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8|回复: 2

急性蓝耳病控制思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1 12: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给繁殖群和生长群都会带来损失

蓝耳病的临床爆发的时候往往是愤怒和绝望的时候。然而,这也是需要做出关键决策的时候,需要通过决策将蓝耳病带来的当前及长远的损失降至最低。为了将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损失降到最低,需要立即实施限制交叉寄养管理措施。疾病爆发的头两周当中如果母猪在发病、采食下降进而影响泌乳,那么可能会得不到最佳的结果。如果不在不同窝之间转移仔猪,那么病弱、生长缓慢的仔猪会仅限于部分窝。这样,与采取交叉寄养的情况相比,就更有利于集中精力进行加护、治疗。要想成功,需要降低死亡率,缓解病情,仔猪不论体重如何,断奶时要有一定的脂肪储备。蓝耳病病毒可通过针头或其它可能沾血的物件(刀片,等)传播。不要用同一个针头给两窝或两窝以上的仔猪注射。蓝耳病会损坏仔猪的免疫系统,从而影响其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因此,治疗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对于任何治疗之后不见好转的仔猪,应果断处理,不要让它们到保育舍去传染其它的断奶猪。如果限制交叉寄养措施能得到执行,那么即使断奶时是按体重和性别分群,断奶仔猪的死亡率也可以降低,增重可以提高。从仔猪断奶到肥育猪出栏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彻底实行全进全出,以便将地方性蓝耳病的风险及其持续时间降至最低。
对于母猪群,在蓝耳病爆发期间同样有许多重要决策需要做。母猪群长期的蓝耳病问题归因于感染群体当中不同个体之间对病毒的免疫力差异。事实上,蓝耳病病毒在猪群中并不容易传播,其传播效果也不一致,尤其是在先前感染过蓝耳病病毒,或经过免疫接种的猪群当中更是如此(不同猪场种猪群感染蓝耳病之后的血清型转阴过程各有不同)。母猪群当中会有小群的母猪在疾病爆发过程中未曾感染,因此未获得免疫,直到疾病爆发结束后,仍然保持易感(就是所谓的亚群)。现在认为,这种亚群是反复出现临床爆发与经济损失的根源,一旦蓝耳病病毒再一次在猪群当中传播,这些易感的母猪最终还是会被感染。正因为这个原因,有些兽医和生产者采取措施,在蓝耳病爆发的时候确保所有的猪都接触到病毒。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1)对整个猪群进行免疫接种,或2)确保所有猪只接触到同源的蓝耳病野毒。接触同源蓝耳病野毒的方法包括1)让流产母猪四处转移,把妊娠舍和产房的所有区域都覆盖到,2)将感染组织掺到饲料里喂回给猪吃,或用流产母猪、病毒血症弱仔猪的血清给所有猪只注射,3)连续4-6个月对更新后备母猪进行感染,4)连续200天封闭猪群,不再引进新个体(如果新生仔猪当中还有带毒的,就继续延长封闭时间)。
这些措施的目标是让猪群中所有个体对病毒产生免疫,停止排毒,以便让病毒失去新的易感宿主,找不到继续增殖的场所。如果我们不能打断病毒的感染周期(一头母猪向体外排毒,造成另一头新的母猪感染),那么蓝耳病的长期问题就会反复不断地在种猪群和断奶/肥育群当中发生。因此,在蓝耳病爆发时保证所有的猪都感染病毒,然后封群,目前来看这是获得蓝耳病全群免疫、既切断切断垂直传播又切断水平传播的最可靠、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常常有报道称,猪场采取这种措施后,可以更快地、彻底地解决流产率高以及产出感染蓝耳病弱仔猪的问题。需要声明,旨在尽可能全面地提供信息,而不是建议您采取或不采取这种用野毒感染全群的措施。这是一项复杂的决定,需要考虑猪群的具体情况才能做出。如果猪群先前曾经感染蓝耳病病毒,现在又出现了再次爆发,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搞清楚致病的蓝耳病病毒是和上次相同,还是不同的异源病毒。
如果是感染了与先前不同的异源蓝耳病病毒,那么是否该让整个猪群感染,以及用什么来源的病毒进行感染,其决策过程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蓝耳病爆发时用商业性改型活毒苗进行免疫,那么实际效果将取决于该型疫苗与致病野毒之间的交叉保护程度。有可能会观察到短期的效果,表现为临床病例很快消失,但这可能只是因为整个猪群已经受到感染,从而形成了免疫保护,而不是因为转型活毒疫苗的作用。如果接种过转型活毒疫苗而过一段时间之后又爆发蓝耳病,可能说明疫苗和野毒之间的免疫保护程度低。这种情况下,新转入的后备母猪即使注射了疫苗,仍然会对猪群中的蓝耳病野毒易感。这样的后备母猪在妊娠期的某个阶段就将被猪群里的野毒感染(可能表现也可能不表现临床症状),而它们所产的仔猪也会受到子宫内感染的威胁。这些子宫内感染的仔猪又会将病毒带到断奶群和肥育群,导致地方性蓝耳病疾病,给生产群带来损失。如果在不断进行免疫接种的情况下,蓝耳病疾病仍然持续存在或再次爆发,并且从感染猪只和青年母猪所产仔猪当中都分离到了和第一次爆发时相同的蓝耳病病毒,那就说明转型活毒疫苗和这种野毒的交叉保护程度很弱,尤其是对于新购青年母猪来说。这种情况下,采用这种交叉免疫保护程度很弱的致弱活毒疫苗会导致猪群产生"地方性蓝耳病",给猪场造成长期的经济损失。说到底,要不要用致弱活毒疫苗来进行免疫接种,还是要看是不是用了它就能够带来效益,不用它就会有损失。美国许多养猪生产者发现,他们无法通过任何致弱活毒疫苗免疫程序来使自己的猪场盈利,因为采用疫苗尽管降低了临床疾病的损失,却无法避免持续的、显著的经济损失。于是他们转而采取能够使整个繁殖群对同源病毒产生确切免疫保护的措施,或者决定将这种病毒彻底地从猪场当中根除,然后求上帝保佑不要有蓝耳病病毒再次侵入。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20 收起 理由
天使的笑 + 2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4-17 17: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蓝耳病爆发时保证所有的猪都感染病毒,然后封群,目前来看这是获得蓝耳病全群免疫、既切断切断垂直传播又切断水平传播的最可靠、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所谓封群是什么意思???
发表于 2009-4-18 1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保证猪群有一个教稳定的抗体水平,这个是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提出的。既然不可避免,就让他感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3 22:1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