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年终时,作为养猪人不禁要问,今年行业为社会提供多少生猪?是否过剩或不足?未来趋势将如何延伸?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相关数据库,做一下分析,还望业内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11月份,我国生猪存栏46590万头,较上月下降0.71%;能繁母猪4870万头,较上月下滑0.07%。若以年初生猪存栏45616万头,年出栏率138.5%计算,2009年我国生猪出栏量为63178万头,较2008年上涨3.64%。 另据USDA数据统计,我国2009年生猪出栏量为64138.1万头,较2008年61016.6万头上涨5.12%。 从上述两套数据来看,2009年我国生猪出栏均较2008年有所上涨,且上涨幅度高于平均水平(2000年-2008年生猪出栏年增长率,USDA统计数据年增长率2.48%,统计局统计数据为1.9%)。这主要得益于今年国家对生猪产业的大力支持,通过财政、政策双重力度促使国内生猪产业快速发展,极大满足国内生猪市场的需要。 生猪供给量的大幅提高,作为业内人不仅要问,为何生猪价格未出现大幅下跌呢? 在做市场调研时发现,主产区存栏量大幅下滑,空栏现象严重,尤其是小养殖户,受资金、疾病及行情多重影响,补栏积极性严重受阻。但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规模化企业惊人的扩张(雨润、双汇、得利斯等),使得企业产能快速提高。那么两者一减一增是否保持供给稳定?笔者认为,当前数据存在一定的水分,供给量有所下调。笔者大胆估算,实际出栏量应在当前出栏量的基础上减少5-10%,也就是3000-6000万头之间。
2009年,我国启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预案,通过“冻肉储备”蓄水池效应缓解短期内供给短缺或过剩,从而有效调节生猪价格的稳定性,避免养殖人出现大幅亏损现象。今年,国家在京沪粤等重点销区及华中、西南等重点产区首批建设5个单体库容为1万吨的冷库。同时,通过规模化企业代储保障猪肉供给的稳定性。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9年1-10月份,我国进口美国猪肉23103.8吨,较去年同期107517.1吨下降78.51%(2008年全年进口112963.8吨)。猪肉消费属于刚性需求,即供给量的小幅波动即刻引起价格的大幅波动。所以,今年进口量的下滑也进一步支撑价格的上涨。
今年,受国家收储政策影响,玉米原粮价格一路走高。由年初1.55元/kg上涨至年底1.88元/kg,涨幅达21.29%;而生猪价格却有年初的13.41元/kg下降到年底12.53元/kg,其间价格最低跌至9.24元/kg(猪流感影响)。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有效支撑猪价的企稳。
当然,至于说影响因素来讲还有很多,如疾病导致出栏减少,恐惧心理加剧存栏下降,政策偏移导致竞争不均等,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生猪产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已从近两年国家政策偏移可以知晓一二。 “节日效应”助推猪价上扬 本周,全国大部分地区生猪价格继续上涨,较上周上涨幅度为0.1-0.6元/kg,其中东北、华北地区表现较为强劲,而南方地区上涨幅度较小。其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前期北方地区猪病发病率较高,母猪繁殖力下降,存栏生猪死亡率较高,刺激养猪户提前出栏较为严重,导致近期适宜出栏生猪量下滑;南方地区由于未受冷冻天气影响,生猪发病率较低,出栏量相对稳定,从而出现南北猪价倒挂现象。 其次,节日临近,消费需求增加。受天气变寒以及年终节日临近,对肉类消费需求明显上涨,这可以从当前国内鲜猪肉价格看出端倪。 再次,就是冻肉投放还未波及 猪价,不过局部地区受其影响开始出现回落。前段时间,据了解安徽、东北等地投放部分冻肉,以稳定市场价格。年终将至,肉类需求会大幅提高,冻肉投放势必会对市场价格造成一定影响。所以,作为养殖户要时刻关注当地储备企业动向,做好适时出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