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09|回复: 0

[分享]中国式管理的缺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1 20: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r>中国式管理的缺陷 <br>
<br><br><br><br>当一个员工的工作能力不足时,常常被上级斥责为“敬业精神不足”等等道德或精神层面的因素。同样,当一个职员创造出了巨大的成就时,其经验常常被总结为是“无私奉献精神”所至。直到今天,“人的品德精神=人的职业能力”这个结论,依旧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企业管理。<br>
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很强”时,它隐含着这样一个判断标准:他的工作能力的强与弱,是针对他所特定的职业或岗位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能力”。<br>
“分工”创造职业能力<br>
制造汽车曾经是极少数人拥有的专业性的垄断技术,但是现在,使一个即使是从未见过汽车的普通人,也同样可以成为制造汽车行列中的一员,原因在于依据分工学说而创造出的流水线生产法,从而使得传统的所谓的“独门绝技”,成为了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普通知识。事实上,当一项完整的工作不再是由一个人从头到尾的独立完成、而是分解成若干工种或阶段并由若干人共同完成时,就意味着个人垄断性技能的逐渐消失。虽然亚当。斯密的“分工创造财富”学说,所奠定的是经济学的开端,但事实上,它也同时开创了管理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并且直接创造出了大量的、新鲜的职业和职业阶层。<br>
中国传统的商业管理,缺乏基本的“分工”概念和意识。事实上,中国传统管理几乎从不谈论“职务、岗位”的分工原则和岗位标准,而是大谈特谈“人”的品德素质或精神境界。<br>
“职业分工法”和“品德分类法”,造就出了截然不同的管理结果。我们知道,西方社会基于“职业角度”的专业分工,最终导致了职业群体和职业阶层的出现,所形成的是“政治家、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等专业化的、平等的、横向的职业序列;但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品德分工法”,导致了人的身份不是专业、职业的、而是等级、地位的,最终所形成的是“士、农、工、商”等等权利化的、等级化的、竖向的等级地位排序。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专职或专业的“职业政治家、职业经理人、职业技术工人”等等群体或阶层,一直没有明显的出现。<br>
“重复”造就细节管理<br>
工业革命的事实告诉我们,高度专业化的职业能力,是来自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性工作的结果———“重复”即造就了熟知细节、又造就了行为惯性。<br>
显然,我们忽视了“重复”在管理中的重要价值。事实上,长期而持久的恪守某一项岗位或职业,是“职业人”的一个显著特征。通俗的说,当你长年累月的从事一项职业并且千百次的重复岗位流程,熟悉自己的职业或岗位职责像熟悉自己的五官一样时,那么,我们所期待的“细节管理”就会自然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并非是来自个人自发性的随意感悟,而是来自岗位职责的分解与设置,它并不是一个综合的归纳,而是一个分解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总是从“工作分析”开始的原因。实际上,所谓的细节管理,其实就是一系列连续性的、可分解的、可识别的职业或岗位的操作规范或科学流程。<br><br><br><br>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3 05:2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