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hwu 于 2009-9-6 11:21 编辑
关于育种的概念 一提到育种,很多人会觉得是一项高不可攀的学问。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育种就是从遗传上进行改良,并使其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育种不见得是要培育出新的品种,猪场日常对母猪的选择与淘汰(除了因年龄失去繁殖能力)所作的选育工作就是育种。过去很多人都抱怨,中国有很多育种专家,却没有育成很好的猪品种,从国外引进大量的种猪。实际上,中国有很多猪品种,有地方品种,也有育成品种,近二十年来也引入了大量的国外长白、大白、杜洛克等种猪,现实的情况基本上是引进、扩繁、销售、退化、再引种。其实,问题并不是出在育种专家身上,而是出在猪场主自己身上。关键的问题是:已有的品种该怎么用?引来以后该怎么办?大量经验表明,从国外引入品种,其实正常发情配种的母猪大约在70%左右,到第二代纯繁会出现严重的分离现象,这就需要严格选择淘汰。因此,选育是猪场保种的重要课题,通过引入遗传材料,使种猪的生产水平持续地得到提高,是猪场永恒的基本任务。
很多人都会认为,引进的种猪一定是优秀的,优秀种猪的后代也必定是优秀的,这是一个十分荒唐并可能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错误概念!持有这样观点的猪场主,就不会重视对种猪的选育。世界著名的猪杂交育种之父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猪,也可能生出世界上最差的个体后代,种猪越优秀,生产出优秀后代的机会就越大,后代之间的差异程度也就越大。通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进行测算,后代的利用率在50%以内时,其各性状的优良程度与父母代大致相当,缩小利用率可以使选择性状得以提高,还可以缩短选育的时间;加大利用率会使选择性状越来越差,这才是品种退化的真正原因。据比较可靠的经验,父母代公猪的留种率一般在20%以内,母猪的留种率一般在40%以内,这样才比较合理。如果一头母猪产活仔10头,5公5母,公母猪都需要留种的话,公猪最好能选留一头,能繁母猪最好能选留两头。
关于引种 我国在选育与引种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育种方面存在:选育→提高→鉴定→退化;在引种方面存在: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现象。现在很多公司到国外花巨额资金引种,回国后高价出售,认为可以达到快速运转的现金流的目的,也是加快国内品种改良速度的一种有效方式。从区域经济角度,我们国内很多钱被洋人拿走,况且,从国外引入纯种猪大部分是二流产品,由于受到引种数量,选择条件等多方面限制,是引不到最优质的种猪的。这些最优质的种猪是他们的立场之本、震场之宝和秘密武器。在荷兰,国家种猪资源库(逐头)登记的种猪是不允许出口的,冷冻精液不受此限。
关于配套系 在猪的配套系育种上,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如“杜长大”(DLY)算不算配套系?有的专家认为,它只是三元杂交,不是配套系;有的专家认为,无论是从利用杂种优势还是专门化品系的角度分析,“杜长大”(DLY)应该是很好的配套系。目前国外养猪公司推出的配套系或是国内养猪公司新育成并通过品种审定的配套系,多数都是在D、L、Y这三个品种(或系)的基础上选育育成。至于说DLY三元杂交(配套)商品猪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个场的DLY和那个场的DLY不一致,甚至是同一个场子由于种猪的个体差异,不同批的商品猪性能也有差异,这个是实际情况,但同样的问题在有些公司推出的配套系中也存在,配套系并不能解决不同商品猪是否一致的问题。对于到底几系配套好的问题,专家认为不是参予配套的系越多就能把不同的优点都组合在一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生物体(猪品种)“纯”与“杂”是相对的 猪的不同品种之间在外形、生产性能、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应有所差别,在血统上,一个品种与其他品种之间应处在相对隔离封闭的状态。但是,一个品种的形成往往是品种之间在杂交后,通过人为的选择,相对闭锁稳定之后的结果。品种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似程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个新形成的品种与原有亲本之间往往有许多过度类型。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品种的“纯”与“杂”又有了新的观点。分子遗传学认为,一个生物体是纯合还是杂合是以等位基因来决定的。当一个生物体带有一对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时,则该生物体就该基因而言是纯合的或可称为纯种,反之,如果一对等位基因不相同,则该生物体是杂合的或可称为杂种。
根据这一现象,地球上的生物体都是杂合的,或可称为杂种,我们也可以说,从核苷酸序列的角度来看,地球上没有两朵花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两头猪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两个生物体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同一物种内两个生物体之间的交配可视为“杂交”,或称之为“杂合子之间的杂交”。同一物种内的生物体为了自己的繁衍与世代延续,总是在不断的杂交。这种亲代间的杂交会引起子代核苷酸序列的轻微变异,虽然大部分突变引起的核苷酸序列改变对基因组功能没有影响,但当这种变异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更多的变异。如果这类核苷酸序列的缺失或插入发生在酶活性部位,或破坏了蛋白质中的二级结构,对子代性状就会发生影响。任何一个蛋白质结合点都可以发生点突变、插入缺失突变,从而改变与DNA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的核苷酸种类或相对位置。出现于内含子或内含子—外显子交界区的单突变对子代性状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这种现象在生物中普遍存在,子代的表现型既不完全像父亲,又不完全像母亲,是一部分像父亲,一部分像母亲,一部分DNA片段来自于父亲,一部分自母亲,这就是目前应用DNA技术进行亲子鉴定的依据。有时,子代还会出现亲代所没有的一些性状,这就是发生了变异,出现了新的“核苷酸序列”。不论是单胎动物或多胎动物,子代同胞之间出现一定的表型差异和核苷酸序列差异是再平常不过的了,猪生猪,牛生牛,子猪似本猪,子猪非本猪。
一个品种永远处于动态平衡与变化之中 一个品种所具有的优良特性能够“巩固地”、“一致地”从亲代遗传到子代,这只是育种的愿望,但不是现实。品种在世代延续中,可以发生2种情况:一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在某一阶段的选育目标范围内,它的变化是较小的,(虽不可能是不变的)或在主要的性状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只是在某一些次要的性状方面发生少量的变化;另一种是处在变化状态:不是向坏的方向变化(称退化),就是向好的方面(称进化)变化。或者某些性状向好的方向变,向更适应人类需要的方向变,另一些性状向坏的方向变。品种的相对稳定性是品种客观存在的必要条件,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品种的变化则是绝对的、永久的。我们只要回顾一下任何一个较老的品种的历史,都可以发现它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美国的波中猪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1890年之前,它是一个大型晚熟的脂肪型品种,到1890~1915年期间,它就变为一种短、肥胖、早熟小型的脂肪型,由于小型猪产仔少,成活低,饲料报酬差,于是在1916~1925年间又向大型瘦猪的方向发展。1925年开始,转为大型和小型杂交的中间型,即目前的肉用型。以后,三个类型同时存在,1940年以后,肉用型逐渐占了优势,它在类型之间的几次变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化之大,使人们可以说,除了猪的名称未改变之外,其他方面都已不再是同一个猪种了。
巴克夏猪、长白猪、约克猪等,都有类似情况。中国的地方猪种也有这种情况。
关于BLUP 近十年来,在中国养猪界流传着“BLUP”,有人称“BLUP”选育,也有人称“BLUP”育种,还有人称“BLUP”遗传评估等很多概念。今年以来很多专家们针对养猪育种行业出现“BLUP”概念混淆提醒养猪实践育种工作者正确使用“BLUP”方法。
BLUP是Best Linear UnbiasedPrediction简称,翻译为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是一种先进的动物育种值估计方法。传统的育种值估计方法主要是选择指数法,它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对系统环境效应、非遗传效应进行有效校正;二是不能充分利用所有亲属的信息。为克服以上缺陷,美国学者Henderson于1948年提出BLUP方法,BLUP在本质上是选择指数法的一个推广,但它能对系统环境效应进行估计和校正。而当时由于计算条件的限制,用手工计算工作量大到无法相信计算结果的程度,BLUP法并未用到育种实践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数理统计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BLUP法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1972年Henderson又重新提出BLUP法并对它作了系统阐述,从而引起世界各国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纷纷开展了对BLUP的系统研究,并逐渐将它用于育种实践。目前BLUP已成为世界各国家畜遗传评定的规范方法。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