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27|回复: 10

[实际应用] 请教:大棚土著菌生态养猪技术相关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5 10: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报道说大棚土著菌养猪技术,农户直接在周围环境中找到这种细菌,用于建造发酵床。有这么容易的事情么?怎么能判断自己找到得菌种是有益的?
请哪位专家指点。或者有实例证明!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20 收起 理由
zhouqq3 + 2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5-15 11: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太了解!
但和懒汉式养猪法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
菌种是专门提供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 收起 理由
system + 5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5 12: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从网上收藏的,希望对你有所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5 12: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土著菌发酵床养猪的概念和内容     土著菌养猪技术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的有机农业技术,是利用我们周围自然环境的生物资源,即采集本地土壤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通过对这些微生物进行培养、扩繁,形成有相当活力的微生物母种,再按一定比例将微生物母种、锯木屑以及一定量的辅助材料和活性剂混合、发酵形成有机垫料。在经过特殊设计的猪舍里,填入上述有机填料,再将仔猪放入猪舍。猪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有机垫料上面,猪的排泄物被有机垫料里的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不需要对猪的排泄物进行人工清理,达到零排放,生产有机猪肉,同时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目的。土著菌养猪采用的是现代养猪无法想像的崭新技术,也就难以用现代养猪的价值观念进行衡量和判断。 二、土著菌养猪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推广     土著菌养猪技术的原理是运用土壤里自然生长的、被称为土着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将采集到的土着微生物,进行培养、繁殖,并用于发酵床。土著微生物是伴随着农业生产实践一道发展的技术,是实践者的技术。     日本在五十年代首先由日本山岸会进行研究开发。已在日本本国和国外韩国、泰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美国、巴西7个国家建有50多个山岸农法示范基地。这些基地,遵循循环农业的原理,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土著菌技术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韩国从1965年起,开始学习日本的土著菌技术,并加以发展和完善,1994年成立了韩国自然农业协会,并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应用推广。日本自然农业协会在韩国自然农业协会名誉会长赵汉圭先生的指导下,学习韩国的自然农法。从1992年开始,日本鹿儿岛大学的专家教授开始对土著菌养猪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规范。1999年,在鹿儿岛大学农学部附属农场召开了土著菌养猪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观摩会,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和农户参加了这次会议,推动了土著菌养猪技术更广泛的应用。     日本鹿儿岛大学柳田宏一教授(柳田宏一先生不幸于2002年病逝,实为可惜),曾去日本全国各地、美国、欧洲等地进行畜产业的实地考察,在畜产环境研究上有深的造诣。他认为土著菌技术,无论是从家畜的健康养殖上来看,还是从提供适宜环境、减少应激上来看,土著菌技术都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值得从多个角度去加以研究。            三、土著菌养猪技术的实际效果     现代养猪,尤其是规模化养猪带来了大量的猪粪尿难以处理的难题,猪的排泄物污染了猪舍、污染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养猪,带来猪病舍、污染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养猪,带来猪病多,抗生、抗菌性药物用得多,造成猪肉药残严重,最终对环境、对人体带来严重危害。土著菌养猪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达到养猪无污染的目的。     1.减轻污染、保护环境  采用土著菌养猪技术后,由于有机垫料里含有相当活性的土着微生物,能够有效地分解、消化猪的排泄物,不再需要对猪粪尿清扫排放,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养猪场,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真正达到养猪零排放的目的。猪舍无臭、无蝇。猪舍既是猪生长发育的场所,又是微生物的繁殖工厂,还是猪粪尿的处理场。      2.改善猪舍环境、提高猪肉品质  发酵床结合特定结构的猪舍,使猪舍通风透气、阳光普照、温湿度均适合于猪的生长,猪生长发育健康。再加上运动量的增加,几乎没有猪病发生,也不再使用抗生、抗菌药物,提高了猪肉品质,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猪肉。药费从传统的10-15%减少到1%。     3.变废为宝、提高饲料利用率  在发酵制作有机垫料时,需按一定比例加入锯木屑。通过土着微生物的发酵、分解,这些垫料部分转化为猪的饲料。同时,由于猪生长发育良好,饲料的转化率提高,一般可以节省饲料20—30%。饲料利用率可从50%提高到70%。     4.节工省本、提高效益  猪的粪尿量很大,粪尿的收集和处理是养猪业中一项最繁重的劳动。据统计,该项工作约占养猪全部工作量的50%以上。而土著菌养猪技术不需要用水冲洗猪舍、不需要每天清除猪粪,因为没有粪便排放,所以也不需要粪便贮存、收集装置;生猪体内无寄生虫、无需治病;采用自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等配套技术,达到了省工节本的目的,节工量在50%以上,可节水90%。在规模养猪场应用这项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猪舍采用塑料大棚结构,不仅便于猪舍温度、湿度的调节,而且其造价也大为节省,仅为普通猪舍的1/3左右。 四、土著菌养猪的技术要点     1.土著菌的采集  土著菌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走进阔叶树林或竹林,在落叶且腐殖质多地方,就可以采集到有益的土著微生物。土著微生物是多种微生物的混合群,土著微生物按好嫌气性分有好气菌、嫌气菌;按菌种分有酵母菌、曲霉菌、放线菌、乳酸菌等。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采集不同的菌种。采集到的原始菌种应放在室内阴凉、干燥处保存。菌种的采集技术,是土著菌养猪的关键技术之一。     2.营养液的准备  营养液包括植物营养液、乳酸菌、水果酵素、氨基酸等,主要用于调节土着微生物的活性。特别是在土着微生物活性降低时,可以用营养液提高土着微生物的活力,以加快对排泄物的降解、消化速度。营养液是从动、植物体提取出来、经发酵后制成的,含有有机酸、高活性的生长激素等物质,是微生物的有效活性剂。     3.有机垫料的制作  发酵后的有机垫料以锯屑为主,为节约锯屑,床的下部也可以用部分树木间伐和修剪下来的木片等。将木屑、土、盐,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接种上土着微生物的菌种。对发酵床进行水分调节,水分掌握在60%左右为宜。再接种上菌种,接种量为每平方米1公斤。发酵床准备好后就可以放入猪苗了。有了菌种、有机物和水,发酵就开始了。粪尿成了微生物的食物,猪在床上不停的运动,起到了补充氧气的作用。猪吃到了发酵床上的食物,丰富的肠内微生物使得猪的胃肠十分结实健康。     4.猪舍的建造       土著菌养猪的猪舍采用符合自然原理的构造。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充分采光、通风良好,排水良好,南北可以敞开(东西两头砌成山墙,前后两侧不砌墙,采用卷帘装置,以方便启闭)。钢管塑料大棚与土著菌养猪技术相结合(下简称大棚猪舍),更能够发挥土著菌养猪的技术优势。     猪舍地面是猪活动采食躺卧和排粪尿的场所。所以地面对猪舍的保温性能及猪的生产有很大影响。发酵床显著优于通常的水泥地面。发酵床分地下式发酵床和地上式发酵床二种。发酵床深90~100公分,四周用砌块砌好。在床内填入有机垫料,再将仔猪放入,猪就可以在发酵床上自由自在地生长了。即使在微生物活动较差的冬季,挖开发酵床,也可以看到有水蒸汽散发出来,这表明发酵正在进行之中。据我们2005年1 月的测定,猪舍外面的气温为-2—-3度,棚内气温为5度,床面15公分处温度为20-30度。 5.发酵床的日常管理  总体来讲与常规养猪的日常管理相似,但要注意:      1) 适宜的饲养密度 单位面积饲养猪的头数过多,床的发酵状态就会降低,猪的粪尿难以迅速降解;饲养头数过少,猪舍的利用率不高。一般采用的密度为1.5平方米/头。同一批饲养猪的大小,要尽可能的整齐一致,体重大小控制在相差5公斤的范围内,以便于饲养管理。入圈生猪事先要驱除体内的寄生虫。     2) 温度的管理  育肥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温度的管理,是土著菌养猪日常管理中最主要的工作。温度的控制,一是靠保温材料、遮光材料,二是靠人的管理。在冬季天气冷的时候,可以将大棚前后两边的卷膜放下来,以利保温,同时利用猪自身和发酵床发酵产生的热量,但切不可将猪舍完全密闭;在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增加遮阳网的覆盖面积,将大棚前后两边的卷帘放下来,只留狭窄的缝隙,利用烟囱效应和风洞效应,加快猪舍内空气的流通。     3)改变猪的排粪习惯  开始饲养时,猪会定点排泄粪便,可人工定期将粪便翻到无粪便处。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猪就会改变定点排泄的习惯。利用猪的翻拱习性,由猪担负起发酵床粪便的翻埋工作。     4 )床面湿度管理  注意床面不能过于干燥,如过于干燥会导致猪的肺炎,可定期(一周两次)在床面上喷洒500倍的植物营养液。     5) 土着微生物的活性维护  要经常注意维护、保持土着微生物的活性,可以不定期(十 天、半月一次)地添加300-500倍的营养液来调节土着微生物的活性,以保证发酵的顺利进行。     6) 发现发酵床上垫料有所减少,应适时予以补充,以确保发酵床功能的正常发挥。 五、土著菌养猪有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们目前近年的实践,初步认为土著菌养猪技术上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 1、猪舍的结构  猪舍的结构也是土著菌养猪成功与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猪舍既要结构合理,又要造价便宜。一种是建房屋,一种是建大棚。其中以建钢管塑料大棚较为有利,一则造价省,仅为一般猪舍的1/3左右,二则启闭方便,冬暖夏凉适宜猪的生长。 2、发酵床的有机垫料  发酵床需要较多的木屑,现实上少量搞木屑易于解决,大规模地搞,木屑就成了制约因素,所以需要解决好替代原料的问题。总的思路是要开辟新的有机材料来源,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多级利用,化废为宝、化害为利。另外,发酵床的厚度还可以进一步试验,能否在保证效果的前题下,在现有基础上再降低一些。 3、土著菌养猪的配套技术  土著菌养猪的关键除了菌种的采集扩繁、猪舍的结构、发酵床的有机垫料外,还应当包括环保型日粮的选用、高产青绿饲料的种植利用等方面。 4、有机垫料的利用  土著菌养猪虽然不清扫粪便(一般3-5年才清一次粪。据韩国赵汉圭先生介绍,如果不需要猪的肥料的话,可以10-20年不清一次粪。猪粪积存得越久,猪的生长越快。)猪的粪尿在发酵床上进行了发酵、除臭,木屑在发酵床上也经过了发酵、转化,形成了富含微生物的高档有机肥。利用这种优质有机肥,日本、韩国农民已将其用于有机稻米、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的生产,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农-畜紧密结合的工作尚有待开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5 12: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菌菌种
        著菌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走进阔叶树林或竹林,在落叶且腐殖质多地方,扒开树叶或杂草就可以看到细丝壮白色菌落,这就是有益的土著微生物。
        土著微生物是多种有益微生物的混合群,土著微生物按好嫌气性分有好气菌、嫌气菌;按菌种分有酵母菌、曲霉菌、放线菌、乳酸菌、芽孢菌等。
        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采集不同的菌种。采集到的原始菌种应放在室内阴凉、干燥处保存。
        采集方法 (可以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树林中采集 )
        把做的稍微有一点硬的大米饭(1kg~1.5kg),装入用干净杉木板做的小木箱(25cm?0cm?0cm)约三分之一,大米饭上面盖上宣纸,封好口,将其埋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树林中。为防止野生动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铁丝网。夏季经三~五天,春秋经六~七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入到米饭中,形成白色菌落(放置时间稍长时会形成各种颜色菌落,虽然也能利用,但最好还是用白色菌落)。然后掺入原材料量1/3左右的红糖,将其混合均匀(数量是坛子的三分之一),把变的稀软状态的米饭装入坛子里,盖上宣纸,用线绳系好口,放置在温度18℃左右地方。大约放置7天左右,就会变成液体状态,饭粒多少会有些残留,但不碍事。简单过滤后就是土着微生物原液。
        活性好的土著菌可以用由人工培养、扩陪成纯度高的微生物菌群!
        土著菌发酵床养猪技术、养鸡技术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资源,采集土壤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进行培养扩繁,使其形成有相当活力的微生物母种,再按一定比例将微生物母种与锯木屑等辅料和活性剂混合发酵形成有机垫料。让猪、鸡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有机垫料上,猪、鸡的排泄物被有机垫料里的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不需进行人工处理,达到零排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5 12: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关键技术  突破自然养猪法  (一)菌种。现在山东有两种垫料菌种:一是土著菌种,二是商品菌种。土著菌种就是利用本地原料,在落叶和腐殖质丰厚区域采集原液,稀释成500倍,再渗入糖饴或小麦粉,搅拌均匀后进行扩大培养成菌种。现在的商品菌种有日本的洛东菌种,市场上都可以买得到。  (二)发酵床。发酵床分地下式和地上式两种。在地下水位比较低的地区,我们提倡地下式发酵床。这种形式要求向地面以下深挖90-100厘米,填满制成的有机垫料,再将仔猪放入,猪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了。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采用地上式发酵床。这种发酵床是在地面上砌成,要求有一定深度,再填入已经制成的有机垫料即可。垫料原料可选择锯末、稻壳、谷壳、米糠、玉米秸秆、花生壳及树叶等。目前已知最好的几种组合如锯末+稻壳、2/3花生壳+1/3锯末等。制作要求有透气性、保水性、一定的微生物营养源。  (三)猪舍建设。猪舍的建设必须保证冬季尽可能多的阳光照射垫料,以提高菌种发酵效率,同时做好保温和通风工作;但夏季阳光直射面积应尽可能小,粪尿发酵处理得当,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暑降温措施。阳面保温卷帘高度以冬天为准。天冷时可用薄膜覆盖,夏天又可以利于通风,猪舍内分隔为发酵区(垫料区)和水泥地面。  我省准备下一步由点到面进行推广。首先在科技人员和养猪示范户中普及,就一些技术细节,将通过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办培训班、编写教材、制作技术光碟、技术巡回指导等形式进行推广。  作为一项新技术,我省有些技术方面需进一步探讨完善:一是加强对发酵菌种的系统研究,制定土著菌种采集技术标准;二是研究适合山东环境的场舍模式和规模;三是继续开展垫料筛选试验;四是进行猪肉质量的测定,制定自然养猪法技术规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5 12: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 土著微生物原种
• 原种制作方法
• 土著微生物的采集方法
土著微生物-土著微生物原种
 
土著微生物原种,将“原种”按一定比例掺拌锯屑或稻皮和泥土,以此作为猪圈的垫料 ,利用生猪的拱翻习性,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土壤微生物菌落的分解。在土壤中采集出一种微生物菌落,经过特定营养剂的培养形成白色土著微生物原种.应该说原种就是菌种。就好比你做馒头的酵母。你也可以用原种再继续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中不能染上杂菌,所以需要技术和设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5 12: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微生物-原种制作方法
 
     (1)把采集的土著微生物原液稀释500倍与麦麸或米糠混拌,再加入500倍的天惠绿汁、生鱼氨基酸、乳酸菌等,调整水分达65-70%。装在能通气的口袋或水果筐中或堆积在地面上,厚度30cm左右为宜,在室温18℃时发酵2-3天后,就可以看到米糠上形成的白色菌丝,此时堆积物内温度可达到50℃左右,应每天翻1-2次,如此经过5-7天,形成疏松白色的土著微生物原种。     (2)在柞树叶、松树叶丛中,采集白色菌落,直接制作原种,具体方法如下:     将采集来的富叶土菌丝0.5kg与米饭1kg拌匀,调整水分到90%,放置24小时(温度20℃),此时,富叶土菌丝扩散到米饭上,将这些与麦麸或米糠30-50kg拌匀(水分要求65-70%),为了提高原种质量最好用通气的水果筐,这样不翻堆也可做出较好的原种(原原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5 12: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微生物-土著微生物的采集方法
 
(1)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中采集    把做的稍微有一点硬的大米饭(1kg~1.5kg),装入用杉木板做的小箱(25cm×20cm×10cm)约三分之一,上面盖上宣纸,用线绳系好口,将其埋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中。为防止野生动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铁丝网。夏季经四~五天,春秋经六~七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入到米饭中,形成白色菌落(放置时间稍长时会形成各种颜色菌落,虽然也能利用,但最好还是用白色菌落)。把变的稀软状态的米饭取回后装入坛子里,然后参上原材料量1/2左右的红糖,将其混合均匀(数量是坛子的三分之一),盖上宣纸,用线绳系好口,放置在温度18℃左右地方。大约放置7天左右,就会变成液体状态,饭粒多少会有些残留,但不碍事。这就是土着微生物原液。(2)水田土著微生物采集方法     秋天,在刚收割后的稻茬上有白色液体溢出。把装好米饭并盖宣纸的木箱倒扣在稻茬上,这样稻茬穿透宣纸接触米饭,很容易采集到稻草菌。约7天后,木箱的米饭变成粉红色稀泥状态,同(1)方法,米饭与红糖以2:1比例拌匀装坛子、盖宣纸、系绳。5-7后内容物变成原液(原原种)。     在稻茬上,采取的土著微生物,对低温冷害有抵抗力,又能消除连作带来的危害,所以对水田、旱田、果树、蔬菜、猪舍、鸡舍使用时有很好的效果。

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走进阔叶树林或竹林,在落叶且腐殖质多地方,扒开树叶或杂草就可以看到细丝壮白色菌落,这就是有益的土著微生物。     土著微生物是多种有益微生物的混合群,土著微生物按好嫌气性分有好气菌、嫌气菌;按菌种分有酵母菌、曲霉菌、放线菌、乳酸菌、芽孢菌等。     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采集不同的菌种。采集到的原始菌种应放在室内阴凉、干燥处保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5 12: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菌采集方法 :
     1、采集地方:可以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树林中采集。     2、具体办法:把做的稍微有一点硬的大米饭(1kg~1.5kg),装入用干净杉木板做的小木箱(25cm×20cm×10cm)约三分之一,大米饭上面盖上宣纸,封好口,将其埋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树林中。为防止野生动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铁丝网。夏季经三~五天,春秋经六~七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入到米饭中,在米饭上形成白色菌落(放置时间稍长时会形成各种颜色菌落,虽然也能利用,但最好还是用白色菌落)。
     3、扩陪方法:土著菌采集成功后掺入原材料量1/3左右的红糖,将其混合均匀(数量按坛子容量的三分之一),把变的稀软状态的米饭装入坛子里,盖上宣纸,用线绳系好口,放置在温度18℃左右地方。大约放置7天左右,就会变成浓稠液体状态,饭粒多少会有些残留,但不碍事。简单过滤后就是土着微生物菌种原液。 用的时候直接稀释后和EM菌种原液一起使用!
    以下步骤适用于菌种生产单位实验室!普通用户可以不做!
     4、提纯复壮: 有条件的可以在实验室进行
    一般情况下,采来的样品可以直接进行分离,但是如果样品中我们所需要的菌类含量并不很多,而另一些微生物却大量存在。此时,为了容易分离到所需要的菌种,让无关的微生物至少是在数量上不要增加,即设法增加所要菌种的数量,以增加分离的几率。可以通过选择性的配制培养基(如营养成分、添加抑制剂等),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如培养温度、培养基酸碱度等)来控制。具体方法是根据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特点,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利用这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就可能死亡或淘汰。对G一菌有选择的培养基(如结晶紫营养培养基、红—紫胆汁琼脂、煌绿胆汁琼脂等)通常含有5%~10%的天然提取物。在分离细菌时,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一般为50μg/m1的抗真菌剂(如放线菌酮和制霉素),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在分离放线菌时,通常于培养基中加入1~5m1天然浸出汁(植物、岩石、有机混合腐质等的浸出汁)  作为最初分离的促进因子,由此可以分离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放线菌类型;放线菌还可以十分有效地利用低浓度的底物和复杂底物(如几丁质),因此,大多数放线菌的分离培养是在贫脊或复杂底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的,而不是在含丰富营养的生长培养基上分离的;在放线菌分离琼脂中通常加入抗真菌剂制霉菌素或放线菌酮,以抑制真菌的繁殖;此外,为了对某些特殊种类的放线菌进行富集和分离,可选择性地添加一些抗生素(如新生霉素)。在分离真菌时,利用低碳/氮比的培养基可使真菌生长菌落分散,利于计数、分离和签定;在分离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等即可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及其菌落形成;抑制细菌的另外一些方法有:在使用平皿之前,将平皿先干燥3~4天;降低培养基的pH值或在无法降低pH时,加入1:30000玫瑰红。这样有利于下阶段的纯种分离。
    通过增殖培养,样品中的微生物还是处于混杂生长状态。因此还必须分离,纯化。在这一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而且要控制得细一点,好一点。同时必须进行纯种分离,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稀释分离法、划线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的基本方法是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然后将稀释液涂布于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培养,待长出独立的单个菌落,进行挑选分离。划线分离法要首先倒培养基平板,然后用接种针(接种环)挑取样品,在平板上划线。划线方法可用分步划线法或一次划线法,无论用哪种方法,基本原则是确保培养出单个菌落。组织分离法主要用于食用菌菌种或某些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分离时,首先用10%漂白粉或0.1%升汞液对植物或器官组织进行表面消毒,用无菌水洗涤数次后,移植到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于适宜温度培养数天后,可见微生物向组织块周围扩展生长。经菌落特征和细胞特征观察确认后,即可由菌落边缘挑取部分菌种进行移接斜面培养。
     对于有些微生物如毛霉、根霉等在分离时,由于其菌丝的蔓延性,极易生长成片,很难挑取单菌落。常在培养基中添加0.1%的去氧胆酸钠或在察氏培养基中添加0.1%的山梨糖及0.01%的蔗糖,利于单菌落的分离。
    经过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选出所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进行菌种鉴定,对于符合目的菌特性的菌落,可将之转移到试管斜面纯培养。这种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纯种称为野生型菌株,它只是筛选的第一步,所得菌种是否具有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能否作为生产菌株,还必须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如果此野生型菌株产量偏低,达不到工业生产的要求,可以留之作为菌种选育的出发菌株。     活性好的土著菌可以用由人工培养、扩陪成纯度高的微生物菌群!      土著菌发酵床养猪技术、养鸡技术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资源,采集土壤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进行培养扩繁,使其形成有相当活力的微生物母种,再按一定比例将微生物母种与锯木屑等辅料和活性剂混合发酵形成有机垫料。让猪、鸡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有机垫料上,猪、鸡的排泄物被有机垫料里的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不需进行人工处理,达到零排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21 04:2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