境。 2.育苗用水的调控育苗用贮水池必须在进水前用生石灰进行池底消毒。进水时间应选择在大潮期间,纳入高潮时的优质海水,一次性贮够,保证浮游期的用水量及水环境的相对稳定。育苗用水应严格进行消毒处理,可在育苗前7~10天进行,所用消毒药物为漂白粉,剂量为50克/米3。 3.浮游幼体的培育密度合理的幼体培育密度对刺参育苗稳产、高产至关重要。密度过高、水环境不好很容易出现“烂胃”现象,造成变态成活率降低。密度过低,既浪费水体又难以保证中后期的苗种需求,影响育苗产量。笔者认为耳状幼体培育密度应控制在0.5个/毫升以内,最适密度为0.3~0.4个/毫升。 4.饵料的合理使用刺参育苗从浮游期到稚参附着阶段对饵料的品种、需求量的要求有所不同,必须做好相应的调整,否则,对幼体的生长发育及变态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浮游期最好以单细胞藻类为主,品种以小新月菱形藻、角毛藻、盐藻为好,这些品种个体小,细胞壁薄或无细胞壁,很容易消化,同时,适量搭配一定量的海洋酵母、螺旋藻粉、鲜酵母等,以求品种的多样化。投喂量坚持少量勤投的原则,每次投喂前最好进行镜检,根据胃含物的多少确定投喂量。樽形幼虫至稚参附着阶段的饵料以底栖硅藻、鼠尾藻粉碎滤液及人工配合饵料为主,投喂切忌过量,防止过多的饵料沉积、变质,埋没刚刚附着的幼体,从而产生病变,影响幼体成活率。 5.适时倒池倒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苗种的生存环境,防止病害发生。投放附着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板面沉积许多粪便和残饵,极易发生感染产生病变,变态死亡幼体在池底的腐化分解污染育苗水质,因此适时倒池十分重要。一般投放附着基后10~15天倒池一次,浮游期幼体密度过大,变态死亡量高的应缩短倒池时间。 6.及时调整附着密度为了保证幼体变态达到一个理想的附着密度,许多生产厂家都相应提高大耳幼体的培育密度,因此造成附着密度过大,生长到一定阶段如不及时调整密度,就会造成生存空间狭窄,饵料不足,长时间如此势必造成营养不足,生长缓慢,同时也容易发生病害。可以结合倒池及时将密度过大的小白苗疏散到新的附着基上,这样才能促进参苗的快速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