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72|回复: 2

[营养+养殖管理] 母猪场分娩流程的新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5 22: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多点生产和全进全出生产模式的出现,养猪生产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些生产场通过对育肥猪分年龄隔离饲养以及将育肥猪与种群分开饲养,明显提高了断奶到育肥猪的健康状况和母猪的生产水平,但15年来,母猪繁殖群的流程却没有什么变化。现在的猪场规模已经变得很大,形成了很大规模的动态存栏,特别是种群。因为疾病的原因,如蓝耳病(PRRS),一些猪场为了保持种群健康的稳定,在补充后备猪时,又重新选择从自己的生长群中选择后备母猪进入种群。大型的种群总是拥有大量动态的接近发情期的后备母猪群,这些后备母猪对某一疾病而言,处于不同的状态,感染期、排毒期或已经产生免疫保护。所有这些变化,在种群或育成育肥群,形成了疫病的不同的临床表现。许多病原体是病毒,生产人员和兽医花费了很多精力设法控制却收效甚微。
  假设某个种群正在流行一种疾病,我们总可以按流行病学的规律,把这个场的种猪分为易感动物、已经感染的和感染后产生免疫保护的三部分。这就是SIR模型,现在已经广为人知。SIR模型把所有的动物分成3个组即易感动物、感染动物(散毒)和康复动物(有抗体)。运用SIR模型可以描述某种疾病在种群中的传播规律,并理解疾病在群体中的动态。尽管我们都用单体栏饲养母猪,但公用水槽提供了疾病传播的最好条件,特别是我们为了管理猪群而进行的舍内转猪,会因为增加了猪群的接触机会,而造成更大范围的疾病传播。另外一个需要提到的很重要的方面是,大多数疾病的传播速度很快,因此,任何可以延缓接触的方法,如减少舍内转猪,理论上都可以延缓疾病传播的速度。管理种群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从病原角度而不是从猪的角度考虑问题:即我们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避免疾病向下一个宿主的传播。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强化了接触率的重要性,也就是限制散毒动物和易感动物之间的接触。
  为了研究能够减缓疫病传播速度的潜在办法,我们在一个大型生产体系的4个母猪场中,改变了猪群流程,以便确定疫病传播的速度能否真正降低。这个报告记录了我们的做法以及我们的措施对生产数据的影响和对种群疫病影响的评估结果。
  一、实验猪群的情况
  本实验在一个10000头母猪规模的配种到仔猪断奶的大型企业中进行,该企业座落于美国中部有4条2500头母猪的配种到断奶生产线。各生产线间距离在40km以内,每个母猪场都有一个相配套的保育场,保育场有2栋猪舍,分别为8个单元,可以饲养8000头仔猪。保育场距离母猪场500m到40km不等,种群和保育场之间没有人员交叉,产仔和保育采用连续生产流程。
  这个生产体系长期以来存在母猪场生产成绩低、保育猪死亡率高的问题。猪群有许多常见疾病,4个母猪场都有PRRS、A型猪流感、2型圆环病毒、猪副嗜血杆菌、链球菌、波氏杆菌、巴氏杆菌感染。繁殖群每头配种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不超过21头,而保育猪死亡率却超过了10%~12%。母猪场和保育场采用连续生产流程,并且为了提供给育肥场客户一定体重的仔猪,保育的组与组之间有交叉转群。后备母猪来源于PRRS阴性场,并且每条生产线都有用于后备猪驯化的隔离场。这个体系长期以来采取了许多方法控制PRRS,包括使用活苗。疫苗注射方法也有多种,包括全群普注和对后备母猪在入群时免疫。甚至采用了清群净化方案,2005年,其中的一个猪群清群后封闭4个月再引进PRRS阴性母猪,但这个计划因从体系内部一个曾经有过PRRS的猪群引进后备猪而没有成功。系统中检测到A型猪流感病毒的几个变种,包括H1、H2、H3和HA,系统分析认为,这几种病毒在群中长期交替或复合发生。
  对于实验的预期效果,我们的生产管理团队认为,体系的生产成绩应该获得明显改善,猪群健康方面,也应对主要控制疾病获得可以确定的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主要疾病控制以保育舍的生产成绩改善作为衡量指标,保育舍要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流程。一直以来,这个生产体系也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流程,并且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所以在整个体系的保育舍中采用全进全出的流程,实验的生产管理团队和生产体系的人员有着广泛的共识。但对于研究增加断奶日龄对种群和整个体系所带来的影响,而将断奶日龄由原来的16~18d延长到20~22d,却存在分歧。
  管理种群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从病源角度而不是从猪的角度考虑问题,即我们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避免疾病向下一个宿主的传播。
  经过深入的讨论,这个生产体系决定在4条生产线同时采用分批次分娩的战略,以便生产足够的保育猪,满足保育至育肥系统对保育猪的需求。当然,控制4条生产线之间的疫病传播也是做决定的重要原因。在以周为单位的流程下,不同批次的断奶仔猪经常混群,保育猪健康状况不一致,对生产兽医团队而言,很难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成功。因此,需要建立生产大批次断奶仔猪的体系,以使现有的设备条件最有效的运转。
  二、分批次分娩
  4条生产线长期以来是按照一个独立的猪场运行的,现在要改为批次分娩。为了使改为批次分娩以后的猪场的周转更高效,决定采取4周5组的批次分娩方案,简单说,4周5组的批次分娩方案就是每4周配种和每4周分娩产仔,产房要做到整体的全进全出,5组指的是一个场内的所有母猪分成了5个配种组。鉴于现有猪场规模大致相当,批次分娩体系采用按周,4条线交替分娩的策略,即A场第1周分娩,B场第2周分娩,以此类推。这个分娩制度每周大约可提供4000头断奶仔猪,这4000头断奶仔猪同时放入一个保育场,在保育场也可以实行更大批次的全进全出生产了。由于有以前的成功经验,企业决定在保育场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同时也意味着保育场在装猪之前,有一段空场时间。
  在实行批次分娩之前,就如何在4条生产线之间组织母猪,团队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母猪的整合会带来短期的健康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先将各条线的临产母猪转到某一个场产仔。为了便于批次分娩后的记录和管理,母猪要全部重新打耳标。这样,在连续20周以后,母猪群在从3个场到1个场的循环转移中,调整完成。4周后断奶,生产线可以按照批次分娩的形式组织配种和以后的工作。
  由于系统内种群是长期PRRSV阳性,因此,后备猪按照每8周一批的程序进入一条生产线的隔离舍。隔离期间,后备母猪全部接种带有PRRSV野毒的血清,接种8周后转入母猪场。同批次后备母猪分为2个年龄组,2个年龄组后备母猪年龄相差4周。较大年龄组后备母猪入群前21d左右用药物刺激发情,在入群前的21d内,所有后备母猪口服四烯雌酮14d,用量按说明。所有后备母猪,不论是否已知发情,全部服用。14d的服药期要在三周结束,以便组织下周的配种组,后备母猪在接下来的1周内与断奶母猪一起配种。另一个年龄组的后备母猪,在4周后重复前面的程序。以上的程序要持续6个月,同时,不同年龄组的新后备母猪放在场外育肥舍感染PRRSV野毒,在场外育肥舍感染野毒程序结束后,后备母猪按照每4周一批的程序转入场内隔离舍,再执行相同的诱导发情程序。
  三、结论
  采用批次分娩的战略,在最后一次PRRS爆发以后的6个月里,并且在全系统种群存栏比同期种群存栏少20%和增加了断奶日龄的情况下,全系统的断奶猪数仍有明显的提高;每头母猪提供的断奶仔猪有明显改善,窝断奶数也有提高;保育猪出栏重从20kg提高到25kg,保育期死亡率也有所降低。因生产设备连续运转和计算处理的原因,没能提供饲料报酬方面的结果。
  四、讨论
  尽管最初,生产人员对项目的实施结果存在某种怀疑,但批次分娩的结果,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在种群存栏明显减少的情况下,系统的总产出量和母猪效率明显提高。作为项目初期目标的保育猪的各项生产成绩,也超过了预期。员工的精神面貌也因生产成绩的提高而改善,同时也简化了管理。
  会有许多因素,促成系统生产成绩的改善。如PRRS的控制策略,尽管已经执行很长时间,但它并没有对生产成绩的提高产生任何影响。长期以来对后备母猪入群前采用注射血清的方法感染PRRSV,也一样没有什么效果。只有批次分娩,控制了疫病在猪群内的传播。我们相信,这是批次分娩能够控制疫病流行的有力证据。
  除去偶然因素,降低疫病传播的原因可能还会有很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最可能的因素是,降低种群中动物的接触机会,直接导致疫病传播机会的降低。在配种到断奶型猪场,实行批次分娩,我们每4周转一次猪,而不是每周转猪。当发现返情猪时,返情猪标记以后,留在原地不动,并严格按照4周的程序周转。这种制度最初不是作为减少疫病传播机会制定的,而是在以周为单位的疫病活跃的猪场,为减少配种舍与产房员工之间频繁接触,作为一种组织管理程序制定的。限制员工的接触和3周之内不允许大规模猪群流动,将猪群的流动集中在1周完成,猪场疫病的流行趋势就能够降低。另外,生产成绩的改善并不局限于PRRSV传播机会的减少,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可能不是病原微生物,但却对猪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理论上也可以减少它们的传播。这会减少对种群免疫系统的刺激,原因是种群内微生物传播越少,种群健康状况越稳定。
  在我们仔细研究这家生产体系配种到断奶生产流程的时候,一些数据显示,在配种到断奶的商品猪场设计方面,批次分娩流程也有潜在的优势。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配种到断奶场选择相应的全进全出技术,对生产成绩的改善有明显效果,特别是在环境疾病压力大的地区。商品蛋鸡业或许是最好的例子,在某一特定区域,随着鸡群数量的增加,养鸡场在该地区的生产寿命却在缩短。这导致了为维持群体健康的稳定,而缩减存栏的现象。
  本项目只研究了通过整体转移仔猪和限制妊娠母猪流动,减少场内混群的方法。将来的项目要在一个封闭场的基础上研究,如:实验开始后的2~3年内,封闭场建立一个较大的母猪群,不再有动物引进。另外,研究批次分娩对一个少有疾病和各种病原的健康猪群的影响也很有意义。
  实验数据表明,批次分娩技术,通过提高仔猪和种群的健康水平,改善了整体生产成绩。从理论上讲,笔者认为减少病原微生物传播,进而形成更稳定的微生态系统是真正的原因。生产场家和从业者,不论规模大小,应该认识到这种生产形式的改变的所有优势,以便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有效控制。
  本文复制自: 中国养猪互动网(www.zhuhd.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o8n.com/html/200907/01/144214251.htm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 收起 理由
非著名兽医 + 50 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11-20 11: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定完了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10: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娩就分娩,注意配方营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 07:5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