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现代化、工厂化养猪业的蓬勃发展,猪的营养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三大营养物质之一的脂肪也被大量用于猪日粮中。在畜禽营养上脂肪是畜禽的重要能量来源,每克脂肪含热量为碳水化合物的2.25倍,脂肪能供给畜禽必需脂肪酸,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显著提高饲粮的能量价值,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提高畜禽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改善脂体品质、提高颗粒颗粒质量等,利用脂肪及含脂产物作为畜禽配合料中高能量成分,在畜牧业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
1 仔猪脂肪营养的研究
1.1脂肪来源 脂肪来源影响仔猪对脂肪的利用能力。仔猪断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增加.但对动物油的消化率不如植物油高。cera等(1988b)发现,玉米油比猪油或牛羊油更易被猪消化.但在断奶后1~4周对不同来源脂肪的消化能力差异不大。cera(1989)指出,断奶仔猪对椰子油消化率比玉米油及牛羊油佳,这种优势在离乳后第一周最为明显.以后逐渐减弱.至第四周时,猪对这三种脂肪的消化率便很相似了。除了消化率较高以外.椰子油对断奶猪的生产性能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与其它油脂相比,采食含椰子油日粮的仔猪生长快,饲料采食量高,饲料增重比最佳:椰子油的这种优势随着猪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离乳后周龄
| 牛油
| 玉米油
| 椰子油
| 1
| 75.4
| 76.5
| 81.7
| 2
| 76.0
| 79.7
| 83.3
| 3
| 81.5
| 86.3
| 89.2
| 4
| 86.6
| 89.3
| 89.7
| 平均
| 81.8
| 84.8
| 87.3
| 椰子油是唯一的高度饱和的植物性脂肪,但其消化率比其他植物性脂肪要高(Cera,1989、1990)。原因是椰子油中中等长度的脂肪酸的含量很高,而这些脂肪酸与长链脂肪酸相比,吸收更快、代谢效率更高。富含饱和脂肪酸或中链脂肪酸(12:0,14:0,16:0,18:0)的脂肪吸收率较差,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18:1,18:2, 20:1,22:1)则易消化吸收。优质豆油的DE是37MJ/kg,而优质牛脂的DE是33MJ/kg,氢化油消化率明显降低(未氢化鱼油消化率可达90%,部分氢化后只能达到60%~80%),未氢化鱼油能值一般介于34~37MJ/kg,部分氢化后只有28~34MJ/kg。
1.2 脂肪添加时间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添加的脂肪类型、添加量上对脂肪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认为日粮中添加脂肪可以提高断奶2周后仔猪的生产性能,但认为断奶2周内仔猪日粮中添加脂肪的效果不明显。
李德发等在21d断奶仔猪的前、后期日粮中分别加入10%、5%的豆油和椰子油混合油(1:1)进行了35d的饲养试验,结果发现断奶后11d内.加油日粮不仅无益,反而分别使日增重(ADG)和日采食量(ADFI)下降了1.30%和9.23%;但断奶后11~35d饲喂加油日粮使仔猪ADG和ADFI分别提高了30.47%和15.86%。Tokach等也证明提高日粮中脂肪水平对断奶后1~2周仔猪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
1.3 脂肪的提取方式 脂肪的消化率还受到提取方式的影响。萃取而得的脂肪酸为非极性脂肪酸,而动物不能利用的、最后出现在粪中的脂肪一般都是极性的游离脂肪酸,它们结合成不溶的脂肪酸酯而难被动物利用(Thorbek&Henckel。1977)。这表明非极性的脂肪酸更易被动物利用。
2.母猪脂肪营养的研究
2.1 母猪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
2.1.1
母猪日粮中添加脂肪对仔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 断奶前仔猪的大量死亡可能是出于能量短缺而造成的。而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在母猪日粮中添加油脂,使得初乳和常乳中的乳脂和产乳量增加,这样通过母猪的乳腺使转移给仔猪的能量增加、从而可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新生仔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其体内甘油三脂含量低.其在体内能量供应过程中不能利用大量脂肪酸。因而。新生仔猪在能量转移过程中,强烈利用以糖原形式储存能量的葡萄糖.而仔猪又缺乏其它仔畜在体温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褐色脂肪。所以仔猪的体温调节依靠糖酵解反应中ATP进行肌肉震颤机制来实现。在仔猪初乳进食不足和低温管理时,仔猪往往易发生低血糖而死亡。特别是对于体重低的新生仔猪。
2.1.2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在母猪日粮中添加适量的脂肪。特别是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添加脂肪,可以起到催情、提高产仔率和延长母猪的利用年限的作用。在母猪妊娠后期和(或)泌乳期日粮中添加脂肪,可提高经产母猪的奶产量,但对初产母猪没有影响;同时可提高乳脂含量,从而增加总乳能值,促进新生仔猪成活及哺乳期仔猪的生长。
2.2
不同的油脂类型和不同的添加时期,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目前普遍认为,在怀孕后期和哺乳期添加脂肪有利于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还可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产仔数、断乳仔猪窝重,并可维持和提高母猪的营养。母猪对于不同脂肪酸的吸收能力也不同:一般适宜于吸收中、长链的低脂肪酸,如椰子油等,而对于动物性油脂的消化、吸收,一般不及植物性油脂的效果好。
2.3饲料中添加脂肪的方法与效果
2.3.1
添加时间:一般认为在妊娠后期(产前7~10天)和哺乳期的母猪日粮中添加脂肪效果较好,而仅在哺乳期添加脂肪,仔猪成活率不会得到改善。
2.3.2
添加量与添加方法:一般添加量以占日粮干物质的5%~15%较合适,但添加量超过10%,增加成本不合算,故以5%~10%为宜。
3
提高油脂添加效果的营养技术措施
3.1
高剂量铜
Dove和Haydon(1992)和Dove(1995)研究表明,26日龄左右断奶仔猪在断奶后头14d不能有效地利用基础日粮(5或15ppm的铜)中的脂肪,但250ppm铜添加改善了日粮中脂肪的消化和利用:在断奶仔猪的日粮中添加250ppm的铜能通过刺激小肠的脂肪酶和磷脂酶A的活性来提高断奶仔猪对日粮脂肪的消化能力,通过提高脂肪的利用而增加氮沉积,并因此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于继英译,1998)。
3.2
卵磷脂 仔猪可以消化90%以上的乳脂是由于母乳中含有1~2%的磷脂。豆类籽实中(主要是大豆)的卵磷脂常用作外源乳化剂;卵磷脂能增加胆汁盐微粒的尺寸,因而增加了微粒的内部容量以致于更多脂肪酸可能被结合,更有利于被脂肪酶消化;另一方面,磷脂提高了胆汁盐微粒增溶长链饱和脂肪酸和甾醇类的能力。但卵磷脂的添加仅提高了长链饱和脂肪酸的消化率,对植物油消化率的提高没有影响。Jones等(1990a,b) 报道,当卵磷脂被用作乳化剂,牛脂的消化率明显提高了9.3%,但对椰子油的消化率没有影响。 Cera等(1989)认为.植物来源的豆油等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本来就易进入脂肪微粒而被消化。Jones等(1992)报道.在含牛脂10%的饲粮中添加0~5%的卵磷脂明显改善了21日龄断奶仔猪前2周的增重和采食量,而对断奶后3~5周的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这说明随断奶后日龄的增加.胆汁分泌逐渐增加,卵磷脂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就不大了。(见表2)
3.3
肉毒碱 肉毒碱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长链脂肪酸转运进入线粒体.通过β~氧化和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幼龄动物肉毒碱合成能力低,不能满足生长发育所需.使体内的脂肪代谢显著降低,给未吃初乳的初生幼猪灌注中链脂肪(中链脂肪的能量占幼猪所需能量的50%).结果添加左旋肉碱后可使辛脂的氧化率提高20%.从尿中排出二羧酸显著减少(Kempen等.1995);而对于哺乳仔猪,由于母猪的初乳和常乳中含有丰富的肉碱.可以满足哺乳仔猪的需要。一般不会缺乏,甚至有多余的肉碱可储存在肌肉中,早期断奶仔猪很可能缺乏肉碱故需额外补充。
3.4
饲粮因素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脂肪消化率影响较大。董国忠等(1999)用26日龄早期断奶仔猪研究表明,通过添加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平衡8种必需氨基酸(除精氨酸和亮氨酸外),使蛋白质水平降低4个百分点,脂肪消化率升高,腹泻程度下降,生产性能显著提高。Adums和Jensdn(1985)也报道、当蛋白质水平增加,脂肪的表现消化率减小。Luo和Dove(1996)研究中也得出,更低的蛋白质水平可能有助于日粮本身脂肪消化率的提高。由此可说明,日粮蛋白质水平可影响脂肪酶的活性。
矿物元素间的互作也影响对EFA的吸收利用。一般锌和硒对EFA代谢起促进作用,而钙和铜则对EFA代谢起抑制作用。这些促进或抑制作用是通过对EFA代谢过程中的酶作用而产生效果。饲料中钙比例提高会显著地降低脂肪酸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利用率,这是因为在动物小肠中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难溶的脂肪酸钙。 wiseman和Co1e(1983)的研究证实在生长猪增加钙及游离脂肪酸会降低饲料消化能。
3.5气温因素 在热天猪日粮中加脂肪是由于提高了生长速度和稍减少采食量从而提高了饲料转化率,添加低水平脂肪能显著减少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在冬天,添加脂肪对猪的生长.生产性能或胴体指数没有显著影响.在寒冷环境中,日粮脂肪很低的热增耗对猪没有什么有益作用.因此,冬天处在冷应激状态下在生长育猪日粮中加脂肪是不合算的。
4.结束语
脂肪质量差异很大,应特别注意脂肪酸族、过氧化物及杂质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应作为主要质量控制点,一般要求其含量小于15%。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