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经济类型可分为瘦肉型、脂肪型和肉脂兼用型三种。这是由于人们根据猪的体型外貌、胴体中瘦肉和脂肪的比例、人们对肉食的爱好,不同地区供应猪的饲料种类的不同,经人们长期向不同方向选育而形成的,是品种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的产物。
这类猪的胴体瘦肉多,瘦肉占胴体比例55%以上。外型特点是中躯长,四肢高 ,前后肢间距宽,头颈较轻,腿臀丰满。体长大于胸围15厘米。6——7肋骨背膘厚1.5——3.0厘米。瘦肉型猪能有效地将饲料蛋白转化为瘦肉,且蛋白生长耗能比脂肪低所以长得快,饲料 高。一般180日龄体重可达到或超过90公斤,料肉比1:3左右。长白猪和大约克猪以及我国近年培育的三江白猪、湖北白猪等都属于瘦肉型品种
这类猪的胴体脂肪多,瘦肉少,脂肪占胴体比例为40——50%。外型特点是体躯宽、深、短、矮,头颈较重而多肉。体长、胸围相等或相差2——3厘米。6——7肋背膘厚5——6厘米以上。脂肪型猪由于脂肪多,而脂肪生长耗能多,所以生长慢,料肉比高。我国的两广小花猪、海南猪属于此类。
这类猪的肉脂比例介于脂肪型与瘦肉型之间,各占50%左右。外型特点也介于两者之间,体长一般大于胸围5厘米,背膘厚3——4厘米左右。哈尔滨白猪、苏联大白猪、中约克夏猪属于此类。
本标准适用于胴体瘦肉 55%以上瘦肉型猪的活体分级,收猪时亦可参照使用。
根据猪的体形外貌、品种类型、体重和活体膘厚划分一、二、三级 一级:头小、无明显腮肉,前后躯丰满,腹部小,体质结实、外型紧凑。 二级:头较小, 有腮肉,前后躯较丰满,腹部较小,肢蹄结实。 三级:头较重,颈较粗、腮肉明显,后躯欠丰满,腹部较大,肢蹄欠结实。 一级:国外引进的优良瘦肉型品种(系)及其杂种猪,我国培育的杂优猪;国外引进 的优良瘦肉型品种(系)与我国培育的瘦肉型新品种(系)的二元或三元杂种猪。 二级:瘦肉型品种(系)间的杂种猪;国外引进的瘦肉型品种(系)与兼用型品种(系) 的二、三元杂种猪;培育的瘦肉型品种(系)的纯种猪;以地方品种(系)为母本,与国外引进的瘦肉型品种(系)为父本的三元杂交猪。 三级 :凡不符合一级和二级的瘦肉猪均属三级(不包含地方品种猪)。 二级:体重在80——89kg或101——110kg。 活体综合评定分级时,将各项指标按其相应的重要性给予适当的加权,再将各单项等 级化为分数(见表2——1),各单项指标所得分数与其加权系数之积的和即为综合评分。 | 注:(1)外形和品种类型的等级分类:一级100分,二级80分,三级60分。 (2)体重在90——100kg的猪为100分,每减少或增加1kg,则评分扣2分,以此类推。 (3)膘厚1.8cm以下的猪为100分,每增加0.1cm则扣2分,以此类推。 (4)凡综合评分在90分以上者为一级,80——90分者为二级,在79分以下者为三级。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制订,1987年12月12日批准,1988年7月1日实施。 |
屠宰时,大腿、眼肌、肩下端肉和臀肉应占活重的48——55%。 5月龄时体重应达102——109公斤。 102——109公斤屠宰时,胴体产肉达73——77公斤。 胴体长78.7——82.5厘米。 背膘厚不超过2.54——2.79厘米。 眼肌面积32.26cm2 胴体中,大腿肉占19%,腹部肉占15.2%,背腰肉占17%,肩下端肉占9.7%,臀肉占6%。 饲料报酬为3:1。 - 母猪每窝产9——10头商品猪。
我国外贸部门出口香港活猪的瘦肉型猪标准是以精肉率来计算的。良种猪,精肉率25% 以上,相当胴体瘦肉率55——56%。特良猪精肉率27%以上,相当于56-57%的瘦肉率。 精肉率——四条瘦腿肉(包括背最长肌,俗称枚肉)重占屠宰前活重的百分比(%)。 瘦肉率——将左侧胴体的板油、肾脏去掉后,再将瘦肉、脂肪、皮用骨骼分成四部份,出瘦肉所占比例。
瘦肉型猪一般性成熟和体成熟校晚,体格较大,生长瘦肉的能力强,而生长脂肪的能力则比其他猪种弱。由于瘦肉型猪胴体瘦肉量高,而饲料转化率高,但对饲料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要求较高。
瘦肉型猪背膘薄、皮薄毛稀,故比脂肪型猪耐热,但耐寒性较差。瘦肉型猪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敏感性强,适应性较差,有时会发生应激反应,出现应激综合症。严重时,还会引起肌肉变质,出现渗水,松软的灰白色的劣颀肉,人们党称这种肉为PSE肉。这种猪之所以有这些缺点,是由于长期向背膘薄、体型长、生长快等方面选择的结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要求吃更多的瘦肉,而不再需要肥肉来补充能量的不足,于是脂肪型猪已逐渐淘汰。肥肉中几乎全是脂肪,含蛋折质极少,因此很腻,也容易使人肥胖,且肥肉中的胆固醇仿量比瘦肉高39%,胆固醇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人们从营养需要和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普遍“挑瘦剔肥”。
另外,从经济效益考虑,养脂肪型猪很不合算。我国农村以前养的地方猪种,瘦肉率只有38%-45%,肥肉率多达35%-43%。而当今市场上肥肉与瘦肉的差价越来越大。在港澳市场,肥肉与唐肉的价格相差10-20倍,有很多国家肥肉根本无销路,不得不作为工业原料或制成骨肉粉使用。所以脂肪型猪不公没有销路,而且售价极低。我国目前也已改变以前的商口猪收购政策,按瘦肉率高低实行优质优价。预计以后的等级差价会越业越大。
从养猪生产本身来看,瘦肉型猪生长速度快,周转快,饲料转化效率高。猪每生产1公斤肥肉比生关1公斤瘦肉多消耗能量2。25倍,也就是说脂肪型猪每增重1公斤所需要的饲料要大大高于瘦肉型猪。据统计,膘厚(肥肉多少的重要标志)增加2厘米,日增重下降20%。瘦肉型猪具有较高的沉积蛋白质的能力,单位增重耗电量料少,经济效益高。
可见,大力发展商品瘦肉型猪,既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有得于提高生产水平,使养猪生产者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