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可研 于 2009-7-20 10:26 编辑
豆油取代鱼油对太平洋白对虾的生长、肉质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关于不同蛋白和脂类原料对动物血液、血浆、组织或酮体胆固醇的影响,前人对其进行过研究的动物有猪(Hutagalung 等,1969)、兔(Hamilton和Carroll,1976)、鸡(Kritchevsky等,1959)、牛(Barrows等,1980)、羊(Diersen-Schade等,1984),鼠(Potter等,1996)、猴(Ter Terpstra等,1984) 和人(Carroll等,1978)。但是,关于脂类原料对太平洋白对虾胆固醇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尚未见报道过。太平洋白对虾是北美饲养最多的虾种,而虾的胆固醇含量高于鸡、羊、猪、牛、大多数鱼、蟹和蛤,仅次于鱿鱼的胆固醇含量(King等,199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鲜(如虾)的需求也更旺,事实上,虾已成为美国2001年最受欢迎的海鲜。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是胆汁酸、甾醇和蜕皮激素的前体,也被认为是所有甲壳类生长和存活的必需营养成分(Kanazawa 等, 1971)。饲料中添加胆固醇可以改善虾的生长速度。然而,人体过多摄入胆固醇可能与心血管病、中风和某些癌症的高发率有关(NRC, 1989)。因此,改变虾的胆固醇含量对人的营养保健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于200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进行了一项用豆油取代0%、50% 和100%鱼油的试验,目的在于弄清豆油取代鱼油对太平洋白对虾的生长、肉质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本试验的3个配方中分别含3%鱼油,1.5%鱼油加1.5%豆油和3%豆油(表1)。各种饲料的粗蛋白41%,消化能3 600kcal/kg。饲料还补充了胆固醇,因为虾同其它甲壳类动物一样,不能合成胆固醇(Teshima 和 Kanazawa, 1971)。按程宗佳等 (2002a)不加蒸汽的方法,将所有饲料用2.4mm环模的实验室制粒机(California Pellet Mill Co.公司供货)制成颗粒,成品饲料在20℃左右风干48h,饲料的化学分析结果都接近预期值(表1)。 每种饲料有3个虾缸重复,每个缸60L养9只虾(平均体重570mg)。事先将虾在一个500L的缸内适应1周,在此期间将虾按大小分级,以便在体重差异最小的范围选取所要的虾。每天早晨记录水质参数(温度和含盐量)、死亡率和饲料残渣。每天喂虾两次至外表看来吃饱为止。水的温度、含盐量和pH分别为25.5~30.5℃、29~37g/L和7.9~8.1;非游离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分别为0、120~140和0.5~0.8mg/kg。饲养试验延续28d。 表1 饲料配方和化学成分分析(%,湿基)原料 饲料类型 鱼油 鱼油加豆油 豆油鱼粉(鲱鱼) 25 25 25 豆粕 10 10 10 小麦面筋 10 10 10 全麦粉 37.6 37.6 37.6 玉米面筋粉 5 5 5 鱼油 3 1.5 0 豆油 0 1.5 3 家禽下脚粉 5 5 5 胆固醇 0.2 0.2 0.2 大豆卵磷脂 2 2 2 微量元素溶液a + + + 磷酸钠,1价 0.5 0.5 0.5 磷酸钙,2价 0.5 0.5 0.5 磷酸钾,2价 0.5 0.5 0.5 维生素预混料b 0.4 0.4 0.4 氯化胆碱 0.2 0.2 0.2 稳定化VC 0.1 0.1 0.1 化学成分分析(2份样品平均值)水分 7.61 7.72 7.14 粗蛋白 41.16 41.17 41.31 粗脂肪 7.72 7.03 7.56 灰分 6.60 6.70 6.67 胆固醇 0.28 0.28 0.26 脂肪酸组成(占粗脂肪%)豆蔻酸(14:0) 4.05 2.59 1.50 棕榈酸(16:0) 21.85 19.95 17.43 棕榈油酸(16:1) 4.86 3.35 1.91 硬脂酸(18:0) 5.26 5.27 5.18 油酸(18:1) 17.68 19.95 21.08 亚油酸(18:2) 21.73 30.45 37.86 亚麻酸(18:3,n-3) 2.39 3.30 4.12 花生四烯酸(20:4) 1.36 1.09 0.86 廿碳五烯酸(20:5,n-3) 6.32 4.34 2.83 芥子酸(22:1) 0.55 0.52 0.25 廿二碳五烯酸22:5,n-3) 1.45 1.00 0.67 廿二碳六烯酸(22:6,n-3) 7.52 6.21 5.13 a微量元素溶液含下列成分(mg/kg饲料):硫酸锌(ZnSO4•7H2O), 316.6;硫酸亚铁(FeSO4•7H2O), 179.2;硫酸锰(MnSO4•H2O), 36.9;硫酸铜(CuSO4•5H2O), 94.3;氯化鈷(CoCl2•6H2O), 2.42;碘酸钾(KIO3), 2.02;氯化铬(CrCl3•6H2O), 4.10;硒酸钠(Na2SeO4), 0.48;鉬酸钠(MoNa2O4•2H2O), 0.25。配制矿物元素溶液,是将200mL蒸溜水加热至60℃,加1mL HCL,将以上化合物逐个溶解,前一个完全溶解后再加下一个,冷却,定容至250mL。将此矿物元素溶液按12mL/kg饲料加到饲料中。 b维生素预混料含下列成分(数量/kg预混料 ):VA(商品名Rovimix A 650), 1 496 871 IU;VD3 (Rovimix D3 500), 498 958 IU;VE (Rovimix E 50% Adsorbate), 62 370 IU;VB12, 24.2mg;核黄素(Rovimix B2), 14 969mg; 烟酸 (Rovimix niacin), 19 958 mg; 泛酸(Rovimix D-Calpan), 44 906mg; VK3(MSBC 100% K33), 9 979mg;叶酸 (Rovimix Folic 80), 1 496mg; 生物素(Rovimix H-2), 150mg; 硫胺素(Rovimix B1), 9 979mg; 吡哆醇 (Rovimix B6), 14 969mg; 虾青素 (Carophyll pink 8%), 14 969mg; 肌醇 99 792mg。将所有维生素与大米副产品混合。 试验结束后虾的生长表现和肉质组成列入表2。各处理之间,虾的初重、末重、增重、饲料消耗、饲料转化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这在意料之中,因为所有试验饲料的含氮量和能量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别是脂类来源,而脂类含量的差别只有3%。试验饲料的粗脂肪含量小于8%, 这对甲壳类是最佳水平(Kanazawa 等, 1977)。脂类含量8%的饲料可促进日本对虾的生长(Castell 和 Covey, 1976);脂类含量8.1%的饲料得出的腺体指标最高;脂类含量高于9%对太平洋白对虾的成熟起负作用(Wouters 等, 2001),饲料脂类含量高于13.9%会降低雌性对虾每夜的交配率(Bray 等,1990)。 表2 虾的生长表现和虾体成分(平均值±标准误)项目 饲料类型 鱼油 鱼油加豆油 豆油初重/g 0.59±0.00 0.57±0.00 0.58±0.00 末重/g 3.23±0.21 3.19±0.11 3.14±0.17 增重/g 2.65±0.21 2.62±0.11 2.56±0.17 饲料消耗/g 3.75±0.12 3.45±0.13 3.59±0.20 饲料转化率/(饲料/增重) 1.42±0.07 1.32±0.06 1.40±0.03 存活率/% 92.70±7.30 100.00±0.00 92.70±3.70 虾体成分(%,干基)粗蛋白 72.95±1.92 70.53±0.42 73.23±1.25 粗脂肪 2.64±0.13 2.57±0.03 2.48±0.05 灰分 12.81±0.52 13.21±0.26 12.87±0.39 虾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表2)。但虾的胆固醇含量有显著的差异(图1)。饲喂鱼油饲料的虾胆固醇含量最高;饲喂含豆油饲料的虾,其胆固醇含量明显低于饲喂含鱼油饲料的虾,但与饲喂鱼油加豆油饲料的虾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豆油取代鱼油后,虾体化学组成除胆固醇外均无改变。虾体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低,这与程宗佳等 (2002b;2002c)的报道相符。 图1 虾体胆固醇含量(%, P < 0.05) 虾体的脂肪酸组成列入表3。各处理之间,下列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油酸(18:1)、亚油酸(18:2)、亚麻酸(18:3, n-3)、花生四烯酸(20:4) 廿碳五烯酸(20:5, n-3)和廿二碳六烯酸(22:6, n-3);但硬脂酸(18:0)和廿二碳五烯酸(22:5,n-3)的含量有显著差异。饲喂鱼油饲料的虾的硬脂酸(18:0)含量显著高于饲喂含豆油饲料的虾,但与饲喂含鱼油加豆油饲料的虾差异不显著。廿二碳五烯酸含量以饲喂鱼油饲料的虾最高,以饲喂含豆油、鱼油加豆油的饲料的虾为最低。 表3 虾体的脂肪酸组成 (平均值±标准误,占粗脂肪减胆固醇后的%,干基)脂肪酸 饲料类型 鱼油 鱼油加豆油 豆油棕榈酸(16:0) 20.94±0.33 21.18±0.84 20.66±0.30 棕榈油酸(16:1) 2.86±0.13 2.92±0.08 2.96±0.06 硬脂酸(18:0) 13.54±0.32a 13.18±0.21ab 12.87±0.08b 油酸(18:1) 17.43±0.22 16.89±0.13 16.67±0.08 亚油酸(18:2) 15.90±1.31 18.39±1.28 19.11±1.07 亚麻酸(18:3,n-3) 1.57±0.15 1.63±0.11 1.68±0.13 花生四烯酸(20:4) 3.59±0.19 3.63±0.11 3.60±0.08 廿碳五烯酸(20:5,n-3) 11.87±0.41 10.72±0.49 10.53±0.55 廿二碳五烯酸(22:5,n-3) 0.70±0.24a 0.05±0.02b 0.13±0.03b 廿二碳六烯酸(22:6,n-3) 11.94±0.47 11.57±0.34 11.76±0.44 注:带不同字母角码的同行数值间差异显著(P<0.05) 喂鱼油饲料的虾体胆固醇含量高于喂豆油饲料的虾。鱼油和豆油都是不饱和脂肪,二者的差别是鱼油来源于动物,含有大量胆固醇,而豆油来源于植物,不含胆固醇。据报道,鱼油这类不饱和脂肪对血液有低胆固醇效应,而饱和脂肪有高胆固醇效应(Jckson 等, 1984)。但虾体胆固醇含量不是这种情况,这可能与饲料胆固醇相关。鱼油饲料和豆油饲料的胆固醇含量分别是0.28% 和0.26%。 本试验所得结果表明,用不同来源的脂类喂虾可以改变虾体脂肪酸的组成。喂鱼油饲料的虾的廿二碳五烯酸含量高于喂豆油饲料的虾。但是,喂鱼油饲料的虾,虾体的亚麻酸和廿二碳六烯酸含量并不显著高于喂豆油饲料的虾。这说明用豆油代替鱼油,只能减少虾体中的廿二碳五烯酸的含量,不能改变虾体中其它3种n-3脂肪酸的组成。这3种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和动物的营养中起重要作用(Twibell 等, 2000)。喜吃牡蛎、蛤和蟹(含n-3脂肪酸多,胆固醇少)的血脂正常的人,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都降低(Childs 等, 1990)。成人摄入鱼油(富含n-3脂肪酸)膳食,据报道降低了血小板凝聚和血液甘油三酯水平 (Sanders 和 Roshanai, 1983),另据报道降低了血液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并减少了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Harris 等, 198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甲壳类的生长也是必不可缺的,可促进对虾生长,报道过的有淡水对虾(D'Abramo 和Sheen,1993)、中国对虾(Xu 等,1993) 和日本对虾(Kanazawa 等,1979)。本试验中,n-3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含鱼油的饲料,这些脂肪酸组成反映在虾体脂肪酸组成中,喂鱼油饲料的虾n-3脂肪酸最高。虾的增重和存活率不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说明这些饲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能满足虾对n-3脂肪酸的需要。 本结果在虾养殖上有重要意义。由于鱼粉生产在世界范围不见增长,鱼油的产量自然也受到限制。因此在实际养虾生产中,我们使用更多的豆油之类的植物性脂类原料来配制虾饲料,以豆油替代鱼油不仅未降低虾增重,还减少了虾体胆固醇的含量。
可研 于 2009-7-20 10:27 补充以下内容
不好意思,格式太乱了,大家就看看研究结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