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清楚是不是这个病,不过跟鳜鱼有关,在我们的教材上找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鳜鱼虹彩病毒病( Iridovirus disease of Siniperca chuatsi)
[病原] 该病的病原暂称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 , 属于虹彩病毒科( Iridoviridae), 所以习惯上也叫鳜的虹彩病毒病。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尾柄处充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有蛀鳍现象。濒死鱼表现嘴张大, 呼吸加快,加深, 身体失去平衡, 鳃苍白, 部分鱼体表变黑。剖解, 可见肝脏、脾脏和肾脏肿大, 并有出血点, 肝上还可见坏死灶, 肠壁充血或出血。有的还有腹水, 肠内充满黄色黏稠物。组织切片观察, 肾中的马氏小体大部分坏死解体,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泡变性。脾组织发生变性、坏死。肝细胞排列稀疏, 有的细胞坏死、崩解形。
1 危害对象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 由虹彩病毒引起的水产动物致死性传染病在包括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在内的世界各地普遍流行。曾慷等( 1999) 对宿主范围的研究表明, ISKNV 感染宿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鳜和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敏感。
2 流行季节无论是广东省各地还是珠江三角洲等地, 从1993 年以来, 每年5~10 月都暴发流行本病, 以7~9 月为高峰期。
3 环境条件25~34℃是该病适合流行的水温, 而28~30℃是其最适流行水温。20℃以下时, 鳜鱼一般不发病。水温是鳜鱼病毒致病的限制因子, 气候突变、水质恶化、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感染以及近亲繁殖种质退化, 饵料营养不平衡, 管理不善等, 均可成为病毒致病的诱发和协同因子。
4 传播路径ISKNVD 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水平感染和垂直感染两种方式。水平感染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生: 食物传递和以鳃和皮肤为门户的水传播。病毒滤液通过肌肉注射、腹腔注射、划痕浸泡、口服等四种途径均可感染, 与自然病例症状相同。鳜鱼病毒也可以潜伏的形式存在于鳜体内, 以垂直传染的方式进行传播。
5 病程该病流行快, 发病率高, 在25~34℃范围内, 受感染鳜鱼在7~12d 内死亡率为100%。在发病池中, 鳜鱼一般10d 内死亡率达90%左右。
[诊断方法] 根据临诊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采用常规的组织学方法( HE 染色) 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 且在电镜下见有大量六角形的病毒颗粒可作进一步确诊。目前对鳜病毒病的检测和诊断方法还有: 外源核酸分析( 酶切技术除去内源性核酸) 和成坏死灶。在脾脏和肾脏中还能见到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强嗜碱性、肿大的细胞。鳃小片细胞变性坏死, 上皮组织萎缩, 结缔组织纤维化, 毛细血管阻塞。透射电镜观察, 可见脾脏细胞中有大量切面为五角形和六角形的病毒粒子。当病鱼受到多重病原感染时, 症状多样化, 包括体表的局部出血, 部分器官的肿大、糜烂和坏死等。PCR 检测( 根据RAPD 扩增的鳜鱼病毒核酸的特异片段SCVE369 设计一对引物, 进行PCR 检测) 等。另外, 邓敏等( 2000) 利用鳜病毒的PCR 扩增产物作探针, 经高辛标记,成功地在病鳜的脾肾组织中进行了原位杂交, 感染组为阳性, 对照组为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