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养猪联合社的董事长李云贞手机又响了,“每天要接二三十个电话,所有合作社都在喊没钱买饲料喂猪了。这个时候要是有人帮一把,那真是雪中送炭!” 
敢问路在何方?——设计对白
6月1日,本报热线频频响起,“我是都江堰的生猪养殖户,猪价最近能起来不?”“我是渠县拱市乡的生猪养殖户杨小成,圈里还有几十头良种母猪,不晓得下步咋个办?”
……
数据显示,我省猪粮比已进入重度亏损区域。为保护养殖户的利益,本报联合省级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及科研单位,从今日起打响“生猪保卫战”,力争从政策解读、市场监控、配套服务、科技支持等方面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
本报将及时发布生猪预警信息,报道《四川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的实施进度,跟踪采访地方政府储备猪肉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馈生猪生产信息。
为及时反映生猪市场行情,我们将在每周一、三、五的《逛市场》上刊登全国生猪行情。
届时,本报将邀请省畜牧局的专家前来值守热线,直接解答读者疑问。本报还将和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的养猪专家一起深入基层,通过现场举办养殖技术讲座、解答养殖户疑难问题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养殖技术,讲解防疫要领,把握市场脉搏。猪价低迷,让资阳市雁江区临江镇水井村养猪户唐静觉得日子很难熬。 本报记者 吕秋 摄
省商务厅:宏观调控稳定市场
猪价持续下跌,养殖户该如何应对低迷猪市?5月26日,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处长计小帅。
记者:对于生猪市场监控,省商务厅主要职能有哪些?
计小帅:省商务厅主要工作有两个:一是生猪屠宰管理,从源头监控保证质量安全;二是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稳定。
记者:面对猪价持续下滑,已经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计小帅:4月29日省商务厅就启动了冻猪肉储备,并确定了部分屠宰冻猪肉企业与48个生猪调出大县建立产销对接;同时,我们要求全省年产2万头以上的 250余家屠宰企业每周上报一次生猪屠宰信息,包括:毛猪进厂价、屠宰数量、白条肉出厂数量及价格、分割肉出厂数量及价格、无害化处理数量等等。
记者:按照《四川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的规定,当猪粮比价低于5:1时,进入预警的红色区域,即价格重度下跌,将启动响应机制的一级响应。对于冻猪肉储备这块,省商务厅将会有什么举动?
计小帅:目前,猪粮比价已低于5:1,省商务厅将会同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发行报省政府同意后,增加地方政府冻猪肉储备和大型企业商业储备规模。增加政府储备后,如果猪粮比价仍低于5:1,并且出现养殖户过度宰杀母猪的情况,月度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超过5%时,按照现行省、市(州)、县经费分摊办法,对国家确定的生猪调出大县的养殖户 (场),将按照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增加发放临时饲养补贴。另外,省商务厅将会同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财政厅组织企业积极增加猪肉出口,并及时向国家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财政部反映情况,适当限制猪肉进口。总之,通过这些宏观调控手段稳定生猪市场。实习记者 阮蓓
省畜牧局:产业化发展才能治本
猪价持续低迷,四川生猪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务之急是求生存。”这是一个养猪大户的感叹。那么四川生猪业应当如何求生存,进而求发展?6月1日,记者专访了省畜牧食品局副局长姜文康。
记者:目前四川生猪产业的现状如何?
姜文康:四川是生猪生产大省,生猪产业处于发展上升的阶段。生猪养殖散户较多,这是我省的特点,由此也容易导致对市场波动反应较为滞后。不过近年来,随着我省生猪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地方的养猪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家庭式饲养过渡到专业户饲养或规模化饲养,这种情况将逐渐改善。当然,我省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面临资源、环境、“三农”问题等制约因素外,在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价格大幅波动。
记者:当前猪价低迷,许多农户反映难以坚持,在预防猪肉价格过度下跌的过程中,省级畜牧主管部门都做了哪些工作?
姜文康:其一是做好引导工作。包括生猪存栏、价格信息的收集,预测猪市行情,指导养殖户生产,稳定农户心态,并做好防疫工作,引导生猪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调整等。其二是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四川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实施进度。目前,畜牧、物价等部门已经加大了对生猪存栏等行情的监测和预警力度,用及时准确的数据帮助各厅局共同分析市场行情,以便作出部署。
记者:有人认为这个预案只能治标,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
姜文康:猪肉储备只能是应急。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提高生猪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力求产业化发展。不过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也比较艰难,因为我省生猪行业有许多制约瓶颈。比如猪肉加工工业滞后,四川生猪定点屠宰厂(场)量大分散,而上规模的猪肉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屠宰加工能力仅1693万头,不到生猪出栏总量的1/4。现在是生猪行业的低谷期,四川生猪业应该抓住变革期提供的机遇,化危机为机遇,推广 “六方合作+保险”、“寄养”、“养猪家园”等生产模式,吸引省内外资金、技术进入畜牧产业,加快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把生猪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本报记者 吕秋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