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畜阉割术是我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是中兽医学的精彩内容之一。阉割术应用的历史悠久,古代先民在长期的饲养家禽、家畜中,积累了丰富的禽畜繁育、饲养、医疗经验。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有了关于猪的阉割记载。《易经》中说“豮豕之牙吉”,即是说阉割后的猪,性格就变得驯顺,牙虽犀利,也不足为害。据《礼记》载,“豕曰刚鬣,豚曰腯肥”,意思是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叫“豕”;而阉割后的猪则长得膘肥臀满,叫“豚”。秦汉之交,由于战乱频繁、骑术盛行,有关骡、马的阉割术也兴旺起来。逐渐形成了南劁北骟,即南方以猪、鸡、猫、狗等体形较小的禽畜为主,俗称“海棠活”;而北方则以骡、马、牛、羊,甚至是骆驼等体形较大的牲口为主,俗称“圈子活”。归纳起来禽畜阉割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①改善禽畜的性情。阉割后,性情恶劣的禽畜变得温驯,便于饲养管理或役使;
②提高生产效益。阉割能促进禽畜的育肥,提高肉料比,减少生产成本;阉割后役畜的体质增强,延长了使役的期限;阉割后可提高毛皮动物的毛皮质量和产量。
③改善肉食品质。阉割后,禽畜的肉质鲜嫩多汁,口感好。
④提高营养价值。阉割后改变了肉类禽畜粗脂肪和脂肪酸的比例,提高营养价值。
⑤优胜劣汰,保护良种发展。通过阉割术淘汰不良的禽畜,加快良种禽畜的发展。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