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164|回复: 26

从诺贝尔奖说到袁隆平不是“杂交水稻之父”(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3 20: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诺贝尔奖说到袁隆平不是“杂交水稻之父”

(转一篇专业人员写的材料 - 请尊敬所有讲事实、讲真话的人。)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从诺贝尔奖说到袁隆平不是“杂交水稻之父”

  作者:竹叶连

  随着一年一度诺贝尔奖的颁发,舆论对袁隆平获奖的呼声与对诺贝尔奖的不
满又一次达到高潮,其核心信息越来越离谱,实在是不堪忍受,不吐不快。要知
道,这种对袁隆平没有获奖的不满,对袁隆平的离谱的不实宣传,不仅是基于对
该奖项性质的不了解,更有对袁隆平工作性质的不完全了解。作为袁隆平的同龄
校友,本人对袁隆平的执着干劲和杂交水稻都稍有一些基本了解,并充满敬意。
不过,在这里不是要讲述什么个人偏见或暴什么内幕珍闻,而仅就被有意无意忽
略、掩盖甚至歪曲了的一些关键性公开信息做些选择性引述,就教权威人士,祈
求指正,以科学的态度,厘清事实,正本清源。

  若干年来,媒体对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宣传炒作甚嚣尘上,多有不实之词和
过分夸大甚至歪曲事实的虚假成分,这不是当今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应有的态度,
也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和袁隆平本人,更有损于国际学术交流的诚信形象和国际地
位,甚至成为笑柄。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应该实事求是地正本清源。
事实是,袁隆平对发展中国杂交水稻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影响巨大,但是,
袁隆平并不是杂交水稻的发明人,当然也谈不上是“杂交水稻之父”,“世界杂
交水稻之父” 当另有其人,这是科学事实。

  早有陈绍光等引述官方新闻报道指出,2007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
组织了23家中央新闻单位到长沙对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科研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联
合、集中采访,并以最快的速度于2007年6月将采访的报道、评论汇编成“杂交
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书出版。

  配合本书出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学改变世界》一文中描述说:“10
年里,袁隆平做了十几万次的试验,终于有一天,这事被他想明白了。”

  10年里做十几万次试验,平均每年要做一万几千次、每天要做30~40次,不
知道这是那门子科学试验?

  更有甚者,该文还提出:“杂交结束了水稻7000年来不能增产的历史”,就
是说,人类自史前种植水稻开始直至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问世,
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始终都维持在7000年前的水平。这合乎事物发展实际吗?此
论至少与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未开始的水稻矮杆化育种大幅度提升水稻单产的事
实不符,更与国际上自上世纪60年代掀起的培育半矮杆水稻的绿色革命事实不符。

  该书中多处虚构、夸大事实,刻意宣称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更称其为
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该书中“为了人类不再饥饿的未来”
一文写道:“这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主办
的《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这是国内外第一篇论述水稻的雄性不育的论文,
也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并用文字表达水稻的这一生殖病态特征,指出了它巨大的利
用价值……”

  从学术层面上讲,追根溯源,事实却是,杂交水稻并不是袁隆平的发明,也
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虽然中国人在发展杂交水稻过程中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
贡献,但袁隆平并不是杂交水稻之父。

  事实是,如上述,1966年,袁隆平涉足杂交水稻,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
孕性》,“ 论述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 (姑且不论这个“孕”字得当不得当)。
而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人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1926年,中国丁颖就
育成了杂交水稻;同年,美国琼斯也得到了杂交水稻后代;袁隆平自称“所敬重
的”老师、所受教学校西南农学院创始人、著名水稻专家管相桓30年代就开始卓
有成效的水稻杂交育种研究(其所积累保有的水稻栽培品种和野生稻品种都是全
国之冠,这些价值连城、万金难求、不可复得和再生的绝世珍宝,及其所育成的
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连同他本人,在大力培育“ 社会主义草” 的高潮文革中,
都被作为“ 资产阶级的苗” 彻底销毁了)。袁隆平的老师的老师国际著名的水
稻专家赵连芳则在1921年就进入水稻研究,水稻杂交理论与实践均成绩斐然,开
创性的杂交水稻IR8就是来源于赵的著名“低脚矮”。袁隆平1974年首次育成的
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及其后的“南” 字号和“矮”字号系列品种
的关键性亲本,都是来源于其太老师赵连芳育成的著名品种中的“ 南特号”和
“矮脚” 号(还有其他多个杂交水稻突破性成就都是他人完成的,袁隆平拿过
来就用,并因此成名,却如同盗版他人软件一样 ,没有别人什么事,这里就不
细说了)。1958 年,日本东北大学得到了水稻雄性不育系;1964年日本琉球大
学实现了粳型稻的三系配套;1973年,湖北石明松发现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其后
育成农垦 58S,两系法水稻杂交技术在中国成为现实,在袁隆平之前,淘汰了袁
隆平沿袭他人的繁琐而推广艰难的“ 三系法”,使得杂交水稻生产实用性技术
获得决定性突破。

  业内有言:“南有黄耀祥,北有李贞生”,说的都是在中国早于袁隆平的水
稻杂交育种专业人士。单说黄耀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一生从事杂交水
稻育种,创造和推广了无数个高产优质实用的杂交水稻品种,贡献巨大,绝不输
于袁隆平。50年代起,黄耀祥和他的助手们经过调查研究,奔忙几个春秋,通过
人工杂交,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 “广场矮” ,比国际水稻研究所的
“ IR8 ”早出七年。六十年代,又育成“珍珠矮”、“江南矮”、“二九矮”、
“广场矮”、“双行占”、“朝阳矮”等十几个各具特色的矮杆良种。从70年代
到现在,他和助手们一起又育出一批新良种,著名的有:1975年“桂阳矮”早熟
高产;1976年育出早、中、晚兼用品种“桂朝二号”,在云南省作中稻栽培最高
亩产超两千斤,创中国水稻一季亩产最高纪录;1979年又育出了一个崭新的丛生
快长株型给合品种 “双桂一号”,大批田亩产超千斤,由此确立了丛生快长株
型育种方向,把中国籼稻矮杆育种推进到崭新的阶段。他育出的品种都深受欢迎,
推广面积之大是空前的,计种植面积每年超过一千万亩的品种有:广场矮、珍珠
矮、广陆矮、桂期二号、双桂一号。经济效益方面,在全国籼稻种植,仅从四个
品种计算(广陆矮、珍珠矮、广场九号、桂朝一号),从育成推广到1980年累计
种植面积 8.5亿亩,增产稻谷628亿斤,为中国社会增益 69亿元。

  早在50年代,美国、日本、苏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都先于中国开始了
杂交水稻的研究;有关的理论,如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
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三系法” 的技术路线,
都是外国人提出来的;1968年,日本的新城长有还实现了杂交水稻的 “三系”
配套。将杂交水稻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袁隆平是1964年才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
年才发表第一篇研究报告,报告中的核心材料水稻雄性败育株也不是袁隆平发现,
而是他的学生发现的。从学术层面上讲,追根溯源,水稻杂交技术无论是理论还
是实践,都不是袁隆平的发明。

  由于封闭,也由于黄耀祥等不是领导认为的宣传对象,黄耀祥其人几乎不为
人知,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 (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
培育出奇迹稻 IR8 。Henry Beachell的工作使印度尼西亚的水稻产量十年(1972
- 1982) 翻了一番。由于这些成绩,Henry Beachell于1978年获韩国政府奖,
1987获日本政府奖,1996年获世界粮食奖……

  90%的中国杂交水稻, 占中国水稻产量的一半, 是从IRRI的品种发展出来
的。

  1981 以来,IRRI向中国提供了37种杂交水稻,增加水稻产量5.45百万吨,
使稻农收入增加465百万美元……

  当然,袁隆平的同行,搞粮食作物育种工作者,的确也有拿到诺贝尔奖的,
那就是领导了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的著名植物科学家,拯救的生命比历史上任何
人都多,周游世界,帮助贫困人口寻找更好的生产粮食的办法,被称为“绿色革
命之父”的诺尔曼·布劳克。他是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世界
“绿色革命”的先驱。他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一种高产、矮秆、抗病力强的小麦
良种,并把它推广到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粮食增产
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千万人民因此免于挨饿。诺尔曼·布劳克是1970年第七
十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这也是迄今诺贝尔和平奖唯一一次授予一位农业科
学家而不是一位政客。

  这就是历史,也是严峻而清晰的客观事实,不管您高兴还是不高兴。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川牧人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10-23 20: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杂交技术由来已久,袁先生的执着,造就了产品的诞生。袁先生的贡献从学术界来说,真的是使用旧技术,没有学术贡献,但是,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来说,袁先生就是用旧技术搞成了产品,并提高了产量,解决新中国人多地少的实际矛盾,这个贡献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因此,袁先生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誉也是多经波折。本人对袁先生执着精神和务实精神十分倾佩

评分

参与人数 2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nety + 2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3 21: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0年里做十几万次试验,平均每年要做一万几千次、每天要做30~40次,不
9 e0 |* L) @- o' y0 J7 \知道这是那门子科学试验?
不可以同时做几十个试验吗?我集团的研究所就一次性做几百个实验,袁隆平不可以带领学生每天做大量的实验吗?
所谓的之父不一定是第一个发明的人,而是初期创业者,并且把这个产业发扬光大,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不能同意楼主的意见!看看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发给奥巴马,就可以了解大家的不满和鄙视!

点评

对呀,不一定就是发明或者发现的第一人呀,还有父之父呀。。 但是他的贡献之大,是看得到的。 另外就是国人的媒体,这也是把一个正常的科学家搞乱的媒体。。。炒吧。。  发表于 2009-10-25 05:50
对呀,不一定就是发明或者发现的第一人呀,还有父之父呀。。 但是他的贡献之大,是看得到的。 另外就是国人的媒体,这也是把一个正常的科学家搞乱的媒体。。。炒吧。。  发表于 2009-10-25 05:50
对呀,不一定就是发明或者发现的第一人呀,还有父之父呀。。 但是他的贡献之大,是看得到的。 另外就是国人的媒体,这也是把一个正常的科学家搞乱的媒体。。。炒吧。。  发表于 2009-10-25 05:50
对呀,不一定就是发明或者发现的第一人呀,还有父之父呀。。 但是他的贡献之大,是看得到的。 另外就是国人的媒体,这也是把一个正常的科学家搞乱的媒体。。。炒吧。。  发表于 2009-10-25 05:50
这可不是我的意见哈,我还没有能力写出这种水平的文章,只是转载的,让大家看看一家之言而已! 对于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更不是我能去评价的!  发表于 2009-10-23 21:10
这可不是我的意见哈,我还没有能力写出这种水平的文章,只是转载的,让大家看看一家之言而已! 对于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更不是我能去评价的!  发表于 2009-10-23 21:10
这可不是我的意见哈,我还没有能力写出这种水平的文章,只是转载的,让大家看看一家之言而已! 对于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更不是我能去评价的!  发表于 2009-10-23 21:10
这可不是我的意见哈,我还没有能力写出这种水平的文章,只是转载的,让大家看看一家之言而已! 对于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更不是我能去评价的!  发表于 2009-10-23 2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00: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袁老,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7 21: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天啊太长不看。诺奖算什么啊,真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的非孙子一样求那些洋鬼子认同。就像他们不点头说“yes”一切都“no”了。奥巴马干什么了也得个诺奖。含金量可见一斑了!不管怎么样,都支持袁隆平~什么诺奖不诺奖的,见鬼去吧。lz你哪弄的,真的很怀疑他的真实性。语言上说的很模糊晦涩的说。借鉴了同行的东西被造谣成抄袭没有自己的东西也有可能啊,说的虽然不是很懂但是直觉就是感觉很假!前几年还有人说老袁死了。现在的假新闻很多,别叫人给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9: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也仅仅是一家之言,我对其真实性及该文的观点不做任何评价哈 5# 爱如少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09: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个事件不同人有不同人有不同观点,但是总来的说袁隆平的贡献是巨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09: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管什么奖不奖,也不要管什么父不父的。只要知道袁隆平确实是贡献巨大,敬重他,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09: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什么人都有啊!看袁老现在火了,也想借这个机会给自己捞点名,真是可耻!简直一派胡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0: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其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问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9 17:4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