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97|回复: 2

第20届世界猪病大会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9 21: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绪斌,Daniel Torrents Gil
(海博莱生物大药厂北京代表处,北京 100086)
2年一度的全球猪兽医技术交流盛会——世界猪兽医学会(IPVSInternational Pig Veterinary Society)大会(世界猪病大会)200862226日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DurbanSouth Africa)的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1)














来自世界各地从事养猪生产、猪病研究、兽医咨询以及动物保健品经营和服务的1 90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中国大陆也有近20余位从事猪病研究以及猪兽医临床实践的专业人员参会。大会共接收论文和报告918篇,其中有295篇为口头专题报告,623篇张帖报告。组委会另安排有8篇大会报告。会议论文涉及猪的病毒病284(圆环病毒病124篇,蓝耳病83)、支原体病51篇、细菌性疾病188篇、寄生虫病18篇、综合性疾病57篇、免疫学、疫苗注射和诊断31篇、药理学72篇、病理学22篇、营养43篇、繁殖51篇、动物福利27篇、养猪生产60篇、遗传8篇、人兽共患病6篇。此外,一些动物保健品公司也举办了系列卫星报告,交流了有关动物保健品特别是疫苗产品的研究进展与猪病防控技术。
1
专题报告内容概要

本次大会分为各个专题尤其是猪病防控专题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口头报告专题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药理学、人兽共患病、繁殖、霉菌毒素、营养、综合性疾病、病毒学、肠道病原、螺旋体病、免疫学、动物福利、流行病学、内劳森菌、猪瘟、圆环病毒、放线杆菌、猪流感、去势、支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遗传、沙门氏菌、梭菌、副猪嗜血杆菌、呼吸道病、支原体流行病学、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药理学、疫苗免疫、病理学、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新发现病毒、诊断、非洲猪瘟、猪的舍饲方法、肝炎、动物击晕方法。
纵观这次专题报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PCVAD)成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一些PCVAD商业化疫苗的问世,圆环病毒的影响和控制成为本届大会的热门话题。此外猪肺炎支原体、细胞内劳森菌(引起猪的回肠炎)、副猪嗜血杆菌也受到普遍关注,沙门氏菌病由于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也受到关注,呼吸道疾病以及猪的繁殖也有多篇报告交流,而影响我国养猪业的猪瘟和伪狂犬病由于欧美多数国家已经消灭,不再成为焦点。
1.1
猪瘟和伪狂犬病

由于北美和欧盟已经净化了猪瘟并禁止使用猪瘟疫苗,因此猪瘟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来自比利时的Vrancken报告了应用一种小分子-咪唑[45c]吡啶衍生物-BPIP,通过口服途径饲喂可以抑制猪瘟病毒的复制,因此,这种抗病毒药物可用于降低病毒传播,使得发生猪瘟疫情时有关部门有时间来组织控制疾病,减少捕杀动物的数量,避免短期猪肉供应紧张。下一步的研究将了解是否该药物可在欧洲猪瘟疫情暴发时与猪瘟标记亚单位疫苗配合使用,以弥补亚单位疫苗注射后到产生保护作用的时间间隔。
由于ELISA方法比血清中和试验成本低、操作方便、无需特殊仪器设备,ELISA与血清中和试验的关系如何呢?马来西亚Putra大学的Kim等比较了两种临床生产中常用的检测猪瘟抗体的商业化ELISA试剂盒-CIVTESTTM suis HC/PPC(Laboratorios Hipra, S.A.)以及IDEXX Herdcheck CSFV Ab,结果发现两种检测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相对于猪瘟血清中和试验,两种试剂盒的敏感性分别为96%以及67%CIVTESTTM suis HC/PPC更适于作为中和抗体滴度的估计方法。
马来西亚的Ooi报告了母猪怀孕期使用一种由羊肾细胞系生产的C株猪瘟弱毒疫苗的安全与效力试验,母猪配种前应用猪瘟弱毒疫苗,于怀孕期再次接种猪瘟弱毒疫苗,体内中和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初乳中抗体水平也升高,而于怀孕期接种两次弱毒疫苗与接种一次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怀孕母猪接种某些猪瘟弱毒疫苗是安全的,因此猪瘟弱毒疫苗可在紧急接种时采用普免,另外怀孕期接种产生的高滴度母源抗体可能对仔猪的主动免疫产生干扰,在临床生产时需要注意。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更多的国家净化了伪狂犬病,本次IPVS大会伪狂犬病只有1篇口头专题报告,来自马来西亚的Jasbir报告了马来西来伪狂犬病的进展。检测的15个猪场中有9个猪场存在野毒感染,伪狂犬病仍在疫苗免疫场流行,Jasbir指出,如果猪场希望根除伪狂犬病,管理方式和免疫程序都要有所改变。
这对于我国具有启发意义,中国的情况与之类似,在全球净化伪狂犬的背景下,加上伪狂犬病的控制相对较为容易,中国的伪狂犬净化应尽早列入议事日程,起码种猪场和大型养猪企业应在自己的猪场内利用gE基因缺失疫苗和ELISA鉴别诊断试剂盒开展净化项目。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PRRS)

1.2.1
病原与流行病学

PRRS无疑已经成为全球养猪业的头号威胁性传染病,因此也成为本次IPVS大会的关注焦点之一。基于PRRS病毒的高度异源性,西班牙学者martinez-lobo通过交叉中和试验对14株来源于西班牙、1株来自德国以及荷兰的欧洲型PRRS毒株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毒株诱导交叉中和抗体的滴度差异很大,我们知道口蹄疫病毒可以通过交叉中和试验分为不同的血清群,但PRRSV显然与口蹄疫病毒不同,不能通过血清中和试验的交叉反应性来分为不同的血清群。
Greiser-Wilke报告了德国流行的PRRS毒株分子流行病学,在德国猪场,美洲型和欧洲型PRRS弱毒疫苗以及另两种灭活苗都可以应用,为了解田间流行毒株与弱毒疫苗的相关性,通过对50个猪群分离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70%的猪群分离到欧洲型PRRSV,其中只有4个猪场分离到的毒株可能来自欧洲型PRRSV疫苗,而这些猪场在采样前刚刚注射过疫苗。相反,65%的猪场分离到美洲型PRRSV,其中只有部分猪场采样前注射过疫苗,部分场从未使用过疫苗,这些毒株很可能都来自疫苗,因此不同的疫苗在田间的散播能力存在差异。
PRRS的诊断通常采用ELISA方法,但是要注意ELISA不能用于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注射,但是仍有一些临床工作者试图通过ELISA S/P值来判断猪场PRRS的流行状况,为此,德国学者Lillie报告,猪场田间自发感染美洲株疫苗源PRRSV,其所诱导的ELISA S/P比值与注射美洲型PRRSV疫苗或感染野毒很类似,因此,即使某个猪场没有注射过疫苗,在对血清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时,也要通过PCR了解流行毒株的背景,否则会引起误判。
1.2.2
控制

蓝耳病能否得到控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控制PRRS? 来自美国和丹麦的学者介绍了控制蓝耳病的最新进展和经验。针对持续控制和清除PRRS,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Murtaugh教授(2)指出,PRRS疫苗并不能完全控制PRRS,但预防性免疫能够在猪群暴发疾病时减轻疾病的传播并提高猪群的生产成绩。虽然有些猪场通过血清注射的方法对种猪进行接种,但保育猪仍可能发生PRRS,并且毒株可能与母猪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母猪的完全免疫很难实现。另外,生物安全措施在PRRS的防控中有重要作用,虽然PRRS可在猪群形成持续感染,但120180 d后就不再传播,如果对猪群进行闭群措施,6个月期间不引进后备猪,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在种猪清除PRRSV200 d后引入易感猪只不会再受到感染,这表明猪群整体可清除PRRSV,环境中也不再有病毒存在。此外,通过阻止病毒经媒介物、昆虫、车辆和空气传播,并安装空气过滤器,可以切断相邻猪场的传播,这对于一些高价值的公猪站和养猪密集地区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因此,murtaugh指出,通过免疫学方法和空气过滤器等生物安全措施可以控制生长猪的PRRS,控制蓝耳病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蓝耳病的感染通常是由于引入了某个异源毒株,而往往感染途径不太清楚,因此区域感染难于控制,这也是PRRS净化的难点,为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Dee S通过4种感染模型研究了PRRS病毒的传播以及生物安全在控制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分别是实验感染组、高生物安全组(过滤器)、中生物安全(无过滤器)以及低生物安全组(人为传播),结果发现通过空气过滤器以及高生物安全措施可以完全阻止病毒传播。
丹麦控制蓝耳病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丹麦75%的母猪群为PRRSV阳性,如何在不清群的条件下控制PRRS 丹麦学者Elvstroem报告指出,控制的关键在于从PRRS阳性母猪生产阴性的断奶仔猪。为此,后备猪在进入种群之前应为稳定状态,也就是说在配种时不应该排毒。购入12周龄PRRS阴性后备猪,将其置于“攻毒舍”,使后备猪群自然接触APP(传染性胸膜肺炎)M.Hyo(猪肺炎支原体)以及PRRS病毒,然后添加200 mg/kg替米考星1周来控制继发感染,持续对后备猪进行监测,在引入前应为PRRS阴性,而在配种前应为阳性,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配种前IPMA抗体滴度不能太高,后备猪在2832周龄配种,“攻毒舍”应该位于第2个猪场或本场内与其他母猪群无任何接触的位置。这也说明PRRS可以在满负荷生产的条件下得到清除,其要点包括:建立攻毒舍、猪群全进全出、持续进行血清学监测。猪场清除PRRS后,死亡率降低,日增重提高,呼吸道疾病得到较好控制,也不用担心会再次受到周边猪场的感染。
Holm报告了丹麦1个种猪扩繁场如何在19年来通过自然感染的方式为商品场提供高遗传质量丹育后备猪的实践,猪场通过后备猪30 kg时与大群生长猪接触,自然接触血清2型传染性胸膜肺炎和欧洲型PRRSV,通常4周后引入猪群出现PRRS血清阳转,1012IPMA抗体开始下降,这表明后备猪已经建立了自然免疫力,排毒量减少。同时要对后备猪免疫接种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细胞内劳森菌以及萎缩性鼻炎等疫苗。
Thacker报告建立了一种PRRSV攻毒致病模型,给这种模型发病动物添加100200 mg/kg Aivlosin可在疾病早期减轻临床症状以及体内病毒量,初步的研究显示这种药物可以协助控制PRRS,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田间效力。
泰国的Tantituvanont报告了PRRSV感染猪血浆头孢噻呋的浓度低于未感染猪,这提示PRRSV感染猪的疾病状况影响头孢噻呋的血浆药物动力学。因此,在PRRS发病猪应用药物时剂量应有所调整,也提示了PRRS发病猪在继发感染治疗时效果不佳的可能原因。
西班牙学者Martinez-lobo对欧美国家所用的四种商业化蓝耳病活疫苗的散播性进行了比较,虽然所有疫苗接种后都不会产生临床症状,但疫苗接种后都能产生病毒血症,并在各组织器官能检测到疫苗病毒,另外,疫苗病毒能从接种猪排毒并可能对非免疫猪产生感染风险。但是不同疫苗的传播性存在差异,这也说明不同的商业化疫苗的致弱性存在不同。
Polson报告了通过全群免疫、卫生消毒以及控制猪群流动的方法在一个5000头母猪的猪场清除PRRS的实例,具体措施包括:生产猪群、后备猪以及生长猪注射PRRS弱毒疫苗,保育猪清群,断奶猪直接移入育肥舍并免疫,育肥舍采取严格的全进全出。
1.2.3
净化

蓝耳病能否净化? 这是一个理念还是实践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次IPVS大会专题报告中,有部分国家通过严格的检测与清群措施净化了蓝耳病。瑞典全国共有约17万头母猪,虽然PRRS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全球广泛传播,但瑞典20077月才首次诊断到PRRS,瑞典学者Wallgren介绍了瑞典清除PRRS的过程,在首例PRRS阳性猪群准确诊断后,10 d内即对全国所有感染猪群进行了全面检测,2个月内对所有处于风险状态的猪群以及接触猪群进行了监测,清除PRRS后又进行了持续4个月的检测,检测为阳性的猪群全部清群,清洗,消毒,空圈3周再重新建群,随后通过严格控制人工授精站公猪PRRS的方法控制和净化PRRS。另外,南非也净化根除了PRRS
Torremorell介绍了智利的国家PRRS清除项目(3),智利于1999年首次检测到PRRS,由于智利已经清除了口蹄疫和猪瘟,虽然PRRS并没有造成重大的损失,但智利农业部和国家猪生产者协会还是决定在全国开展PRRS净化项目,参与者包括官方和私人兽医,行业领导者以及国际PRRS专家,净化项目共分为5个方面:
A: 在全国进行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证诊断方法;
B:建立法律框架,以使国家指导的净化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C: 对每一个猪群通过全部清群或者闭群方案净化PRRS
D: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以阻止新的感染;
E: 建立持续的监测方案。
20073月起发现智利所有猪群都为PRRS阴性,这表明智利已经没有PRRSV感染,当前智利仍处于净化的后期监测阶段,如果2009年全国监测还保持阴性的话,智利将成为全球首个实施全国性蓝耳病净化成功的国家。总结起来,净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限制猪群的移动,主要养猪公司以及种猪场都保持PRRS阴性,净化方案的标准化和严格监控,参与方各司其职,养猪生产者、政府和行业领导者的精密合作以及智利农业部在净化其他疾病方面的经验。相信随着更多的国家净化蓝耳病,这是否将成为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之一呢?
1.3
中国的“猪高热病”

虽然这次IPVS大会没有来自中国大陆代表的专题报告,但是中国的猪高热病还是引起了国际关注。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McOrist教授在大会上就中国的猪高热病做了专题报告(4),他介绍了高热病的发生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指出,除了nsp2基因突变的变异蓝耳病毒株外,是否还可能有其他病原共感染或继发感染才使感染猪群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呢?因为Han等在2006年报告在美国同样发现nsp2基因缺失的蓝耳病毒株。基因2b型圆环病毒和猪瘟病毒在造成如此大损失中所起的作用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McOrist也对中国政府对于生猪产业的重视表示赞许。同时也谈到了蓝耳病控制的难度以及这种高致病性猪病对中国猪业和世界猪业的可能影响,包括猪价上涨,猪肉进口以及产业模式的改变。政府增加了母猪保险、猪场补贴,同时一些大型种猪公司如温氏、PIC、正大等扩大了生产规模。
1.4
圆环病毒病(PCV2 associated diseasePCVAD)

    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圆环病毒病对猪业生产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多个商业化PCVAD疫苗的上市以及应用报告使得圆环病毒病的控制成为本次IPVS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1.4.1
流行病学和诊断

Cunningham报告了加拿大PCV2流行病学情况,40个猪群每群50份血清ELISA检测结果表明,83.2%样品为PCV2抗体阳性,11.8%阴性,5.4%可疑,其中100%的猪场都为PCV2抗体阳性,但是810周龄阶段以及13周龄阶段阳性率明显较低。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老龄猪的高阳性率:24周龄猪群(233份阳性、1份可疑),后备母猪(208份阳性、1份可疑、1份阴性),母猪(200份阳性、4份可疑)
瑞典学者wallgren通过2004-2006三年间的比较分析,发现瑞典圆环病毒病呈地方流行性,从群体学上诊断,PMWS在综合性猪场比仅提供仔猪的猪场发病率高,育肥场从群体学上未诊断到PMWS,通过加强管理能够控制圆环病毒病,高强度生产以及早期隔离断奶可能是如今圆环病毒病发生率比过去上升的重要原因。
Joisel通过ELISA方法比较了圆环病毒病问题场和非影响场猪群的血清学检测谱,存在PCVAD的猪场,能够观察到血清学抗体阳转的曲线发生突然变化,出现急剧上升峰,这表明存在圆环病毒病的猪场,病毒复制未受到控制,相反,不存在圆环病毒病的猪场,无论是否免疫圆环病毒疫苗,血清学阳转曲线的上升较为平缓,母猪免疫PCV2疫苗后,生长猪血清转化时间推后,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全群血清学监测的方法来从群体上诊断圆环病毒病。
PIC公司的Geiger通过感染试验发现,140日龄的圆环病毒病康复猪与125日龄的哨兵猪接触45 d后,并不能感染哨兵猪,这对于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表明育肥后期的猪群,即后备种猪(高于140日龄)不会感染日龄较大的移入猪。
Grau-Roma报告了存在PMWS的猪场,猪群血液中以及排泄的病毒含量明显高于不存在PMWS的猪场,但要从群体上进行比较,并不能对个体猪进行比较。
PIC美国公司的Torremorell介绍了一种通过体况打分的系统来评估急性圆环病毒病发生猪场疾病严重程度的方法,这种数字化方法对于评估急性发病猪场PCVD发生的动态非常有帮助。
1.4.2
致病机理

2005年北美重新发生致病性较强的圆环病毒病,结果分离到新的基因型圆环病毒(PCV2b),加拿大学者Harding通过PCV2a/2b双重接种复制出了PMWS,这表明异源性圆环病毒可能与免疫刺激物具有类似的作用,从而激发圆环病毒病,这可能是北美重新暴发圆环病毒病的原因。
西班牙学者Tomas通荟萃分析方法以鉴定在试验条件下成功复制PMWS的相关因子,要最大可能复制出PMWS需要以下条件:采用3周龄以下的未吃初乳仔猪,接种大剂量的基因1型圆环病毒,同时共同感染另一种猪的病原。
由于圆环病毒病可以表现多种临床形式,在有些猪场,PCVAD主要表现为腹泻,甚至是唯一的症状,为此衣阿华州立大学的Opriessnig通过胃管口腔途径接种PCV2,结果复制出了肉芽肿性肠炎,这表明PCV2可以引起肠炎,口腔可能是生长猪群重要的也有可能是自然感染PCV2的途径。
荷兰学者Wellenberg对荷兰猪群呼吸道疾病与PCV2感染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无论猪群PMWS发生率的高低,PCV213-24周龄猪群的肺炎和肺部病变中都可能起重要作用。
比利时学者Lefebvre将两种基因型的圆环病毒接种怀孕母猪,以分析PCV2对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怀孕中期的胎儿对两种基因型的PCV2都高度敏感,怀孕中期的胎儿接种102.3TCID50剂量引起产木乃伊胎,而101.3 TCID50则主要引起局部的病理学损伤。
1.4.3
疫苗免疫

本次IPVS会议有大量关于商业化圆环病毒2型疫苗应用的报告,这些商业化疫苗包括应用于母猪的或应用于仔猪的疫苗,有单针疫苗也有双针疫苗。初步的应用结果显示了存在PCVAD的猪场应用PCV2疫苗的效力。
明尼苏达猪兽医中心的Reicks报告了疫苗免疫对感染猪病毒血症和排毒的影响,在人工感染前5周免疫圆环病毒疫苗显著减少攻毒4天后血清和血液拭子病毒量,但精液排毒量并无显著差异,猪群感染后再注射疫苗似乎效果不明显,感染一种毒株后(PCV2 2A)再感染另一种毒株(PCV2 2B)似乎对猪无太大影响。因此,疫苗免疫不能避免感染猪排毒,但如果在感染前接种疫苗可减少体内病毒量。
Besrosiers通过仔猪的单针疫苗应用试验发现,血清学阳转与免疫保护间没有相关性,部分免疫猪注射疫苗后没有发生血清学转化,但能得到保护,另外母源抗体不会干扰疫苗主动免疫。
加拿大Cardinal在一个12,000头母猪场比较了单针和双针圆环病毒疫苗的效率,结果发现新母猪和经产母猪接种疫苗似乎不能改善育肥猪的死亡率,而针对生长猪的疫苗,如果按照生产商的免疫程序,可以显著改善死亡率。美国Gillepsie同样报告,断奶猪使用圆环病毒疫苗,能显著提高猪群的健康状况,提高经济效益,无论是日增重、背膘厚还是瘦肉率都有改善。
瑞典学者Paulsson对一个圆环病毒病发生率较低的猪场种猪接种疫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免疫后死亡率下降0.8%,一个批次110头母猪相当于520欧元,另外日增重增加26 g,达30 kg日期缩短2.8 d,一个批次的经济影响相当于1093欧元,但是这种差异是否在每个批次间都能体现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Cline同样发现免疫圆环病毒疫苗增强免疫猪的生物学和经济学指标,每头猪提高产值9.85美元。日本学者Miyashita报告,与对照组相比,圆环病毒疫苗免疫显著降低感染猪的病毒血症、死亡率和出现临床的病猪数量,并提高日增重。
日本学者Sato证实了一种病毒灭活疫苗的效率,在断奶后注射疫苗可改善生产指标,并减少排毒量,单针2 mL以及双针1 mL的安全与效率与双针2 mL差异不大。
Delisle报告母猪免疫PCV2疫苗每窝活仔数增加0.5,每窝断奶数增加0.3
1.4.4
猪支原体肺炎

Geiger介绍了如何在一个560头母猪的两点式猪场通过胎次控制,添加林可霉素和土拉霉素(tulathromycin)等方法净化猪支原体肺炎的实例。总结起来,成功净化猪支原体肺炎的因素包括:
A: 对全群母猪免疫两次猪肺炎支原体疫苗;
B: 胎次控制,保持猪场所有胎次母猪最低为二胎,在怀孕和哺乳期添加林可霉素;
C: 持续配种和分娩;
D: 林可霉素添加1个月(100 mg/kg);
E: 2周内早期断奶(最长10 d断奶)
F:早期断奶仔猪注射土拉霉素;
G: 在引入肺炎支原体阴性的仔猪前对所有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清群。
西班牙的Jesus Maria Bollo通过“0-5”分打分系统评价了屠宰场猪肺炎支原体肺部病变的方法,结果发现,注射支原体肺炎疫苗的屠宰猪,<26%的猪有肺部病变,而非免疫猪为50%,出现最大肺部病变猪的比例,免疫猪<1%,而非免疫猪<6%,因此疫苗免疫是屠宰时肺部病变比例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什么很多猪场在免疫猪肺炎支原体疫苗后仍然在生长育肥猪出现呼吸道综合征(PRDC)?保加利亚学者Kanora利用血清学方法监测了不同胎次母猪的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结果发现母猪抗体水平差异很大,高母源抗体对仔猪主动免疫有干扰作用,将这些不同抗体水平母猪的后代混群将极大影响其仔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并影响疫苗的保护效果,因此猪场非常有必要进行血清学监测,以了解种猪的支原体感染动态,并采用特异的抗肺炎支原体药物如泰乐菌素或替米考星来降低母猪的感染压力,以增强仔猪支原体疫苗免疫的效果。
德国的Lehner研究了母猪免疫支原体疫苗后母源抗体对仔猪免疫的影响,结果发现育肥期血清学阳转率都会上升,但是非免疫仔猪以及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在1周龄接种支原体疫苗后感染的影响最为明显,这说明仔猪支原体疫苗免疫后具有较高的效率,如果母猪注射了支原体疫苗后同时对其所产仔猪在早期免疫(1周龄),肺炎支原体疫苗的效率则会大打折扣。
丹麦学者Nielsen研究了母猪免疫猪肺炎支原体疫苗和猪胸膜肺炎疫苗的效率,母猪免疫对于全进全出育肥场的肺炎并无太大改善,同时日增重也没有差异,但慢性胸膜肺炎显著减少,在实验过程中,免疫母猪后代胸膜炎的发生率以及支原体肺炎的严重程度有减少的趋势,这可能是母猪再次重复接种疫苗后的效果。
1.5
细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LI)

由细胞内劳森菌引起的增生性回肠炎在一些养猪生产力较高的国家受到较多关注,治疗方法和疫苗免疫有多篇报告,也是本次IPVS大会的关注点之一。
Morel Saives 研究了法国的亚临床回肠炎流行率和影响,在2915个猪场中,猪平均日龄138 d,平均流行率71.9%,自2001年起,流行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回肠炎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每头猪2.510欧元。
丹麦Johansen介绍了在断奶后腹泻猪应用有机酸和氧化锌对猪群健康和死亡率有改善作用,但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并无明显影响。Johansen还介绍了丹麦45个有腹泻问题猪群细胞内劳森菌的血清学变化,结果显示细菌感染并不仅仅限于断奶猪,还包括生长育肥猪,仅有3个猪群只在保育猪出现感染。
至于LI的治疗方法,Nielsien比较了枝原净拌料、枝原净注射以及金霉素拌料的治疗效果,从死亡率、日增重以及饲料转化率看来,具体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每个猪场的发病具体情况。丹麦的Havn介绍了通过饲料添加泰乐菌素清除LI的实例,对于每100头新母猪,年产2 500头商品猪的猪场,由于饲料转化率的改善可节约6 250欧元,同时,动物福利、用药量、死亡率和日增重也有所改善。
英国Burch报告通过添加50 mg/kg泰妙菌素可抑制回肠炎,150 mg/kg则可用于治疗回肠炎。
Adam报告亚临床回肠炎的经济影响为36欧元/猪,应用商业化回肠炎疫苗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西班牙Rigat报告了西班牙猪场回肠炎免疫对育肥性能和经济的影响,免疫LI疫苗后日增重增加1076 g,饲料转化率下降0.0210.270,死亡率下降16.8%40.8%,经济效益提升2.657.09欧元/猪。
1.6
副猪嗜血杆菌

澳大利亚学者Turni报告,副猪嗜血杆菌在猪场具有较高的流行率,虽然在1910年就鉴定出病原,但是对于该病原以及流行病学仍然不太清楚,猪场血清型比过去更为复杂,其中有1个猪场竟然发现了8种血清型,因此,猪场病原的鉴定应选择合适的病猪采集合适的样品,综合利用基因分型和血清分型的方法。
虽然临床上副猪嗜血杆菌存在多个血清型,但是还有大量的细菌利用现有血清学分型方法无法定型,这也是血清学分型的不足之处。因此现在有很多报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ERIC-PCR(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PCR)来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巴西学者Macedo指出,可用这种基因分型的方法来分析引入猪群的毒力菌株的来源,鉴定引起死亡率的流行菌株,挑选用于制备自家苗的菌株。
明尼苏达大学的Silva则介绍了一种利用细菌的转铁蛋白结合蛋白(transferrin-binding proteinTbpA)序列来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的方法,结果发现同种基因型菌株TbpA序列不同,因此有必要研究是否可以利用TbpA序列来筛选用于自家苗制备的菌株,同时需要比较ERIC-PCR方法和该方法对于用于疫苗制备菌株选择鉴定的效率。
西班牙学者Naranjo报告了通过母猪注射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可以改变其所产仔猪副猪嗜血杆菌在体内的定植。免疫组24 d25.8%仔猪有副猪嗜血杆菌定植,而非免疫组7 d50%的仔猪有细菌定植,利用PCR方法,非免疫组从2日龄即可检测到细菌,相反,免疫组7 d时才能检测到细菌。这表明,动物的抗体水平对副猪嗜血杆菌定植的时间和水平有显著影响。
2
感想及展望

短短4天的第20IPVS大会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组委会高效的组织能力,精彩的学术与临床报告,丰富的卫星讲座,与世界养猪同行深入的交流让每个参会者受益非浅。面对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的压力,欧美对动物福利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养猪业者要着眼于未来,提高效率,思考下一个和若干个十年中如何发展和促进养猪业?
第一,在全球养猪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今天,中国养猪业始终备受疾病的制约,中国的养猪业到底要采用什么方式?如何才能突破猪病的瓶颈?疾病种类繁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是猪病如此复杂的重要原因。是否应尽早对某些危害严重的疾病如猪瘟、伪狂犬病启动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强制性净化方案?
第二,行业协会在促进畜牧业生产效率和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猪病的复杂无疑也与兽医制度的欠缺有直接关系,专业化、职业化的执业兽医应是猪兽医的主流,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国的猪兽医协会,以规范行业标准,组织培训,交流信息,提供政策咨询和国际交流。
第三,改变观点,重新认识猪兽医的职责,猪兽医的职责不是治疗病猪,而是预防疾病及过程管理。在本次IPVS大会上的8个大会报告中,有两个报告谈到了猪兽医的地位,来自荷兰Utrecht大学的Frans van Knapen博士在大会报告上,“兽医工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兽医的职责是治疗病畜,现在是淘汰病畜并查找发病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阻止下次再发生”,21世纪的兽医职责将不是治疗患病动物,而是关注养猪生产的过程管理。美国明尼苏达猪兽医中心的Tim Loula博士也谈到了猪兽医的现在与未来,随着猪产业规模扩大以及飞速发展,对专门化兽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他本人所在的猪兽医中心,有1个公猪站管理以及繁育专家、1个疾病净化专家、2个生长育肥猪生产以及猪场通风控制专家,另外还有母猪管理与生产效率专家,其他还包括数据分析和研究专家,猪兽医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家畜生产将面临饲料价格飞涨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兽医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提高生产效率、预防疾病将比控制疾病更加重要”。
第五,加强兽医实验室与临床生产的联系,蓝耳病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养猪生产,而蓝耳病的特殊性也使得很难单纯依靠疫苗来控制,后备猪和种猪的稳定是控制的重要目标,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的出现使得临床兽医的经验变得越来越不可靠,这种情况下,猪兽医将越来越多依赖于实验室的监测来了解猪群健康、疾病动态、疫病净化以及免疫效果的评价,兽医实验室监测报告以及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将是猪兽医工作的强有力助手。
第六,加强兽医临床研究,这次IPVS300余篇专题报告,无论是来自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还是执业兽医无一例外都与养猪临床直接相关。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免疫学的前沿技术只有与养猪生产临床密切结合才能真正解决猪兽医临床的实际问题。这也是IPVS大会不同于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分子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大会之处。纵观很多中文专业期刊的论文,要么是纯粹的实验室研究,要么只是缺乏数据和统计分析的临床生产经验总结,而与生产和疾病控制直接相关的实验报告较少见。猪病控制与养猪生产的许多课题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设计试验,设立严格的分组与对照,进行科学的统计学分析,只有这样的临床研究才会有创新和指导意义,只有不断创新,中国的兽医技术才会不断进步。
第六,加强国际交流,国际养猪生产以及猪病防治进展迅猛,比如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的控制,疾病的净化已经成为部分国家控制疾病的重要政策,只有根除疫病才能避免陷于治疗疾病越治越复杂的怪圈,这也可能成为将来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之一。中国的生猪产业和生猪健康也只有置于全球产业背景中才能有更科学更健康的发展。
在本次大会最后1天,比利时、捷克、墨西哥和韩国4个国家参与了竞选2012IPVS大会的主办权,最终亚洲的韩国获选。下一届IPVS大会则将于2010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魁罡 + 3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6-9 21: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猪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疗,到底是什么原因,希望大家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9 21: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猪业者要着眼于未来,提高效率,思考下一个和若干个十年中如何发展和促进养猪业,看了你的帖子我觉的我们养猪人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5 14:2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