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喘气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国外称此病为猪支原体肺炎或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喘气,患猪生长发育缓慢,饲料转化率低。本病的死亡率不高,但在饲养管理不良,有继发性感染时会造成严重死亡,特别是在集约化高密度饲养的条件下,传播更迅速,经济损失更严重。
1.病原
1965年确认病原为猪肺炎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直 径约为0.3-0.8微米。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对土霉素、卡那霉素、泰妙菌素、壮观霉素、林可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磺胺类药、醋酸铊等有抗药性。耐低温但不耐热(55℃在1分钟内灭活)。
2.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和用途的猪都易感本病。但以1—3月龄的猪多发,母猪和成年猪以慢性和隐性感染为主,母猪怀孕后期表现出明显症状。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环境的突然改变等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3.症状
急性型:常见于新发生本病的猪群,尤以仔猪和青年猪多见。病猪常突然发作,呼吸次数每分钟可达70—130次,严重者张口喘气,口鼻流沫,呈腹式呼吸或呈犬坐势。咳嗽次数少而低沉。体温一般正常。当病猪呼吸困难时,食欲大减,甚至可窒息死亡。病程一般约7-10天。
慢性型:病猪长期咳嗽,常见于早、晚、运动及进食后发生。初为单咳,严重时呈痉挛性咳嗽。随着病程的延长,呼吸次数增加,表现出明显的腹式呼吸,时 而明显,时而缓和。食欲减少,生长发育缓慢,消瘦。病程达3—6个月以上。
隐性型:病猪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无明显症状,偶见有轻微咳嗽,体况较好,但血清学检查阳性,X线胸透和剖检可发现不同程度的肺炎病灶。
4.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肺脏。急性死亡猪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在肺叶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变化。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前缘呈淡红色或灰红色肺炎变化,像肌肉样称为“肉变”,其病变以心叶和尖叶最为显著。病重时肺叶病变呈灰白色或灰黄色,称为“胰变”或“虾肉样变”。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显著肿大,呈灰白色。恢复期病例,在肺炎病灶吸收后病变逐渐消散,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硬化,表面凹陷,肺组织膨胀不全。继发细菌感染可引起肺和胸膜粘连,出现纤维素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
5.诊断
(1)根据流行情况及临床表现以咳嗽,喘气为特征,病理剖检主要在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前缘出现“肉变”或“胰变”,一般可作出诊断。
(2)血清学诊断
可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微粒凝集试验、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
(3)在现场用X线检查透视肺部可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
6.防制措施
(1)预防接种
健康猪只用猪喘气病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交叉免疫预防,仔猪在15日龄首免弱毒疫苗,30日再接种灭活疫苗,效果较好。繁殖母猪在配种前1周,种公猪在每年4月和10月进行预防接种。
(2)治疗
可选用壮观霉素、利高霉素或林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0-15毫克;枝原净(泰妙菌素),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拌入饲料喂;硫酸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4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上述用药每天1次,连用5天为1疗程,用1—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5天。特效米先,小猪1—3毫升,大猪5毫升肌肉注射,隔天1次,用3-5次;土霉素原粉,按每吨饲料加500克拌料,连用10-15天。
(3)控制与净化
采用监测、免疫、隔离、治疗、淘汰、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使猪喘气病达到控制和净化。主要措施有:
第一,无本病的猪场,坚持自繁自养,如必须从外地引进种猪,应严格隔离检查3个月,确诊无猪喘气病方可与健康猪只混群,并按免疫程序接种猪喘气病疫苗。
第二,利用康复母猪或培育无特定病原猪建立健康猪群。对病猪应隔离治疗或淘汰,尽快育肥出售;对有饲养价值的优良种猪进行治疗直到痊愈方可配种。母猪在怀孕后期和哺乳期用抗肺炎支原体药物控制感染;哺乳仔猪直至断奶后1个月期间应加强监测,防止仔猪窜圈,经检查证明健康再分群饲养,留作种用。
第三,猪群全进全出,空圈不少于15天,并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进猪。 第四,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