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77|回复: 1

原料质量与饲料安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7 19: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饲料安全与卫生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影响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主要的因素是饲料的原料。由于近几年我国饲料产品竞争非常激烈,部分饲料生产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往往大量使用劣质原料;未经安全评估的饲料原料、违禁原料与添加剂等。甚至有些企业使用已明令禁止的药物或采用廉价的药物超量添加;广大养殖户常出现用药的盲目性和重复添加。这些问题均造成了饲料与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和市场消费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最终严重影响了饲料企业自身和我国整个饲料工业的发展,并直接影响我国畜禽产品的出口和声誉。因此饲料安全的关键在于饲料原料的安全。
一、植物原料的质量1.植物原料的水分。这类原料主要是谷实类及粮油加工的副产品,如玉米、大麦、小麦、米糠、麸皮、豆粕、菜粕、酒糟和其它糟渣等,在使用时要应严格监控其水分。因为这些原料的水分因季节和加工条件不同变化很大,而水分贯穿并影响整个饲料加工过程和最终产品质量。一般冬季水分偏高,夏季水分偏低,因此要根据水分情况采取相应的储存、加工条件,必要时可根据水分与季节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在“允许使用添加剂目录”中的防霉剂,防止霉变和滋生虫害。

2.植物原料的抗营养因子。许多天然原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生物碱、抗维生素因子、抗矿物质因子、蛋白酶抑制剂、硝基化合物、毒蛋白、光过敏物质等。这些物质轻者降低饲料消化率,重者引起动物的中毒,并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目前饲料原料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大豆及大豆粕中抗胰蛋白酶、β—伴球蛋白质;棉籽饼粕中的棉酚与环状丙烯酸类;菜籽饼粕中的硫葡萄甙的水解产物恶唑烷硫酮、异硫氰酸酯、腈等;其它豆类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血球凝集素、致甲状腺肿素、抗原蛋白等。有条件的饲料厂应检测其含量,并进行脱毒处理,如挤压膨化、添加化学脱毒剂等,这样才使动物和产品更加安全。另外,几乎在所有的饲料原料中均含有大量的粗纤维、果胶、植酸及非淀粉多糖等。虽然这些成分对动物本身没有毒害作用,但由于这些成分的存在,影响了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易导致肠道内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影响了动物的健康生长;排泄物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应在饲料中使用一些相应的酶制剂,减少它们对动物的负面影响。

3.植物原料的卫生质量。(1)有害菌与致病菌。这些有害菌与致病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结核菌、链球菌等,造成动物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布氏病、结核病、口蹄疫、绦虫病、弓形体病、疯牛病、禽流感等。因此,饲料企业与养殖场应有严格的卫生灭菌措施和防疫制度,防止这些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和交叉感染以及流行病的爆发。(2)霉菌与霉菌毒素。霉菌污染是饲料中最突出的微生物污染,据调查发现,饲料霉菌的感染率几乎为100%,带菌量超过国家标准的约有50%。污染饲料的霉菌主要有曲霉菌、青霉菌、镰刀霉菌、毛霉菌等。饲料霉变过程中,霉菌生长不仅消耗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而且产生大量的毒素,其中危害较大的毒素主要有黄曲霉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t-2毒素等。霉变使饲料营养价值降低、适口性下降,影响动物生长、致使动物中毒,破坏动物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同时大部分毒素具有积累性,使畜禽产品有微量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动物还不断地排放霉菌和毒素于环境中,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对于部分结块、发热、有轻微异味物料可立即进行散热处理,有条件的应进行挤压膨化处理;对于已经有一定霉变的饲料原料,在使用时可添加专用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或添加一定量沸石粉、粘土、凹凸棒土等进行毒素的吸附。如果霉变严重则应坚决弃之,决不能掺合使用。

4.植物原料的种植污染。农作物在种植期间受到的污染主要有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磷、有机氯污染。重金属污染如汞、铅、砷、镉等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含重金属的农药、化肥,可导致人畜的神经系统中毒病变。有机磷、有机氯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有机磷会蓄积在水产品中,被人食人后,影响人体血液胆碱酯酶的活力,引起神经功能紊乱;有机氯残留于农作物秸秆、种子中,人直接食人或通过动物产品食人后,使肝细胞病变导致脂肪肝。因此,今后在评价农作物质量时要对此高度重视,有条件的饲料企业应进行检测,发现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

二、动物原料的质量作为饲料原料的动物产品主要有鱼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和动物脂肪等下脚料。它们质量的好坏和使用的正确与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饲料和饲喂动物的安全,如“疯牛病”、“二英”事件等就是最好的例证。1.鱼粉。鱼粉因原料来源、加工方法的不同在质量上会存在很大差异。新的鱼粉国家标准(gb/t19164-2003)已于2003年6月颁布实施。新标准虽然根据发展需要作了许多改进,但大多还是集中在营养指标上,而对影响饲料安全的评价,特别是掺假未作规定,因此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影响鱼粉安全性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掺假。国产鱼粉中掺假已是不争的事实。掺假的物质很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掺假物质,掺假的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在同步发展。假必“乱”真!其一是“乱”了鱼粉的内在营养质量;其二是“乱”了鱼粉的安全质量。由于所掺的物质对鱼粉来说都是“异物”或“杂质”,它们的“掺和”就会带来安全隐患,如动物性“异物”带来有害微生物;皮革粉带来有害重金属;未经处理的泥土、砂石等带来一些细菌和重金属的超标。因此要加强对鱼粉掺假的检测意识和手段。

(2)肌胃糜烂素(gizzersine)。研究证明,鱼粉若加热过度,如蒸汽压力高到8~10个大气压,温度180度以上,加热时间超过2h,就会产生一种有害物质——肌胃糜烂素(gizzarosin)。若日粮中gizzarosin含量超过0.2毫克仟克就会导致动物发生“黑色呕吐症”,尤其在鸡最易发生。因此在购买时应了解厂家的生产条件,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3)有害病菌。由于动物本身会携带许多病菌,因此它们的产品会不可避免地带下来,所以动物性原料中微生物,尤其是沙门氏杆菌要比植物原料高得多,鱼粉也不例外。因此,在鱼粉使用量比较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中,应有比较强烈的调质或其它灭菌措施,以保证产品的安全与卫生。

(4)储存时的安全。据报道,鱼粉在储存过程中,若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其品质会发生变化。如高温下氧化脂肪酸与氨基酸结合成脂蛋白,使某些氨基酸不能被动物所利用。当水分含量为8%的鱼粉经250天储存后,氨化氮升高19.92%;挥发性氮升高24.41%;氨升高25.40%。因此,在生产中应尽量使用新鲜的鱼粉,储存时间过长的鱼粉,应经检测后再根据情况进行使用。2.血粉。血粉因来源和加工工艺的不同品质也相差很大。

与安全有关的问题有4点:
①掺假,血粉中掺假的主要成分有泥砂、碎石等矿物质;

②血粉在被干燥前液态状况下,微生物会大量繁殖,导致血粉ph值下降,产生氨味,影响成品的品质和味道;

③血粉在保存时极易吸潮、结块、生蛆、发霉和腐败;④动物血液中会承带一些有害的病菌或病毒,因此,加工中应有严格的灭菌措施。

3.肉骨粉。肉骨粉是指用动物杂骨、下脚料、废弃物等经高温处理、干燥和粉碎加工后的产品。而将碎肉、内脏、胚胎、软骨等,经粉碎、蒸煮、压榨,尽可能分离出脂肪,残余物干燥后制成粉末,即为肉粉。肉粉与肉骨粉无严格区别,一般含磷量3%以上称肉骨粉,3%以下称肉粉,因此肉骨粉的质量千差万别。肉骨粉在饲料中的应用已有很长历史,但欧洲等国家发生的“疯牛病”却使肉骨粉名声大跌,欧盟已全面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肉骨粉。因此在其它饲料中也应有选择地谨慎使用,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肉骨粉与饲喂的对象不能同宗同类,如家禽类肉骨粉不能用于家禽饲料;猪的肉骨粉也不能用于猪饲料。然而,许多肉骨粉来源比较复杂,原料原始状况和加工条件也相差很大,因此很难鉴别其质量的优劣和是否安全。一般建议在配方中的使用量不要超过5%。有资料表明,采用高比例(10%以上)肉骨粉可使火鸡发生肠炎,导致盲肠中粪便过量、色黑。这一病症通常和肉骨粉蛋白质的质量低劣有关,比如原料中蛋白质酸败(过氧化物含量高);含腐败的肉(其中含高量的生物胺);含不可消化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在肠道下段被其中的梭状芽孢杆菌和其它微生物利用,从而导致坏死性肠炎,红肉动物的蛋白质看来比禽肉或鱼肉蛋白质更易造成问题);或者其中食盐和矿物质含量变异极大等,这些都可促使家禽发生肠炎。其次肉骨粉的使用还受到一些安全因素的限制,如是否应用了抗氧化剂以确保加工过程中和加工之后其中脂肪和氨基酸的质量,产品是否受到有毒物或其它有害物质的污染,产品是否受到沙门氏菌和其它有害微生物的重复污染,饲料企业有无能力在测定了肉骨粉的质量之后才将其用于家禽日粮之中等。

三、矿物原料的质量矿物原料正确把关和使用一般不会带来安全问题。但由于有些企业为追求所谓的经济利益,使用了一些非饲料级质量低劣的矿物质添加剂,引起一些重金属元素如汞、镉、铅、砷等以及毒性元素氟的超标。当畜禽采食低质量饲料后,吸收和富集大量毒性元素,结果必然出现中毒症状,重者甚至死亡。同时,这些有毒有害元素亦会在畜禽产品中残留而导致畜禽产品的超标,如饲料级硫酸锌原料中曾多次出现过镉的严重超标问题,造成猪、鸭等敏感动物的拒食等症状,明显影响动物的生长与健康。氟的来源主要是磷酸氢钙中的氟残留,目前磷酸氢钙价格较高,导致劣质磷酸氢钙产品混入市场,其氟超标成为必须注意的问题。而砷的来源目前主要是饲料中大量应用的砷制剂,造成土壤和水源含砷量增高,影响水质和作物生长,危害人畜的健康,这更应引起饲料行业的高度重视。四、药物添加剂的不正确使用目前,在饲料中大量使用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抗球虫药物等,这些药物添加剂对于改善畜禽的生产性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大多药物存在耐药性、残留和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问题,故在饲料中长期大量的使用后,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药物被动物吸收后,在肉、蛋、乳等动物产品中残留,从而对人产生毒副作用。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养殖环境与管理条件较差,畜禽疾病爆发严重,养殖户不按用法、用量、禁药、停药等规定而盲目用药,再加上部分饲料企业大量应用违禁药物或廉价药物,造成了药物的滥用、重用和盲目使用,加剧了药物的耐药、残留和“三致”问题,给养殖业和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还会使畜禽体内正常的微生物菌群遭到破坏,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过去并不严重的疾病,现在已成为畜禽的常见传染病。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2论坛币 +31 收起 理由
川牧人 + 30
穆然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12-17 20: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8 10:0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