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〇九奶业路漫漫
刘亚男
(河北省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奶牛专家顾问组 ,河北石家庄 050000 )
中国奶业的2008年在无可奈何与一片叹息声中渐行渐远,但却令世人永远难以忘记。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挽回,未来又将如何,让我们回顾过去,清理羁绊,顺利行走2009年。
1不能不说的2008年
1.1疯狂
2008年初的奶业延续了2007年末的疯狂,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奶产品疯狂提价,伊利牌牛奶在2007年12月20日上调了价格,三元牌的牛奶1月10日上调零售价,同期蒙牛所有规格的常温牛奶普涨近20% 。1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启动临时价格干预举措-提价报批;生鲜牛奶的收购价也一路狂飙,如山东济南春节前夕生鲜牛奶的收购价最高曾达3.6元/千克;农业部发布的3月份奶业优势产区省份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93元/千克同比增长50.3%。由于高热,只要有奶,就有人收,质量管理已经行同虚设。疯狂还体现在和高启的收购与销售价一样,奶业发展也开始了“大跃进”!蒙牛年报显示,销售额超过200亿,伊利作为另一乳业巨头,也接近200亿。以至于不少媒体惊呼“奶业走进200亿时代”。 疯狂还体现在投资上,2008年7月28日,太子奶一亿重金打造太子奶第六大基地河南许昌基地,正式投产成功。
似乎一切都是可以期待的,奶业遍地都是黄金。
为了抑制疯狂的奶业,2008年3月和5月,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布了《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想通过提高对乳制品行业的准入门槛,达到整治乳制品行业的无序竞争和混乱局面。
1.2毁灭
“上帝欲要其毁灭,必先使之疯狂”这句名言再次在奶业上得到印证。随着“9·11”这个不祥之日的到来,三鹿这个产值百亿元的企业因为“三聚氰胺”而倒下、消亡。奶业的同行几无幸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阶段性结果,22家企业69批次的奶粉有问题,蒙牛、伊利、光明大品牌尽在其中。
世界上巧合的事件是很少,如果有,也一定是有他的原因。回顾********事件中三聚氰胺高含量的发生时间段,正是2007年末和2008年初各奶业巨头疯狂抢夺奶源的时刻,也就是为了奶源不考虑质量的时段。
奶业为她的疯狂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根据全国各地以及伊利、蒙牛、光明、三鹿奶源基地统计,全国范围内9月19~21日每天损失原料奶在1.0~1.5万吨,按3000元/吨计算,奶农每天损失3000~4500万元,损失是巨大的。这仅仅是三天啊!后续的事件就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先是牛根生万言书的乞求援手,接着是太子奶创始人被扫地出门。2008年12月24日蒙牛乳业公告预计今年要亏9亿元,这是蒙牛乳业自2004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这是疯狂所付出的代价!
为了挽救奶业的毁灭, 去年10月《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发布并立即执行;11月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了未来3年三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到2011年10月底前,要使现代奶业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1.3良知
在今年的抗震救灾行动中,中国奶业行业也积极行动了起来,走在了抗震救灾的最前沿。截止到2008年5月21日9时统计,奶业企业捐赠总价值已经超过了1.2亿元。我们企业都是有良知的。我们的奶业企业也是有良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三聚氰胺事件后某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已经销毁了9月14日以前生产的不管有问题还是没问题的所有产品,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数十亿元。”虽是亡羊补牢,却也是良知的表现。
2说也说不清楚的 2009年
2.1奶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1经济大形势的制约。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企业效益下滑,居民的就业压力增加、经济收入下降,从而影响了消费,也包括乳品消费。有统计数据表明,啤酒、猪肉和鲜乳品的消费量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其中鲜乳品的收入弹性最大。随着收入增速的下滑,行业增速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乳制品消费,这一点从2008年前三季度已经明了。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品消费18千克,同比下降4.05%。从2008年全年来看,国内乳品价格仍然处于高位,城镇居民人均乳品消费较上年同期还会有所下降。
2.1.2经济危机将令全球乳品价格进一步下跌,直接冲击国内市场。全球最大的乳品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12月初称,全脂奶粉的网上标售平均售价为每公吨2223美元,较一个月前下跌14% ,并预计这种跌势将持续下去,直至全球经济出现好转。另据黑龙江新闻网12月16日报道,当前进口大包装奶粉以低于国内同类产品成本价35%以上的价格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奶粉的进口价比地产原料奶的生产成本价低7000元/吨。其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今年10月,进口品牌奶粉的市场占有率也由70.6%增加到86.8%,国产品牌奶粉则由29.4%下降到13.2%。对于当今正在逐步融入世界的中国,国际乳业价格的下调,一方面为乳品企业增加了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会压制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提高收奶价格争夺奶源的冲动。
2.1.3治理整顿使牛奶成本上升。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出于对乳制品生产安全的考虑,散养奶牛所产奶被拒收;由于国家大力推行奶牛规模养殖,大批规模养殖场、小区集中新建,进场、进区饲养后的费用较之散养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乳制品加工企业为了保证牛奶的质量,强制不少小区改每天三次挤奶为两次挤奶,奶农损失量在20%以上,再次提升了饲养成本。几项合力作用,使奶牛饲养者处于尴尬局面:怎么干也不能盈利,长此下去必将威胁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2.1.4三聚氰胺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消费恐慌心理尚未完全消除,居民乳品消费信心的完全恢复尚需更长时间,短期内难拾信心。尽管当前的乳品经过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层层检验,但短期内仍然很难重拾消费者信心,伊利集团宣称已做好“企业归零”的准备。
2.2奶业发展的有利点
2.2.1政策的支持。随着乳制品重要性提高及深层次问题的不断暴露,为解决乳品行业面临生存困境,去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乳业的重视和监管力度。2007年9月2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08年3月和5月,国家发改委又先后发布《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8年10月9日,以国务院令形式发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1月11日农业部发布了《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11月19日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上述政策法规涵盖了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乳制品生产、乳制品销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既提高了准入门槛也加强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和部门的监管职责。既重视短期信心恢复和奶农利益的保护,更着眼于乳业长久良性发展环境的培育。
综合治理有利于乳业长远发展。短短一年内国家对乳业如此密集地出台诸多政策和法规足以表明高层对乳业面临严峻形势十分焦急和极其重视,从众多政策、法规的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国家对乳业问题认识清晰、全面,目标明确具体,措施有力,使各有关部门能够分工配合从而有望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无疑将对奶业走上正轨和长期健康发展起到重大的扶持和规范作用。有消息表明,国务院正牵头6个部门着手制定中国奶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这一规划将是2013年之前中国奶业发展的“蓝本”。
2.2.2与世界人均饮奶量的差距为奶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中国是一个“贫奶”国家,我国人均饮奶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数据显示,我国2007年人均占有牛奶量仅为26千克,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饮奶量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少年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的生长发育。牛奶作为“自然界最接近完美的食物”对于国民体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奶业承载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13亿中国人的强健体魄需要中国牛奶的滋养。
2.2.3物价的下调为降低奶牛饲养成本奠定了基础。中国2008年2月CPI份同比上涨8.7%,达到顶点;11月同比上涨2.4%,已使得一度高飙的CPI连续7个月回落。自7月份以来,国际上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急跌,国际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大关,国家发改委宣布12月19日将现行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每吨分别降低1160元和1270元且已经包含燃油,实际国内两种油品调价幅度每吨已为1700到2200元。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下跌,为奶牛精饲料下跌提供了空间。石家庄2008年6月末玉米现货价格为1600元/吨,而12月16日玉米价格为1420元/吨,下跌了11.25%;豆粕价格秦皇岛2008年6月末为4700元/吨,而12月23日仅为3020元/吨,下跌了35.75%;石油价格下跌,则为运输成本的下降打下基础。由于气候适宜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同样的东北羊草今年到石家庄市的价格较之去年同期降低了近200元/吨。
2.2.4中国经济的增长仍能保证我国奶业的一定增长。《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的增长呈正相关,收入每增长1%,乳制品消费就会增长0.674%。而据有关经济机构预测,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仍能保持在8%左右。
2.3奶业重振仍需时日
古语说的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尽管近段时间众多知名乳品品牌纷纷推出罕见的降价促销活动,一改事件披露的前几周乳品销售一泻千里的尴尬局面,销售显著上升,但仔细分析,销量能够达到以往节前的水平吗?节后会否再次回落? 销售回升的基石似不稳固
三聚氰胺的查处工作目前初战告捷,但奶站的治理整顿和奶业的生产秩序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11月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就明确地提出要用三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11年10月底前,力争使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接近5.5吨,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30%左右;乳制品生产企业完成良好生产规范改造,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70%以上;乳制品生产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现代奶业基础格局初步形成。这个任务还很艰巨!
3结束语
从长远来看,奶业的振兴,不仅是鲜牛奶生产的问题,也不仅是乳制品加工的问题,而是更重要的是消费需求拉动的问题。从目前形势来看,提供足量和质量有保证的乳品并不难,最困难的是突破需求瓶颈。
随着国家对国内原料乳生产及乳品加工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居民乳品消费信心逐渐恢复,有利于居民乳品消费和奶业的恢复。但三聚氰胺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消费恐慌心理的完全消除,居民乳品消费信心的完全恢复尚需更长时间,另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透过对实体经济影响进而对乳品消费影响不容低估。乳制品行业2008年是全行业性亏损,2009年则以恢复为主。
奶业重振仍需时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