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肠炎又称回肠炎、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猪肠腺瘤等病名。该病是由细胞内劳森病菌﹙porcineproliferativeenteritis,PPE﹚引起的。
临床症状:该病在临床上呈现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表现形式。
急性型:通常发生于4~12月龄的后备种猪和育肥猪,尤其是经过长途运输的后备种猪更易呈现急性发病经过,病猪常突然死亡,有些突然死亡的病猪仅见外表苍白,但粪便正常,病程稍长者,排黑色柏油状稀粪,后期转为黄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的猪只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死亡率一般达到5%~6%。
慢性型:较为常见,患猪症状轻微,表现为同栏内不时出现几头腹泻的猪,粪便稀软或不成形,呈黑色、水泥样灰色,间隙性下痢,内含未完全消化的饲料。如果发生轻微的回肠炎,腹泻往往不明显,仅有少数猪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状,颜色较深,病猪消瘦、背毛粗刚、弓背弯腰,一般难以发现。采食量正常,但生长速度受阻,因此发病猪栏内猪群体重相差较大,有些病猪食欲下降,病变严重的猪发生严重持续性腹泻,使用多种抗生素效果均不理想。大部分慢性感染猪可在发病4~10周后突然恢复正常,生长速度加快,但与正常猪相比,平均增重降低6%~20%,饲料转化率降低约25%。
流行病学:
近两年来我发现在我们地区主要是在春、夏两季多雨季节发生,育肥猪上不太重视,伤亡不大,经产母猪发病率也不是太高,主要在初产母猪和公猪上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在百分之六十之上,甚至达到百分之九十多。
类症鉴别:
本病应注意与猪痢疾(SD)、肠出血性综合征(HBS)、猪肠道密螺旋体病(PIS)以及猪沙门氏菌性肠炎等相区别。
猪痢疾
主要症状是排粘性血痢,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以7~12周龄仔猪多发。病理变化集中于大肠,可见大肠粘液性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取急性病猪新鲜病样镜检可见大量呈弯曲状的密螺旋体。
猪沙门氏菌性肠炎
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多发于3月龄左右的仔猪,病猪发热,粪便灰白或黄绿色,恶臭。病变集中于盲肠和结肠,肠黏膜肥厚,有灰绿色溃疡病变,肝有点状灰黄色坏死灶。
肠出血性综合征
典型临床症状为生长发育最好的猪只突然死亡,散发,尸体苍白或鼓胀,小肠菲薄,充满血液,或发生肠扭转,胃内充满食物。无肠壁肥厚和增生病变。
猪肠道密螺旋体病
国内少见报道,病原为结肠菌毛样螺旋体,是断奶仔猪结肠炎的主要病原。临床症状为粘液性腹泻,重症病例伴有黏膜碎片或血块。病变只限于盲肠和结肠,肠黏膜增厚,有溃疡病变。结肠黏膜抹片,革兰氏染色,在相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的螺旋体。
防治措施
抗生素对防治本病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根据猪的发病情况采用间断性给药,在已发病猪场实行策略性用药方案。(在安阳地区两年来诊治总结)
即将进入发病期,希望引起同业人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