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一想,在猪料和禽料上使用赖氨酸和蛋氨酸非常普遍,它的促生长和提高生产效率都非常显著,看看身边的配方师都在使用L-赖氨酸和DL-蛋氨酸,甚至养殖户都习惯使用氨基酸;可是水产饲料发展20多年了,单体氨基酸在水产饲料中使用到如今一直得不到普及,有的试验反应效果好,有的试验效果差或没效果,目前还处在争论之中。
我认为单体氨基酸在水产动物的试验与添加量有关,添加量大试验效果好,按照平衡氨基酸的数量使用没效果或效果不明显。因为L-赖氨酸和DL-蛋氨酸易溶于水,水产动物进食后饲料中晶体L-赖氨酸和DL-蛋氨酸很快在前肠或胃溶于水,由于它生活在水环境,前肠或胃内的液体与外界水体相通的,溶于水的氨基酸一部分会流失水体,特别是虾蟹鳗等饲料长时间浸泡在水体,一部分氨基酸很快溶于水体,造成单体氨基酸浪费。其次L-赖氨酸和DL-蛋氨酸在水产动物体内吸收较快(注:主要原因水产动物消化道短,决定了它与鱼畜禽动物不同的消化吸收功能),不能同鱼粉消化后的氨基酸同步吸收,先前吸收的游离氨基酸被机体组织利用,不能和后期饲料消化的氨基酸一起参与体蛋白的合成。大家知道合成体蛋白质需要多种氨基酸一起参与,单一氨基酸是不能合成体蛋白的。先前吸收的氨基酸哪里去了?它被作为能量供给肌体组织利用,而作为能量的材料有油脂和糖类,而且价格便宜。笔者认为添加单体氨基酸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微囊化缓释技术处理,解决溶于水和吸收过快的问题。赵春蓉和周小秋(2005)研究发现:不同形式赖氨酸体外释放速度是不一样的(见表22),从表中可知:晶体赖氨酸在第1小时完全释放,稳定化赖氨酸在第3小时完全释放。这就说明经稳定化处理的氨基酸,能降低游离氨基酸的溶解和吸收速度,增加氨基酸在肠道的滞留时间,利于氨基酸吸收同步,使更多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蛋白质,从而促进动物生长(Murai等,2000)。从周小秋教授研究结果来看,晶体氨基酸经过稳定化处理(包膜、包衣、微囊技术)能解决单体氨基酸在水产饲料有效使用,对于减少鱼粉和豆粕等添加量,降低配方成本有着重大贡献。
随着微胶囊技术的运用,微囊(包衣、包膜或缓释)赖氨酸和蛋氨酸的推广普及,鱼虾等水产饲料配方成本会越来越低、不再为高价豆粕和鱼粉发愁,如同配制畜禽饲料一样方便、简单。
特别提醒:微囊(包衣、包膜或缓释)赖氨酸和蛋氨酸要解决两个关键技术:一是不溶于水,二是能耐制粒过程的高温。检验办法:拿两个杯子,分别倒上产品,一个到入常温的水观察溶于水的情况,另一个倒入沸腾的开水观察耐高温的情况。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