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55|回复: 1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因素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9 10: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母猪繁殖障碍是指母猪在妊娠前或妊娠期间,由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病原因素作用而引起的,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母猪不孕,胎儿早期溶解,流产,早产,死胎,少产和木乃伊胎,产后无乳等症状,并最终导致母猪繁殖率,仔猪成活率严重下降。有的病原微生物还可同时感染产出的仔猪,引起仔猪发病而大量的死亡。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已成养猪业生产中关键性和关系全局性的问题。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因素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其中传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等;非传染性因素包括饲养管理,生殖器官病理及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其中以传染性因素所造成的危害最大。
传染性因素

1病毒性疾病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主要经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母猪有明显的排毒现象,病猪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并不断向体外排毒。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过大,可促进本病的流行。母猪发病主要的特征有发热,厌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儿,弱仔,仔猪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疾病和高死亡率,有的母猪出现肢体麻痹性神经症状,少数猪耳朵发紫,皮下有一过性血斑。主要的病变见于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

1.2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发热,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病猪和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和经皮肤伤口传染,猪配种也可传播本病,妊娠母猪感染本病后可传给子宫内的胎儿,猪自然感染的传播途径是经鼻道与口腔。 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着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流产,死产胎儿大小较一致。无畸形胎,死产胎儿有不同程度的软化现象。流产胎儿大多脑壳及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胸腔腹腔及心包腔内有多量棕褐色积液,肾及心肌出血,肝、脾有灰白色坏死点。母猪怀孕末期感染时,可产生活胎,但胎儿往往在生出后不久便出现典型神经症状而死亡。母猪在流产和死产前后大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往往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涎,呕吐,下痢,食欲不振,步态不稳,四肢运动不协调,眼球震颤后躯麻痹,有前进或后退或转圈等神经症状,神经症状出现1—2d内死亡。

1.3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传播主要是通过蚊虫等吸血昆虫,怀孕母猪感染后表现为流产和死胎,公猪发生睾丸炎,仔猪呈脑炎症状,育肥猪为持续高热。乙脑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后存留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及肿胀的睾丸内。乙脑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多种动物和人感染后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乙脑为蚊媒传播,有严格的季节性,6-10月多发。猪多为隐性感染,只有在感染初期3-5天内的病毒血症时才有传染性。新建猪场,规模化母猪繁殖场发病明显,南方地区较北方发病多见。感染猪体温升高,沉郁,卧地,减食,口渴,结膜潮红,粪干球状,尿少色深,少数跛行,行走不稳,部分病猪视力障碍,乱冲乱撞。怀孕母猪流产,早产,延时分娩,胎儿多为死胎,木乃伊胎,部分仔猪出生几天后痉挛死亡,部分猪生长发育良好。流产胎儿水肿,脑膜充血,皮下水肿,胸腔腹腔积液,淋巴结充血,肝脾有坏死灶。公猪一侧性睾丸肿胀,发热,疼痛,数日消退,多数缩小变硬,丧失配种能力。少数母猪流产后从阴道流出红褐色乃至灰褐色黏液,胎衣不下,母猪流产后对继续繁殖没有影响。

1.4猪细小病毒
猪细小病毒病是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猪是已知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感染本病毒的母猪所产胎儿、仔猪及子宫分泌物中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细小病毒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在本病发生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地出现母猪繁殖失败。母猪早期感染时其胚胎死亡率可高达80-100%,仔猪和母猪感染后常表现为亚临床症状,唯一症状为病猪发生母源性繁殖障碍,表现为产木乃伊胎,死胎,畸型胎,弱仔及母猪不育[7]。怀孕母猪早期感染(10—30天)则胚胎死亡被吸收,可能重新发情,但屡配不孕,妊娠中期感染(30-70天),引起胎儿死亡或木乃伊化,70日龄以后感染,胎儿存活,并产抗体,因为母猪抗体不能穿过胎盘屏障,对70日龄以上死胎能查出抗体可作为诊断依据。剖检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不全钙化,子宫内有大小不一、死亡时间不一的胎儿,有的被溶解吸收。

1.5猪瘟
  繁殖障碍型猪瘟又称温和型猪瘟。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多数为亚临床症状,但不停的向外界排毒,感染母猪能垂直传播给下一代。患病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所产仔猪随日龄增大,而逐渐发病,感染仔猪可见有皮肤水肿出血,头部肿大,腿关节弯曲,剖检可见腹腔积液,肾点状出血,心内膜炎[8]。发生繁殖障碍型猪瘟的原因有:妊娠母猪受到温和型猪瘟病毒毒株感染,低毒力猪瘟毒株持续感染引起,或者由于母猪在怀孕期间接种了弱毒疫苗。有人做过实验怀孕母猪接种猪瘟组织苗或细胞苗,怀孕母猪没有表现临床反应,但3个月后,免疫母猪发生极高的死胎率,并产生畸型猪,剖检死胎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水肿,有紫斑样变化,显著胸水和腹水,畸型胎表现小耳或鼻异型,复制实验证明妊娠期30天内母猪接种猪瘟疫苗死胎率可达53.2%

1.6猪脑心肌炎病毒病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是由脑心肌炎病毒引起的以母猪繁殖障碍和哺乳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新型传染病。主要的传染源为鼠类或其它啮齿类动物或病死动物的尸体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心肌炎病毒感染的仔猪常表现为由于心肌衰竭而引起的突然死亡,其他临床症状如厌食,精神不振,震颤,麻痹和呼吸困难。怀孕母猪发生后最早表现的临床症状是食欲不振和发热,随后表现为流产,木乃伊胎和死胎增多;哺乳仔猪死亡增加。

2细菌性疾病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猪布氏杆菌,猪衣原体病,猪钩端螺旋体病,李氏杆菌,链球菌等,其中前四种较为常见。

2.1 猪布氏杆菌病
  猪布氏杆菌的主要宿主是猪,病畜和隐性带菌猪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即通过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感染,同时眼结膜,交媾也可感染。主要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猪布氏杆菌侵入猪体后,在几日内到达侵入门户附近的淋巴结内,由此再进入血液中发生菌血症。布氏杆菌进入绒毛膜上皮并在内增殖,产生胎盘炎,而且可以在绒毛膜与子宫黏膜之间扩散,产生子宫内膜炎。母猪的临床症状是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4-12周,有的妊娠2-3周流产,有的接近妊娠期满发生早产。

2.2猪衣原体病

猪衣原体病又称鹦鹉热或鸟疫,主要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常有流产型,肺肠炎型,关节炎型,结膜炎型,脑脊髓炎型。其中流产型常无流产先兆,体温不升高,只是在怀孕后期突然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或弱胎,初产母猪流产率40-90%,有部分或全部仔猪死亡,存活者体质弱,体重轻,有的猪虽产活仔多,但因仔猪胎内感染而迅速出现抑郁,体温升高1-2,寒颤,发绀等症状,多在3-5天后死亡。母猪感染后受胎率下降,母猪即使受孕其流产死胎率也明显升高。流产胎儿的病理变化为皮肤上有淤血斑,皮下水肿,胸腔腹腔内积有多量淡红色渗出液,肝肿大呈红黄色,脾肿大,心内膜上有出血点。

2.3猪钩端螺旋体病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发生流产,流产率在20-70%之间,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也有弱仔,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其它猪急性型表现为体温升高,厌食,皮肤干燥,1-2天内全身皮肤和黏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亚急性和慢性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有时有浆性鼻漏,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几天后眼结膜有潮红或浮肿,有的泛黄,有的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尿液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有腥臭味。病理变化为,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黏膜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胸腔和心包有黄褐色积液,心内膜,肠系膜,膀胱黏膜等出血,肝脏大呈棕黄色,胆囔肿大,肝脏散在的灰白色病灶。

2.4李氏杆菌
  李氏杆菌是一种散发传染病,家畜主要表现为脑膜炎,败血症和妊娠家畜流产。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破伤后而感染。

3寄生虫性疾病

母猪寄生虫性疾病有多种,但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寄生虫性疾主要有猪弓形体和猪附红细胞体病。
3.1附红细胞体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的一种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其主要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病原寄生于红细胞上,可造成红细胞的改变而容易为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或是被吞噬细胞所破坏。虫体多依附在红细胞的表面,在普通的显微镜下可见虫体像一轮淡蓝色的宝石镶在红细胞的周围,因面造成了红血球的减少,导致贫血,发育减慢。附红细胞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夏秋季多发,每年8-10月份达到高潮。患病猪和隐性感染的猪是重要的传染源,本病传播途径广泛,急性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高热,有时黄疸,尾及四肢末端发乌,耳廓边缘变为浅红至暗红色,厌食,反应迟钝,消化不良。慢性附红体病会引起猪的消瘦,皮肤苍白,有时出现荨麻疹型或病斑型皮肤变态反应。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患病常表现为精神沉郁,喜卧,高热,大部分发病猪全身皮肤发红,个别猪中后期皮肤黄染或苍白,怀孕母猪表现为受胎率低,不发情或发情不规则,出现流产,早产,尤其是临产母猪的流产率早产率高。不流产的产出死胎,有的即使产活仔也弱小发病和死亡率高。

3.2 弓形体
  弓形体又称弓状体病弓浆虫病和毒浆原虫病。人及猫猪多种动物可感染其中猫为终末宿主通过消化道感染,病猪猪弓形体病主要特征是3月龄左右的猪多见突然暴发疾病,猪高热,呼吸困难,皮肤出现紫红淤斑,最终窒息死亡,怀孕母猪发生流产。

非传染因素

引起母猪繁殖综合征的非传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殖器官病理及内分泌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1遗传因素
  涉及染色体畸形或基因突变,可引起胚胎或胎儿缺陷,甚至引起流产,如近亲繁殖,先天性缺陷,先天性子宫畸型,公母猪在免疫学上不相配,均可引起流产早产弱胎或死胎。

2生殖器官病理及内分泌因素
  生殖器官幼稚和畸形,卵巢机能障碍,子宫内膜炎和子宫积脓,卵泡囊肿持久黄体,内分泌机能紊乱都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从而表现为相应的不发情,发情延迟,甚至流产征状。

3饲养管理因素

3.1营养因素:妊娠期间营养不足或营养不全可导致新陈代谢障碍或营养失调,使母猪消瘦,不能满足胚胎发育的要求,特别是维生素AED和微量无素硒缺乏时使胚胎不能附植,胎盘功能障碍或胎儿死亡。给母猪高水平能量的饲料,在特别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可使胚胎成活率明显降低。因为能量过高可引起猪体过肥,在输卵管子宫和卵巢周围、皮下、腹膜内脂肪沉积过多,导致子宫壁血液循环障碍使胎儿死亡。如果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不足,可导致母猪瘦弱,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表现为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卵泡停止发育和安静排卵。
3.2管理因素:饲料中毒,由于饲料原料的存放不当造成饲料原料的发霉变质,如赤霉菌,黄曲霉菌,镰刀菌毒素等,这些饲料喂母猪后直接导致妊娠母猪流产。猪舍环境条件过差,圈舍条件过差:夏暑冬寒,通风和保温措施不良,高温应激等,可直接导致母猪内分泌紊乱,发情周期延长,甚至不发情;饮用结冰水,结冰料对妊娠母猪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至造成流产。母猪的管理不当,缺乏必要的运动,圈舍地面不平,饲养人员猛烈赶撵,可导致母猪流产。母猪分娩和产后管理不当,分娩时接生人员不注意猪舍和猪体的消毒,产后管理疏忽,使母猪生殖道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影响下一次发情配种。
4药物因素
对怀孕母猪误用了催情素,脑下垂体后叶素,催产素等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均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9 收起 理由
nety + 19 新手报到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4-19 18: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养殖种猪要求越来越高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11:2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