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asenlin1978 于 2009-8-31 12:53 编辑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猪病的认识偏差及纠正
1 抗生素是万能的
抗生素能抵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而对病毒无抵抗作用。但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无针对性的逢病就用的现象,比如猪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但常见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现象,而且一种无效再换一种。如果没有细菌继发感染,使用抗生素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更有甚者,猪因吃烂菜引起亚硝酸盐中毒时,明知道是中毒,也要注射青霉素,这种随意使用抗生素的例子随处可见,其结果不单纯是浪费药物,还可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毒副作用。应注意只有在明确是细菌感染的前提下,才可使用对其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2 新药、贵药就好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并不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普通商品。不同种抗菌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最低杀菌浓度(MBC)或最低抑菌浓度(MIC)是各不相同的,MBC 、MIC越低,其临床使用价值也越大,这才是物美价廉的好药。实际上所说的好药就是对症治疗效果好的药,没有绝对好药,也没有绝对不好的药,任何一种药,用对了就是好药,用错了就可能是毒药,关键是对症,只要用的得当,几分钱的药就可能起到良效,药不可能以价论质,即使是作用相同的药,价高的药也不一定是所谓的好药,因为还有个经济效益的指标。在兽医临床上,常常无保留、无控制地把贵重药、新药作为常规药应用,忽略某些廉价而有实效的药剂的正常使用,如复方磺胺嘧啶钠(SD+TMP)、复方新诺明(SMZ+TMP)。当若干种药都对某个疾病有效时,就要优先考虑药的等效价格,如对猪丹毒病,在青霉素疗效尚好的情况下就不要使用先锋霉素(头孢类),老品种有效就不要使用新品种,国产药好用的情况下就不要使用进口药。因为对于养殖业换取经济效益的措施之一,就是降低成本,通常药物占饲养成本的1%左右,因此,遵循高效、安全、经济的原则用药,不可以贵药、新药作为常规用药使用。
3 用药剂量越大,效果就越好
受到某些传言误导或受假药的所害,抗菌药的临床用量越来越大,长期超量使用,甚至合用也不减量,比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两药均可减量到原用量的2/3,但是还常常在常规用量上加大使用。超剂量使用不仅不会增加疗效,还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临床用药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保护微生态平衡,防止不该流失的正常菌群流失,而超量使用易造成猪体内(如口腔、消化道等)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破坏,潜伏在体内的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会趁机大量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还可能由于大剂量的使用,把体内生态环境内的微生物杀死,而使外源性微生物轻易顺利地进入,发生外源性感染。所以不可随便加大剂量,只要使之达到最低有效杀菌浓度或抑菌浓度就可以了。合理的用药应当是严重感染时剂量可适当大些。待病情稳定控制后,随即恢复常规用量,需注意的是磺胺药在首次用药量宜使用突击量,以达到迅速抑菌的目的,然后使用正常有效量,待症状消失后再给以2~3次最小维持量。
4 用药无视疗程
这种用药偏差有3种表现,一是病症见好就停药,二是没待见效就换药,三是长期应用同一种药,这些都是抗菌药中的大忌。病原体在猪体内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过程;药物对病原菌的治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所说的疗程,疗程过短,病原体只能被暂时抑制,一旦停药,受抑制的病原体又会重新生长繁殖,其后果会出现严重的复发症状,不到疗程,不待药物治疗见效就过早换药,也是一种治疗失误的表现,因为不能说明所应用的药物是无效的,其结果可能会贻误治疗最佳机会,所以,临床用药必须有足够的疗程。
这里所说的足够的疗程仅仅是按药物的使用规范进行,并不是长期使用,长期使用任何一种抗菌药都是不对的,不但可能产生耐药菌株,还可能使机体产生耐药现象,尤其会产生毒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喹诺酮类会引起猪的肝、肾功能异常。一般来说,猪的传染病或感染病症需连续用药3~5天,待症状消失后再维持1~2天就可以了。需特别指出的是,严禁滥用抗菌药物添加到饲料中,人为地增加耐药菌的产生,还易造成动物肉食品药残超标,给人类自身的健康带来危害。
5 抗菌谱就是适应症
有的猪场、鸡场粗心地把药物的抗菌谱和适应症等同起来,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任何一种抗菌药都有其固有的抗菌谱,可以作为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但是,如果固执地停留在这一依据上,有时也会产生用药不对症的失误。如猪患大肠杆菌性脑炎,按抗菌谱选药,庆大霉素是最佳用药,但是,应用效果并不很理想,改用磺胺嘧啶则收到了很好疗效。同样,链球菌感染用青霉素效果很好,但若侵袭到脑部,则收效不如磺胺嘧啶。因为磺胺嘧啶能较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髓液,脑药浓度高;而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则不易通过脑屏障,脑药浓度很难达到最低抑菌(杀菌)浓度。这就是说,只有能使感染部位达到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才是该药物的最佳适应症。可见,完全按抗菌谱确定适应症有时也有欠妥。这就要求现场工作者不但要了解药物的抗菌谱,还要明了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性,才能更有效的用好药物。
6 忽略综合防治
是只管用药扎针,不顾病原体和猪体状态的典型偏差。常见兽医跳到猪圈里扎一针走人的现象,不与畜主沟通,畜主不知道怎样配合兽医治疗,因而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如仔猪大肠杆菌感染,猪舍的清洁卫生、垫料的更换消毒对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影响,饮水不洁,垫料污染肯定会大大增加舍内的病原菌数量。只有减少病原体数量才会提高治疗效果。及时清除病原、阻止病原扩散、有效解除与疾病有关的应急因素及诱因,才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另外,有效的药物只是预防疾病的一个条件,必须通过猪体的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如磺胺类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的最后消除,还是要依靠机体的防御系统。所以,在用药治疗的同时,更要精心管理,保护猪舍内温度、湿度和卫生条件,辅以营养全价的饲料,提高机体抗病力,才能减轻病的症状,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疾病。
总之,抗菌药物虽然能治病,但并不是控制疾病的最根本措施,对疾病的最佳原则是防重于治。在选用药物时还要特别关注本地区对药物的使用频率及耐药现状,力争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应用抗菌药物。
----摘自≤北方牧业≥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