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猪弓形体病当猪瘟[size=3]猪弓形体病又叫弓形虫病,是由弓形体引起的生猪血液寄生虫病,也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本病可在人、畜、禽和多种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常引起整个猪群发病,其死亡率高达60%~80%。由于本病在临床上以稽留高热和体表广泛性出血(瘀血)为主要特征,与猪瘟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而常常混淆,造成误诊误治,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疫病的传播流行,给猪场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广东中山市某个体养猪场,发生本病后,因误诊误治,导致全场暴发流行,该场当时存栏生长育肥猪603头,发病330头,发病率达55%,因误诊为猪瘟,令其扑杀,经笔者诊断,及时纠正和救治,才免受严重损失。后来笔者又在广东肇庆市、茂名市和梅州市的一些大型养猪企业发现类似的误诊个案,体会较为深刻。去年发生的高致病性蓝耳病,不少猪场就是弓形体病的混合感染。目前正值本病的高发季节,现就笔者体会,谈谈本病与猪瘟的临床鉴别及防治,以供参考。[/size]
[size=3]1、流行特征[/size]
[size=3]弓形体又叫弓形虫、弓浆虫或毒浆虫,属于一种单细胞原虫,是引发本病的病原体。病原体寄生在终末宿主猫科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形成卵囊并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发育成熟而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的卵囊污染食物和水源,被中间宿主(人和猪等多种动物)食入或饮入后,经淋巴和血液进入组织器官,并侵入有核细胞内,造成组织器官的严重损害和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出现致病作用。猫科动物为终末宿主,是传播本病的传染源。在家畜中,猪受到的危害最大,有时可引起暴发性流行和大批死亡。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一般猪场猪群感染率在20%以上,有的高达60%,死亡率达60%~80%。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每年4~10月份多发,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而以10~50千克的中小猪发病较严重。笔者所见,生产母猪(包括后备母猪)常有发病,但配种公猪则少发生,至少没有临床表现,这可能与抵抗力有关。高床饲养的猪群少见发病,而平养的猪群则屡见不鲜,这可能与猪只接触粪便的程度有关。[/size]
[size=3]2、临床症状[/size]
[size=3]多呈急性经过,在平养的猪群中,起初一两头发病,若不及时隔离和采取预防措施,常于1~2天内相继出现新的病例,并危及全群。患猪突然减食或废食,稽留高热,体温常达41.5℃~42℃或更高,并稽留不退,一般持续5~10天或更长(过去曾将本病称之为“无名高热”)。咳嗽,有明显的呼吸症状,常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式呼吸。流清鼻涕,有眼眵、便秘,拉粒状干硬粪团,表面附有白色假膜,后期拉酱油(煤焦)样半流体黏稠稀便。尿呈特征性鲜艳橘黄色。精神委顿、高度沉郁、衰竭疲惫,常呈昏迷状躺卧。鼻、耳、四肢及股内外侧、胸腹部、臀背部等处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点或由出血点融合而成的瘀血斑块,甚至有的布及全身而遍体紫红。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早产或产出死胎和畸形胎。有的出现脑膜炎、阵发性癫痫发作,有的后肢麻痹站立不起或失明。在病初期,及时、正确治疗(有效药物的使用和足够的疗程),一般都可治愈。但治疗延误,病程延长,特别是出现脑膜炎症状或后肢麻痹之后,则多数预后不良,或成为带毒者。由于皮肤的广泛性出血,治愈后的猪常因皮肤干性坏死而出现耳壳、体表等病变部位皮肤结痂脱落。[/size]
[size=3]3、病理变化[/size]
[size=3]体表瘀血发绀或有坏死结痂斑块。胸、腹腔积液,色浅黄,肺、脾、肝等实质器官具有特征性病变:肺膨大(水肿),被膜紧张有光泽,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灰白色坏死病灶,小叶间质明显增宽,并充满胶冻样物质;脾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脾髓如泥;肝肿胀浑浊,表面和切面可见多量粟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病灶。全身淋巴结显著肿大,特别是颌下、肺门、肝门等处淋巴结肿大2~3倍。肠道明显充血,肠黏膜可见多量坏死病灶,肠系膜淋巴呈绳索样肿大。淋巴结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点。[/size]
[size=3]4、本病与猪瘟在临床上的鉴别[/size]
[size=3]本病临床表现,有些与猪瘟颇为相似,从而常导致误诊。其实,本病与猪瘟在临床的表现虽然相似,但却不尽相同,只要仔细观察,是不难分辩的。据笔者的长期临床观察和体会,可以通过如下方法予以鉴别。[/size]
[size=3]4.1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和急性经过[/size]
[size=3]由于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兽医知识的不断普及以及兽医科技进步,几乎所有养猪业主和管理人员,对猪瘟疫病都已有所认识,从而已将猪瘟的防制纳入猪场疫病控制的工作日程上来,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和做好诸多方面的防控措施,因此在猪场暴发猪瘟疫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退一万步来说,即使由于免疫疏漏造成猪瘟疫病的发生,也多呈散发或亚临床经过。在现实中,典型的猪瘟临床症状实在难以看到;而弓形体病则不同,本病尚不为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年青兽医技术人员)所了解,对本病的防控,在一般中小猪场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不以为然,没有采取任何防控措施,而一般猪场都有本病原存在,发生机率较高,一旦发生,又因为对本病认识不足,作出误诊误治的现象相当普遍,不少猪场的兽医人员往往将这种“无名高热”当作细菌性引起的“败血症”来治疗,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当作猪瘟处理,结果是药不对症,无的放矢。这实际上人为地造成了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所以本病一旦在猪场发生,往往传播迅猛,病情急剧。[/size]
[size=3]4.2体表出血(瘀血)斑点不同[/size]
[size=3]本病与猪瘟都有体表皮肤广泛性出血(瘀血)症状,但两者都有截然不同之处。[/size]
[size=3]4.2.1出现的时间不同:本病患猪发高烧后1~2天(或同时)就会在体表相应部位皮肤上出现出血点或瘀血斑;而猪瘟体表出血一般很少在早期发生,至少也在发病后期或慢性过程才会出现。[/size]
[size=3]4.2.2出血部位不同:猪瘟体表皮肤出血,仅发生于耳尖、四肢内侧、腹下等皮薄处;而本病出血点或瘀血斑块,则到处可见,特别是在胸背部、荐臀部等皮肤厚实的部位出现,这是猪瘟患猪所少见的。[/size]
[size=3]4.2.3出血程度不同:猪瘟出血是局限性、散在性出血点(如火鸡蛋或麻雀蛋样),即使融合也不会形成大斑块,程度较轻微;而本病患猪的出血则呈广泛性、弥漫性的瘀血斑块,甚至有的瘀血斑块互相融合布及全身。笔者曾遇到过多例本病患猪于发病后2~3天内全身呈紫红一片的(整头猪从头至尾周身紫红)。[/size]
[size=3]4.2.4出血斑点颜色不同:猪瘟体表出血斑点呈紫黑色或蓝黑色,颜色较深;本病患猪体表瘀血斑块多呈紫红色,颜色相对较浅。[/size]
[size=3]4.3排泄物不同[/size]
[size=3]猪瘟便秘阶段排出的粒状干硬粪团呈灰黑或灰褐色,后期拉稀呈黄褐色水样腹泻,尿液浅黄色;而本病患猪排的粒状干硬粪团呈暗红色,后期拉稀呈酱油(煤焦油)样半流体黏稠粪便。尿液呈鲜橘黄色。 [/size]
[size=3][/size]
[url=http://www.cnwinhua.com/right/sgxd/sgxd.htm][color=#800080][font=宋体]赢华牧业[/font][font=宋体]·曙光行动[/font][/color][/url]
[font=宋体][url=http://www.cnwinhua.com/right/sgxd/sgxd.htm][color=#800080]大型猪场技术研讨会巡回演讲[/color][/url][/font][font=宋体][/font]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