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通过对蓝耳病的诊治统计,该病在早期治疗成活率可达90%以上,在中期阶段治疗成活率可达80%以上,在后期重症阶段治疗率只有50%左右,而且会有部分猪只变成僵猪。笔者在多家规模化猪场多次进行该病的诊治工作,现将防制经验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由于受继发感染的影响,症状常变得严重而复杂,猪只表现出许多不同的临床症状,在不同猪场,不同县、市临床表现差别很大,就是在同一个猪场由于感染时间、年龄、阶段不同,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从笔者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来看,感染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后临床症状有共同点,也有明显差异。
1.共同点: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猪,病初表现为各种年龄病猪均开始减食,但体温正常,3~4天后,猪群中开始有部分猪只表现为拒食、肌肉震颤,体温升高到40~41.5℃。很多兽医工作者此时常把本病当作是感冒性病例处理,往往是肌肉注射2天药物后,几乎没有效果,连体温都没有降下来,病情迅速发展到全群。病情发展到5天后,已经延误最佳治疗时间,此时病情已发展到中、后期阶段。这种现象在江苏省徐州市乡镇的100~1000头猪场多见,如果此时猪场老板不采取果断处理,没有请有大规模猪场实践经验的兽医进行处理,很容易导致猪只全部死亡。
2.因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较大差异:
乳仔猪 乳仔猪的临床症状表现以2~30日龄仔猪感染后最为明显,死亡率最高,可达90%以上。早产的乳仔猪出生当时或几天内就出现死亡,大多数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拉稀、先高热后低温、精神沉郁、无力吸乳,有的耳朵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呈蓝紫色。
生长猪 在这个阶段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以后,常突然出现厌食,体温高达40~41.5℃,眼眶、吻突、耳朵发绀呈蓝紫色,表现为“三蓝”现象。
育肥和空怀母猪 在这个阶段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以后表现为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嗜睡、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体温升高或阴囊出血发绀,种猪性欲下降,精子数量减少及活力下降,少数公猪耳朵变色。
繁殖母猪 母猪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后反复出现食欲不振、高热、嗜睡、精神沉郁、呼吸加速、呈腹式呼吸,偶见呕吐和结膜炎,部分母猪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和腿发绀,以耳朵最为常见,同时出现流产、早产、产死胎、黑仔、木乃伊胎和产弱仔等繁殖障碍症状,此时有些兽医往往容易误认为是无名高热和猪瘟引起的。
母猪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后产出的死胎多发生腐败自溶,胎膜上常有黑红血泡。流产胎儿、死胎或母猪死后剖出的胎儿病例变化有3个共同点:一是皮下广泛性出血并出现红色胶样变;心脏冠状沟、纵沟周围出血,呈现红色胶样变;肾皮质部出血。
弱仔或仔猪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死亡后,皮下、头部水肿,胸腹腔积液,肺多出现为灰白色,间有红色斑块,不塌陷并充血、出血、水肿,病程长的可出现胸膜肺炎,育肥猪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肝脏有弥散性灰白色病灶。
一、用药前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作出诊断。
目前市场上有出售阴、阳变色试纸,简便又经济实惠,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基本上也可确诊,只要抽2~5毫升病猪身上的鲜血,无需任何处理,直接放在试纸上,根据试纸颜色的变化即可做出诊断。
另外,还可以采发病猪的血清、血浆外围血白细胞,用病毒的分离来进行实验室诊断。
二、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药物防制方案
1.用药方案
根据笔者对规模猪场的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出防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行之有效的方案供同行参考。根据不同猪的生长阶段分为乳仔猪、育肥猪和空怀母猪用药方案。
(因考虑到治疗成本和治疗价值,育肥猪和空怀母猪用药方案1、2应用于育肥猪时应慎重考虑,编者注)
2.防制注意事项
目前防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主要措施是对猪群实施免疫接种,市售的疫苗多数是以灭活苗为主。但也要特别注意,同样的灭活苗,不同产地、不同厂家,也有不同的接种效果,经多家猪场和散养户反复试验,普通疫苗接种率只有30%~60%的有效率,而高档疫苗接种率可达90%以上的接种率。
三、用药结果
此药方在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3日内治疗率达95%以上,感染4~5日即中期治愈率达80%~90%,感染6天后重症阶段治愈率只有50%左右。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