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88|回复: 17

2009年猪高热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3 09: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asenlin1978 于 2009-12-3 09:25 编辑

2006年以来,猪高热病成为养猪业中最为流行的字眼,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病程长、易复发,传播快的特点。进入2009年,猪高热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防治措施和效果也各自不同,现将发病状况和特点总结如下:
一.发病概况
      今年最早报道猪高热病的是山西省洪洞县有上千头猪死亡,接着在江西、广西、重庆、宁夏、江苏、四川、湖南、湖北等地都出现小规模地方性流行,随着夏季高温的来临,南方地区发病率逐步增高,但规模和死亡率较以前低得多。7月份中原地区气温接近40度时,部分县区出现猪的高热厌食症,死亡率低。8月下旬进入东北,并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南方和中原,10月份,北方已近尾声,但中原地区再度发生,且死亡率高。
二.发病特点
(1)发病趋势仍然是先南方后北方,夏秋季发病集中。
(2)以百头以下散养户发病为主,大的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养猪场多未被殃及。
(3)南方以盛夏暑期的热应激为诱因,北方以初秋时节昼夜温差大造成的冷应激为主,中原地区7月份因热应激诱发一次,但死亡率低,10月份因冷应激又发生一次,这次死亡率高,并以流感症状为主。
(4)30kg以下的小猪及怀孕母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流产死胎极为普遍。
(5)病程长,易复发,治愈率低。
(6)症状复杂多变,混感症继发症多。
三.主要症状
      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40℃-42℃)。结膜潮红、充血,有多量粘性或脓性分泌物。粪便干硬,拉球粪。尿液呈茶色或酱油样颜色。皮肤先发红后发紫或有出血斑点,常见耳、颈下、四肢、腹下及会阴部等被毛少的部位,有些猪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或黑色丘疹。9-10月份发病的猪群常出现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呼吸困难、咳喘、四肢摇摆、站立不起,有的关节肿大,后臀部水肿,部分猪抽搐、倒地不起、四肢滑动。母猪出现不孕、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仔猪死亡率高。
四.病理变化
      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和纤维素性或胶冻样渗出物,肺脏水肿或气肿、局部呈肉样变或大理石样病变,间质增宽。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出血。肾脏肿大,表面有点状出血和灰白色坏死灶,呈褐色或土黄色,皮质有出血斑点,质地较脆。肝脏、脾脏肿大质脆。胃底出血,肠粘膜淋巴滤泡肿大隆起,呈串索状,肠后部及回盲口部可见到轮层状溃疡,结肠段有干硬的粪球。膀胱、喉头粘膜有许多出血斑点,膀胱内有暗红色尿液。
五.发病原因的探索
      目前所指的高热病是2006年以来全国范围较大规模发生的以高热、混感为特征的流行病。其显著特征是:以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病普遍呈隐形感染为前提,以强应激为诱因,以前期猪价偏低,猪群营养和管理水平较差为先决条件发生的猪群流行病。
既然是流行病、具有传染病特征,我们试图找出一个真正的原发病,农业部在07年初将当时的高热病定性为高致病性蓝耳病,笔者在06年剖检一些急性死亡病病例时的确仅有蓝耳病病变(80头猪,2天内死亡72头)。但更多的是混合感染病例,近两年来的高致病蓝耳病疫苗免疫对高热病效果不明显,且许多不发病的临床健康猪群中也可检出蓝耳病变异株,此现象表明,猪群已产生带毒免疫,2008年猪价好,营养和管理水平提高时未发生大的流行。
      高热病发生时,往往呈混合感染状态,80%有猪瘟病变,众多的检验结果显示,猪瘟抗体极度降低,有的到消失,伪狂犬病和蓝耳病抗体降低,随病程的进展,个别出现蓝耳病抗体升高现象。有的做过猪瘟紧急免疫,然而没有免疫应答,圆环病毒感染多为阳性。高温季节常有附红细胞体、链球菌、副嗜血杆菌感染,入秋后常伴有流感症状。
      因此可以认为猪高热病不是单一病原引起的传染病,而是一些免疫抑制病(呈隐形感染的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霉菌毒素中毒、附红细胞体病等)使猪体综合免疫力降低,常规免疫失败,营养、环境、管理条件差,并遭遇强应激反应时,多病原感染导致机体的防御系统由过敏到崩溃的综合症。
      发病猪群多为进口血统,当地土猪、野猪未见发病,且往往在气温骤变,转群、长途运输、注射疫苗、临产、怀孕、变更饲料、饲料品质差、圈舍简陋等条件下发病,说明这些猪群抗应激能力差,并多为过敏体质,剖检的病例中,许多急性死亡的猪,并非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致命的损害,而是猪自身因应激和过敏反应导致微循环障碍,进一步休克致死,在临床上,用镇静和抗过敏疗法,减少用水针剂注射造成的新应激,往往会提高治愈率。
      事实上,目前猪群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体内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以及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支原体、某些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或多或少地在猪体内呈隐性感染,和猪体的免疫系统处于相持状态,猪体既不能完全清除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也不能大量繁殖,二者处于平衡状态,猪体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一旦出现强应激,猪体把主要防御力量用于对抗应激因素上,致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众多病原微生物趁势大量繁殖,使原本脆弱的免疫系统被迅速击垮,出现崩溃之势,病死率剧增。
六.预防:
1.消毒:此病消毒比治疗更为重要:一定要选用真正有消毒效果的消毒剂:
2.药物预防:此病以病毒病(蓝耳病、猪瘟)破坏猪免疫系统后,副嗜血杆  菌病、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等继发感染,造成死亡率增高,治疗困难,症状复杂,因此药物预防以提高猪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清理体内外病原微生物,使其在内环境中浓度降低,同时应用抗过敏抗应激药作为着重点。
七.治疗:以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菌、抗原虫、退烧、开胃、增食为主。
八.注意事项:
1.本病病程长,不要指望三两针就会解决问题,易复发,有食欲后一定坚持口服用药,否则,再次复发时很难治愈。
2.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在发病时上疫苗,否则,易加重病情。
3.尽量不要大剂量长时间用磺胺类药物,否则肝肾损害加大,易造成死亡率增加。
4.不要持续大剂量用退烧药,否则因退烧过快,内应激、抵抗力下降导致低温症和迅速衰竭而死亡。
5.尽量少用针剂,减少外界刺激导致的频繁应激和药物蓄积中毒。
6.消毒比用药还重要。
7.大群用口服药比个体打针还重要。
8.病猪通便、饮水中加入糖、盐、多维、电解质广谱抗菌药、免疫增强剂对耐过这场病至关重要。
9.本病发病中后期治愈率较低,不要急功近利,听信谣传,去寻更高效的治疗药物,以免猪财两失.加强预防用药,保住大群更重要。
10.早期用药治疗,有一定效果,但病程较长,不要想一针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食欲后,尽量口服用药,度过流行期。
                                    转载天宇现代养殖技术服务中心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gaopf767 + 1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12-4 11: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华北地区的高热病在秋季是最为严重的,这一点与往年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5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你说的是今年的病么,这样的文章有很多,我们既然讨论,不如你拿出点自己的观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0 14: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高热病,知道实质的人觉不会这样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0 14: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管理还是饲料,给猪一些自然的东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0 17: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懂,我学习,看看大侠们的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0 18: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高热病,知道实质的人觉不会这样说。
yangyongfei 发表于 2009-12-10 14:06



    我赞成yangyongfei的讲法,高热病是不科学的讲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14: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热病只是那些人用来为自己解围,保住自己的声誉。什么高热病,多剖一点猪看看

yangyongfei 于 2009-12-11 14:02 补充以下内容

那些整天只顾写论文,待在实验室里的人是不会知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22: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很好,有指导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12: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高猪的免疫抗体 是预防猪病的根本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6 19:2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