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21|回复: 8

[最新产品] 纳米维生素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5 08: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纳米材料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新状态,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正在形成与发展之中,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医疗和纺织等行业。运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善或改变维生素的水溶性、分散性和吸收率;改善维生素在畜禽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提高维生素的生物利用率;改善维生素和饲料加工之间的相容性,并且在纳米尺度上观察认识维生素在提高人类和畜禽的保健功能和营养功能上的新现象和新规律。在复合维生素中加进免疫球蛋白[font=Times New Roman]fIgG)[/font]和低聚糖,从而强化维生素的免疫和保健功能,使它们和高溶解、高吸收、高营养的维生素在纳米技术这一平台上得到完美的融合,是纳米级维生素的技术核心。
[font=Times New Roman]1 [/font]纳米级维生素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所谓纳米级维生素是指通过一定的微细加工方法,把维生素微粒粉碎到[font=Times New Roman]lOOnm[/font]以内,直接操纵维生素的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和分子团。利用复配技术使其重新排列,形成具有纳米尺度的新剂型维生素:研究它的物理特性,并研究其和微米粒度[font=Times New Roman](10~251[/font]μ[font=Times New Roman]m)[/font]的维生素在比表面积、表面活性、溶解性、吸收率、营养性和在机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中的差异,最终研制成具有独特的溶解度,吸收率,生理、生化特点,对机体起到高营养免疫作用的新剂型维生素。
纳米级维生素是由零维的维生素纳米微粒、二维和三维的维生素纳米结构所组成的纳米级非连续相液体,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等原因,使它具有不同于微米粒度维生素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化学方面,生理、生化过程和营养性与微米粒度的维生素相比,都有着显著的不同。
[font=Times New Roman]2[/font]纳米级液体维生素制备技术
[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Times New Roman]1  [/font]制备方法
纳米级维生素的制备方法采用乳液法,利用水、油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均匀的乳液,通过表面修饰,避免脂溶性维生素油滴之间的重新团聚。这一方法的关键是使每个脂溶性维生素油滴被一连续水相包围,即形成水包油[font=Times New Roman](0/W[/font]型乳液,这种非均相的液相合成法具有粒度分布窄.并且容易控制等特点。
[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基本原理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纳米级维生素的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稳定剂、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低聚糖等和去离子水组成透明的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在经过液体粉碎后的微乳液中.微小的脂溶性维生素“油滴”桩被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所组成的单界面所包围,形成微乳颗粒.其粒径在[font=Times New Roman]20-25nm[/font]之间。微小的脂溶性维生素“油滴”尺度小且彼此分离,因而构不成油相,通常称之为“准相[font=Times New Roman](pseduophase[/font])”这种特殊的微环境,我们称之为“微反应器[font=Times New Roman](mieroreactor[/font])”。大量实验已证明它是形成多种维生素“功能协同结构体”的理想介质。
纳米级维生素微乳颗粒在不停地做布朗运动。不同维生素颗粒在互相碰撞时.组成界面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的碳氢链可以相互渗入.与此同时,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油滴”中的离子可以穿过界面进人另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的“油滴”中,“油滴”中的这种渗透可以在“油滴”之间进行,也可以在水溶性维生素颗粒和“油滴”之间进行;此外。水溶性维生素之间通过碳氢键也有离子交叉。微乳液的这种物质交换的性质,使维生素中功能相同的不同离子问形成“功能协同结构体”成为可能,这也是纳米级维生素比微米级维生素具有更高的营养性和更好的保健功能的原因所在。
[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Times New Roman]3[/font]微粒的尺寸评估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纳米级维生素的纳米结构是由维生素纳米微粒所组成的准一维、准二维和准三维纳米结构团簇,颗粒尺寸[font=Times New Roman]([/font]粒径[font=Times New Roman])[/font]即指其直径。我们用激光散射技术,采用日本大冢电子公司所生产的激光光散射仪[font=Times New Roman](0LS700[/font]型[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实验温度为[font=Times New Roman](25[/font]土[font=Times New Roman]45)[/font]℃,激光波长为[font=Times New Roman]632[/font].[font=Times New Roman]8nm[/font],检测其粒度大小结果为[font=Times New Roman]19[/font].[font=Times New Roman]7~24[/font].[font=Times New Roman]8nm[/font],在此范围,粒度分布为[font=Times New Roman]100[/font]%。
[font=Times New Roman]3[/font]纳米级维生素功能特点
[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Times New Roman]1[/font]复合维生素配方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运用纳米技术能把维生素对畜禽的免疫保健功能和维生素的高溶解度、高吸收率和高利用率结合起来。复合维生素配方的组成至关重要,不仅要考虑到各维生素组分之间的协同、维生素和其它营养物质间的协同,还要考虑到纳米级维生素在机体内代谢的特殊性、纳米结构自组装体系和分子自组装体系形成所衍生的“功能协同结构体”对整体复合维生素的营养和保健功能的影响,这些特点也恰恰是复合维生素配方的独特之处和先进所在。
[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Times New Roman]2  [/font]自动衍生“功能协同结构体”特性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纳米级维生素是由[font=Times New Roman]10[/font]种水溶性维生素纳米颗粒、[font=Times New Roman]4[/font]种脂溶性维生素纳米颗粒、[font=Times New Roman]4[/font]种氨基酸纳米颗粒、[font=Times New Roman]7[/font]种微量元素纳米颗粒、双歧因子纳米颗粒和免疫因子纳米颗粒、电解离子等所组成的一个非连续相液体.这些纳米微粒我们称之为“反应池”。这些纳米微粒在液体中不停的做布朗运动,不同的纳米微粒在碰撞时.由于组成界面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的碳氢键相互渗入,一个“反应池”中的离子可以进入到另一“反应池”,使得这些纳米微粒发生了多种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这种特殊的微环境,我们称之为“微反应器”。“微反应器”是各种保健物质和免疫物质发生催化反应、配位反应和络合反应的理想介质。通过研究证实,刚生产出来的纳米级复合维生素,其气味和口感一般,放置两个星期以后,就会变得和正常生产的维生素味道一样,芳香可口,对机体的抗应激效果和补给效果也大大提高,所以,纳米级复合维生素有一个动态的“功能协同结构体”的衍生过程。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纳米级复合维生素的“功能协同结构体”的衍生过程,实际上是维生素纳米结构的自组装体系或是分子自组装体系的形成过程。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纳米结构的自组装体系是指通过弱的和较小方向的非共价键,如氢键和范德耳瓦斯键的协同作用,把原子、离子和分子连接在一起,构筑成一个纳米结构或纳米结构的花样[font=Times New Roman](pattem)[/font]。自组装过程的关键不是大量原子、离子和分子间弱作用力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整体系统的协同作用。纳米结构的自组装体系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有足够数量的非共价键或氢键存在,这是因为氢键和范德耳瓦斯键等非共价键很弱,只有足够量的弱键存在,才能通过协同作用.构筑成稳定的纳米结构体系;二是自组装体系的能量较低,否则很难形成稳定的自组装体系。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分子自组装体系是分子与分子在平衡条件下,依靠分子间非共价键力,自发的结合成稳定的分子聚合体[font=Times New Roman]faggregates)[/font]的过程。营造分子自组装体系要划分为[font=Times New Roman]3[/font]个层次:第一,有序的共价键,首先结合成结构复杂的、完整的中间分子体;第二,由中间分子体通过弱的氢键、范德耳瓦斯键及其它非共价键的协同作用,形成结构稳定的大分子聚集体;第三,由一个或几个分子聚集体作结构单元,多次重复自组装,排列成纳米结构体系。也就是说,纳米级复合维生素是由许多维生素和维生素、维生素和其它营养物质所组成的纳米结构体及大的分子聚集体所组成。例如:维生素[font=Times New Roman]E[/font]和维生素[font=Times New Roman]C[/font]形成的“功能协同结构体”,其抗氧化功能会大大加强,这可能是缩短了维生素与自由基反应后,通过维生素[font=Times New Roman]C[/font]得到再生的路径所致,因为这些过程可直接在“功能协同结构体”上进行。
纳米级维生素正因为有此特性,所以它的保健和免疫功能的形成,并不是数种维生素的保健和免疫功能的简单叠加和复合,而是所有具有保健和免疫功能的物质间,通过纳米结构和分子问的自组装,形成一种新型鲜活的、协同作用更强的、有独特营养保健免疫功能的“功能协同结构体”存在的维生素复合剂。这样结构状态的复合维生素,自然界可能存在,也可能是自然界尚不存在的新的营养物质。这种“功能协同结构体”的衍生过程在复合维生素产品中表现较为突出.而在单项维生素产品中则表现不明显。
[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Times New Roman]3[/font]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font=Times New Roman]([/font]表面积/体积[font=Times New Roman])[/font]与半径成反比。表面效应是指纳米微粒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变化。纳米级维生素的粒径为[font=Times New Roman]20-25nm[/font],比表面积为[font=Times New Roman]70m2[/font]/[font=Times New Roman]m1[/font],这样的比表面积使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越来越多,同时,表面能迅速增加。由于表面原子数目增加.比表面积大,致使原子配位不足,表面原子的配位不饱和性,导致产生大量的悬空键和不饱和键,加之表面能高,因而导致这些表面具有高的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它原子结合。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原子运输和构型的变化,同时,也会引起表面电子构象和电子能谱的变化。
[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Times New Roman]4[/font]高吸收利用性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纳米级维生素中脂溶性维生素是亲水性的,又处在胶体分散状态,因而是一种热力学稳定体系,更重要的是[font=Times New Roman]20-25nm[/font]的脂溶性维生素,改善了脂溶性维生素在畜禽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性。主要表现在[font=Times New Roman]3[/font]个方面:第一。纳米级脂溶性维生素可使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效率明显增加,纳米级脂溶性维生素液在胃肠中可使脂溶性维生素释放迅速,而且与胃肠道上皮层有良好的接触,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间质,穿过肠道并进入血液循环,结果使脂溶性维生素容易吸收,生物利用率明显提高。普通的脂溶性维生素的平均生物利用率为[font=Times New Roman]30[/font]%左右。而纳米级脂溶性维生素的平均生物利用率可达[font=Times New Roman]98[/font]%。第二,纳米级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更迅速,平均达峰时间提前。第三,纳米级脂溶性维生素,可使其体内药物动力学稳定性提高,补充脂溶性维生素者之间个体差异变小。纳米级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胃肠道生理状态的影响[font=Times New Roman]f[/font]如胆汁分泌、采食和饲料内脂肪含量的影响[font=Times New Roman]1[/font]比较小,可以不通过胆汁溶解,便可到达肠细胞的表面,通过非载体介导的被动扩散,进入肠黏膜细胞。若这一推论成立,纳米级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将达到[font=Times New Roman]100[/font]%,而患有肝脏疾病和脂肪吸收障碍的禽畜,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都不会受到影响.这在医药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纳米技术在营养保健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水溶性维生素和蛋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等的吸收,是通过易化扩散、被动转运以及钠泵的主动转运而进入小肠黏膜的,而钠泵的主动转运,也只有当氨基酸和水溶性维生素的浓度高时才起作用,所以说氨基酸和水溶性维生素的粒度大小、溶解程度和胃肠道的有效接触面是氨基酸和水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关键。纳米级氨基酸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微粒,以其独特的表面效应、界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无疑可加大氨基酸和水溶性维生素与胃肠道细胞的有效接触面,从而提高其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这对畜禽限制性氨基酸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及时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Times New Roman]5[/font]安全性
纳米级维生素的生产,所用原辅材料是对人体和动物有益的有机物,包被材料为生物原料,在加工生产过程中,采用低温高压工艺,加工过程中,将有害菌的细胞壁完全破碎。使其失活,再通过微滤工艺,将其滤去。所以说纳米级维生素是真正安全无菌的。若在包装过程中不发生二次污染,将会延长其货架寿命。
[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Times New Roman]6[/font]稳定性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纳米级维生素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界面工艺。充分利用了维生素间不同的表面张力,瞬间纳米级超微粉碎,并在分子水平上瞬间进行生物膜深层次包埋.使不同酸碱度、不同热敏度、不同光敏度和不同氧化还原程度的维生素及其它营养物质共处于同一非连续相的液体中,彼此稳定而互不干扰,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环境因子不稳定而使维生素效价降低的问题,货架寿命可达二年以上。
[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Times New Roman]7[/font]高效价性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乳化复合维生素中的脂溶性维生素.是以表面活性剂、葡萄糖和糊精乳化后,均质、燃干、碎粒而得。研究认为:粉状复合维生素中的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率为[font=Times New Roman]20[/font]%[font=Times New Roman]~25[/font]%,生物利用率为[font=Times New Roman]30[/font]%;乳化复合维生素中的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率为[font=Times New Roman]40[/font]%[font=Times New Roman]~45[/font]%,生物利用率为[font=Times New Roman]55[/font]%;纳米级复合维生素中的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率为[font=Times New Roman]100[/font]%,生物利用率为[font=Times New Roman]90[/font]%以上。由此可得:粉状复合维生素的生物学效价为[font=Times New Roman]6[/font]%[font=Times New Roman]~7[/font].[font=Times New Roman]5[/font]%;乳化复合维生素的生物学效价为[font=Times New Roman]22[/font]%[font=Times New Roman]~25[/font]%;纳米级复合维生素的生物学效价为[font=Times New Roman]90[/font]%以上。粉状复合维生素的目前市场价为[font=Times New Roman]70[/font]元/[font=Times New Roman]kg[/font];按同等维生素含量折算,乳化复合维生素的市场价为[font=Times New Roman]200[/font]元/[font=Times New Roman]kg[/font];纳米级复合维生素的预计市场价为[font=Times New Roman]400[/font]元/[font=Times New Roman]kg[/font]。最终得出[font=Times New Roman]3[/font]种维生素剂型的效价比,粉状复合维生素的效价比为[font=Times New Roman]107[/font]:[font=Times New Roman]l 000[/font]:乳化复合维生素的效价比为[font=Times New Roman]125[/font]:[font=Times New Roman]1 000[/font];纳米级复合维生素的效价比为[font=Times New Roman]225[/font]:[font=Times New Roman]1 000[/font]。
综上所述,纳米级维生素巧妙地应用了纳米技术,明显地增加了维生素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药物经济学研究表明.纳米级维生素可减少用量[font=Times New Roman]20[/font]%左右.综合成本可减少[font=Times New Roman]30[/font]%左右,可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Times New Roman]8[/font]适用性广
纳米级维生素的剂型有两种:一种为液体,一种为粉体。液体纳米级维生素可向饮水中添加;可和液体蛋氨酸一起喷洒,也可单独喷洒,用于配制全价料和浓缩料;可作为膨化料的后喷涂液。粉体纳米级维生素由液体维生素喷雾所得,喷雾后的粒度约为[font=Times New Roman]35nm[/font],可拌料,也可饮水,溶水后,液体仍为透明状。总之,纳米级维生素可适用于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方法。
[font=Times New Roman]4[/font]小结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由于纳米级维生素具有上述独特的物理特性和营养保健免疫功能,以及在生产应用中优良的效价比和任意的使用方式,所以说纳米级维生素是继粉状维生素和乳化维生素后的第三代新剂型维生素,势必会引发饲料添加剂领域的革命,甚至会改变人们对畜禽营养、保健和免疫的思维方式。
转载中国维生素信息网[url=http://www.wssxxw.com/info/detail/30-310.html]http://www.wssxxw.com/info/detail/30-310.html[/url]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9 收起 理由
yisiyi + 19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9-15 1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纳米产品的研究还挺多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0 23: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士,你一定要站出来主持公道,还大家一个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1 09: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纳米级维生素是指通过一定的微细加工方法,把维生素微粒粉碎到lOOnm以内,直接操纵维生素的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和分子团。利用复配技术使其重新排列,形成具有纳米尺度的新剂型维生素:研究它的物理特性,并研究其和微米粒度(10~251μm)的维生素在比表面积、表面活性、溶解性、吸收率、营养性和在机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中的差异,最终研制成具有独特的溶解度,吸收率,生理、生化特点,对机体起到高营养免疫作用的新剂型维生素。
------------------------------------------------
建议颁发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因为实现了中国纳米产品应用领域零的突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1 12: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先在有用的吗??效果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08: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产品并非采用粉碎技术,所达到的纳米。我们的产品是经过有关专家检测达到20-25nm.说细内容请看[url]http://chinahnsw.com/news_more1.asp?id=495[/ur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6: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稳定性怎么样?水分含量高必然大大影响维生素的稳定性,保质期有多长时间?这好像离理想状态还差的很远哟
【纳米级维生素是继粉状维生素和乳化维生素后的第三代新剂型维生素,势必会引发饲料添加剂领域的革命,甚至会改变人们对畜禽营养、保健和免疫的思维方式。】很厉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0 22: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b]回复 [url=http://www.xumuren.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318112&ptid=266817]7#[/url] [i]wssxxw[/i] [/b]
请各位自行判断。转帖不代表任何观点。
[url]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2/155/20010705/504417.html[/url]

“纳米产品”:真实的谎言
   

  当网络泡沫渐渐破灭时,“纳米”成了时下最时尚的高科技名词。从纳米冰箱、纳米洗衣机,到纳米丝绸,再到纳米水、纳米油……似乎一切产品加上“纳米” 二字就是高科技,就代表潮流。于是乎,有人愿为一台“纳米空调”的“纳米”二字多花上四五百块钱,也有人要用天价买下“纳米水”专利……

    但似乎并没有多少消费者在仔细考虑:我们究竟在这股纳米热潮中得到了什么?对普通百姓而言,市面上的“纳米产品”到底是改变我们生活的高科技产品,还是一个用来诱惑消费者的时髦概念? 

    科学家指斥“纳米产品”

    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纳米材料科学专家组首席专家张立德研究员明确指出:“纳米科技要像信息技术一样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那将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

    北京大学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的科学家薛协泉说,真正的纳米家电产品目前都只限于实验室阶段。商家盲目炒作纳米概念不仅不会加速纳米时代的到来,反而会阻碍纳米技术的发展。

    [b]不少专家认为,目前社会上有对纳米商业炒作的不良倾向:有的趁大众对纳米的内涵还不太清楚之际,胡乱标榜自己的产品出自“纳米技术”;有的做了一点点皮毛工作(例如涂料里加些细粒、织物里加点微粉等),就自称对纳米技术的发展有“突破”;有的还进行虚假预测,企图使股民买其股票。 [/b]

    以 “纳米洗衣机”为例,专家说,“纳米洗衣机”只能说是添加了纳米材料的洗衣机,纳米材料还只是应用在了滚筒洗衣机外桶的内壁上,而对于最容易产生污垢的内桶的外壁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为纳米材料不能单独附着在金属表面,它需要用二氧化硅作为载体并用三氧化二铝作为稳定剂,才能保证银离子持续、稳定地向外释放。如果硬要在光滑如镜的不锈钢内胆外壁挂上纳米材料,还需要克服甩干时产生的巨大离心力及材料表面的张力,这在经济上是很不划算的事情。另外,如果在全自动滚筒洗衣机的塑料桶上使用纳米材料,在技术上也存在着诸多困难。

    最近,还有人打起了“纳米水”的主意。在这项技术的开发者眼里,自来水比毒药还怕:“自来水里又有漂白粉,又有病菌,还有铅、水银等有毒重金属”。而“纳米水”不仅“能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皮肤过敏等十几种疾病产生显著疗效”,每天喝一杯纳米水“还可为人们免除打针吃药之苦”。按照开发者的演示:两杯清水里加入纯蓝墨水,然后抓起一把“纳米珠”放到其中一个杯子里,几分钟后,这杯水颜色变淡。这样一盒“纳米珠”,标价为300元。

    而化学专家说,要实现“化蓝为清”的表演效果,有许多种简单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做到,与“纳米”技术没有任何关系。

     如何鉴别纳米产品的真伪

    中科院化学所漆宗能教授说,真正的纳米技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一是纳米尺寸。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略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是绝对微观世界的概念。二是自然界里所没有的新物性。

    “伪纳米”一般来说都沾了第一条的边,但是它的纳米尺寸没有表现出自然界里所没有的新物性——既不同于微观分子、原子,又不同于宏观物体的物理性质。以所谓的“纳米粉”为例,它完全是借纳米概念进行炒作,因为它没有新的物性,不具备上述条件中的第二条。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林志新说,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处在纳米状态的大部分物质的作用还没有被确定,因此将纳米技术运用到产品中尚需时日。

     纳米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

    一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纳米科技是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1974年,科学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

    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我们揭示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991年,碳纳米管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钢10倍,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莫利教授认为,纳米碳管将是未来最佳纤维的首选材料,也将被广泛用于超微导线、超微开关以及纳米级电子线路等。

    根据科学家为我们勾勒的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元件,巨型计算机就能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种重要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总的看来,纳米技术距离应用阶段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是由于纳米科技所孕育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对纳米科技给予高度重视。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发重点;德国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将纳米技术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美国政府部门将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亿美元。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试点工程中,也将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列入首批20个重大项目之一,并投巨资予以支持。(中国公众科技网)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0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纳米?虽然自己是做维生素的,可是面对这种理论的时候,还是只能说祝福吧,至少现在本人是接受不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4-30 08:5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