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7 16: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丁酸钠呈白色至类白色、似绒毛状的、可吸湿性的粉末,具有特殊的奶酪酸败样气味,易溶于水,水溶液pH值呈碱性。
1丁酸钠可为动物机体及其组织细胞提供快速且易于吸收的能量来源。它尤其是肠细胞(盲肠和结肠细胞)偏爱的能量,且极易从肠腔内吸收。短链挥发性脂肪酸(SCFA)为后消化道发达的动物提供高达30%的维持能。
2丁酸钠可调整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胃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使胃肠道微生态处于正平衡。
正常胃肠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特征是内部细菌的协调平衡,尤其是幼畜。猪、家禽和兔子日粮内添加丁酸钠增加了有益菌如乳酸杆菌的数量,进而影响到胃肠道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和有害菌(如大肠杆菌)之间的平衡。
3促进胃肠道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幼年动物小肠上皮细胞绒毛较短,并有未成熟的隐窝,分泌消化酶和吸收日粮营养素的能力也弱。日粮改变、母源抗体缺失、转群和断奶等应激因子抑制了肠上皮细胞绒毛膜的生长。丁酸钠激活了细胞内mRNA蛋白质合成,是提高肠绒毛增殖和隐窝增深的激活剂。
4在日粮中添加丁酸钠可对断奶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一个积极、主动、经济、吸引人的解决方案。
5丁酸钠的特殊气味(正丁酸钠盐)对幼猪具有很高的诱食性,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诱食剂。它可提高断奶仔猪采食量5%—10%,从而获得较好的整体生产性能、减少断奶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缩短达到屠宰体重的日龄。
6它可应用于多种动物,如:仔猪、肉鸡、产蛋鸡等。对于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具有正面效应。在日粮中添加丁酸钠,可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如可提高日增重、采食量、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耗料增重比,提高经济效益。
丁酸钠的作用特点及其与传统酸化剂的区别
丁酸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活性成分丁酸可转运到肠道,而传统的酸化剂的功能仅限于动物胃/嗉囊水平,从而显示了丁酸在小肠水平上强的抗菌功能,抑制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控制小肠微生物区系,使其处于正平衡。
丁酸钠对细胞代谢、免疫系统及微生物区系的选择作用具有正面效应。如:扩大在小肠中的接触面积,促进钙的吸收,刺激胰脏和肠道内酶的分泌,这正是丁酸钠功能的独特之点和与传统酸化剂的区别所在。
5.丁酸钠的作用机理
丁酸钠是一种短链脂肪酸和有机酸,它的活性成分在水和脂肪中均具有可弥散性(即水、脂两亲),可透过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膜,对于仔猪,可促进有益菌(如:Bifidus和Lactobacillus)的生长,而抑制有害菌(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长。
丁酸钠的活性成分可转运到肠道,可在小肠水平上发挥抗菌功能。
小肠内存在一个系统可使吸收面积最大化(对于4周龄的仔猪达200—300m2,是同样长度直管的750倍)。这一包含小肠皱褶、绒毛、微绒毛的系统同时也释放一些重要的酶类以利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消化。刚断奶的仔猪面临一个绒毛损伤的问题,从而导致酶的分泌显著降低以及用于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的巨大损失。如果营养物质不能够在小肠被吸收,它们将流入大肠,大肠内的有害菌或病原菌却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营养物质,从而使得它们繁殖更快,这样,它们所起的破坏作用将更大。而受损绒毛膜的完整修复将需要额外消耗40%—50%的有效能,这样将使仔猪的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
丁酸钠是一种快速分化细胞的能量源,它可以通过更新中间细胞而刺激受损绒毛膜的修复。对于断奶仔猪,丁酸钠可促进其绒毛膜的生长,使其绒毛长度增长30%,从而提高其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抑制病原菌(如大肠杆菌等)的生长。幼猪断奶后需要6—10天的时间用来修复损伤的、被用来吸收营养物质的小肠面积。丁酸钠则从一开始用饲料代替母乳这一阶段即提供一种保护,并确保快速修复。
丁酸钠对细胞代谢的选择作用具有正面效应。如:扩大在小肠中的接触面积,促进钙的吸收,刺激胰脏和肠道内酶的分泌。
丁酸钠对免疫系统的选择作用具有正面效应。它可促进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
丁酸钠对微生物区系的选择作用具有正面效应。对于仔猪,它可促进有益菌(如:Bifidus和Lactobacillus)的生长,而抑制有害菌(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