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病的错误诊断
当人们对疫病一莫展筹时就会依靠实验室的诊断,而送检的病料多来自死亡猪或疾病后期的病猪。病料中多种病原或多种抗体共存是极普遍的现象,因此检验报告单上必然是混和感染的结果,无可非议,但却无法知晓原发病原。有效的临床观察是发现原发病的重要手段。许多猪场已形成不去诊断原发病的习惯,逢病必言混和感染。
近十多年来病毒性疾病的猖獗,让人们的思维固化,逢疫病只想到PRRS(蓝耳病)、HC(猪瘟)、PR(伪狂犬)、PCVD(圆环病毒病),放松了对细菌性疾病诊断的警惕性,加之,检验结果上有这些病毒病,自然认定是病毒病的大流行。
二、社会治愈率低下的误导
疫病流行,社会治愈率低,个中的原由如下:
诊断错误。主要是用继发的病毒病代替原发病,有的将链球菌病诊断为弓形虫病,将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为园环病毒病。有的干脆说不知道什么怪病。
用药不合理。用复方抗菌针剂多。此类针剂多含退热药或考的松类激素,有碍正确的诊断。有的复方制剂主药含量常不足,无法控制感染。一些复方制剂的组方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人药已于今年八月一日停止药典外的复方抗菌剂上市,不知兽药要等多久!
用量不合理。所有猪场几乎都不知道抗菌药应用时首次突击量的原则。
用药庞杂,换药不讲原则。有个猪场在一周内换了八种抗菌药,其中两种制剂只因商品名称不一样也在其列。
停药不讲原则,一退热或一开口采食就停药,结果造成复发。使“用药无效”的结论得到支持,进而推导是病毒感染。
病情转化后治疗措施不知转化。此次疫情中附红细胞体在继发感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在病情中出现酱色尿、吐血、腹下皮肤出血、黄疸、皮肤苍白,但体温正常。若不转换治疗方针,死亡率极高。
三、没有抗病毒的措施。
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的病毒感染若得不到控制,治愈率低的现象就在所难免。许多猪场不知道化学药品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抗病毒药,大量使用病毒唑、利巴伟林等,结果收效甚微。
四、未能及时终结猪群的免疫抑制状态
未能及时终结猪群的免疫抑制状态,猪体自我康复能力受限,不仅使病程延长、病情复杂化、死淘率加大,而且使病原在猪群传播有了敏感个体,流行时间延长。玉米中的霉菌毒素是猪群发生免疫抑制的最重要的原因。众多的专业户猪场对此极为忽视。
陈俊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