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91|回复: 18

[饲料] 生猪散养模式的利弊分析与趋势预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3 12: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以分散的农民养猪(小生产者的养猪方式)为主,规模养猪为辅(分散养猪占70%~75%,规模养猪占25%~30%)的养猪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仅发展的速度快,在猪的质量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我国县级以下的畜牧兽医机构以及种猪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形同虚设,不结合我国的国情过分要求提高猪的瘦肉率,盲目地、大批量地从国外引进种猪,检疫技术及工作又跟不上大批量引种的需要,结果在引种的同时也将国外的猪病带进了国内。还有养猪信息不顺畅、不准确,农民缺乏与市场沟通。特别是近几年来,疾病的流行造成生猪散养户的大量退出,且退出速度之快令人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呢?
       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1.农户养猪面临着价格和生产的双重风险。2.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对养猪的依赖性大大降低。3.国家缺乏对农户散养猪的扶持。4.农民在“产-加-销”的产业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从单位时间劳动效率的分析比较来看,农户、贩运商、屠宰商、零售商仍以农户散养为主,虽然这种家庭养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据有关研究表明,生猪供给的70%来源于散养农户,25%来自于饲养专业户,其余5%来源于规模养猪场,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决定生猪供应的主要因素还是广大农民的个体养殖,这样,当农民个人养猪量出现锐减时,市场上的生猪、猪肉价格必然要上涨,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生猪生产的条件下,生猪散养模式应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猪散养模式的优势
  1.生猪散养的生产成本低。其一,饲养成本。对比规模饲养和散养的日增重及饲养期限,可以判断规模饲养的效率更高,但农户散养的生猪对精饲料的使用量比规模养猪少,而是消耗大量的青粗饲料,这说明了农户的副业性养猪大量利用了耕种农业的副产物,农户利用简易的猪圈及自产的谷物或农产品进行饲养,其支出现金比较少,与此相反,规模养猪的饲料基本上都利用配合饲料,其饲料报酬虽然高于副业养猪,但也造成了直接生产费比农户高。其二,劳动力成本低。生猪散养与规模饲养在成本上最大的差别在于用工作价,对于就业渠道很窄的农户而言,其闲暇时间的收入可视为零,因而这种经营方式下生猪的生产成本最低。据统计,农户散养的成本高于专业户和规模饲养方式,原因在于核算劳动力成本时,并没有区别处理,而是按统一工价对劳动力成本进行核算,这同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异,因而高估了生猪的生产成本。
  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农户传统的养猪方式具有技术合理性,在农民人均收入较低、耕种农业的生产手段不够发达的时期,农户的副业养猪在自给性的动物营养源、有机肥料源两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长期以来农民保持养猪传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受土地政策的影响,我国耕种农业的规模较小,农户把零散性的副业养猪作为大耕种农业的补充,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耕种业为养猪提供了“绝对饲料”,另一方面养猪为耕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养猪可视为一种储蓄手段。农户在生猪饲养过程中,主要以自产的谷物或副产品进行饲养,其现金支出较少,而且对副产品的利用还构成了一种循环经济流,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观,农户现金的支出只有仔猪费和防疫费用等,而生猪出栏却可以带来数百元现金收入,在农户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背景下,生猪饲养表现为储蓄的一种手段,具有经济的合理性。
  4.缓解粮食偏紧的矛盾。目前,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供求的平衡状态并没有改变,仍然需要动用库存满足每年近5000亿公斤粮食需求,农户一方面利用大量青贮饲料代替精饲料,另一方面以粮食副产品喂猪,能够有效节约饲料粮。
  5.调节市场上生猪供给量的有效手段。农户散养生猪并不是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因而生猪价格波动对其规模不可能有大的影响,正是这种千家万户小规模养殖,对生猪供给总量起到了库存调节作用,当价格跌至非盈利区、供过于求时,农户会延迟出栏期或留作消费,而在生猪供不应求时,农户会及时抛售生猪,以获取高利润。
  二、生猪散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饲养方式落后。家庭小规模分散饲养普遍存在养殖基础设施薄弱、良种化程度低,饲养技术落后等问题,一方面,分散饲养的小规模农户,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具有很强的从众效应;另一方面,其组织化程度和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其承受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极易在市场波动中蒙受损失,严重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食品安全问题。农户散养生猪可视为一种个人行为,受到的约束极小,同时,养殖户的利益也缺乏有效保护,作为养猪业主体的养殖户,养猪利润过低,病死猪舍不得毁掉,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市场,这些肉大多被加工成了火腿、肉松、熟食等流入我们的餐桌,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还对猪肉消费市场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3.不利于疫病的防控。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传播疫病,生产方式相对先进的规模养殖户的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率远低于散养户。在当前动物疫病污染面比较广、畜产品大流通,甚至候鸟也可能传播疫病的情况下,落后的养殖方式很容易导致疫病发生。而标准化的现代生产方式是有效防控动物疫病,阻断人畜共患病向人类传播的根本途径。丹麦、荷兰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基于先进的生产方式,已经多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三、生猪散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1.我国的地域特征决定未来农户饲养生猪继续呈现区域性不平衡。预计在未来的十几年内,我国猪肉的供给主体仍将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但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会更加明显。从地域上看,生猪养殖有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的趋势,但经济发达地区拥有的专业化猪场比例较高,农户是否愿意养猪与养猪的利润水平及农户自身的收入情况有很大关系,在农户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对大多数农户而言,生猪饲养的储蓄功能是其养猪的一个重要原因,收入水平越低,农民就越可能依靠养猪来提高收入,该地区生猪饲养也就可能保持一定的增长。对高收入地区的农民来说,人们更多地从其他渠道来增加收入,养猪的机会成本比较高,生猪饲养的增长可能会比较缓慢。
  农户收入水平较高的省份,由于其养猪成本较高,生猪饲养的优势正逐渐丧失。而在收入水平较低的省份,由于养猪收入仍然是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农户散养生猪的形态尚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省份将继续保持猪肉产量的份额。具有养猪优势的地区将逐渐替代不具有优势的地区。
  2.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使一部分农户扩大饲养规模。资金是决定饲养的首要条件,农户收入水平与饲养规模一般呈正相关。因为规模扩大意味着风险加大,只有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才有能力承担较大风险,并通过采纳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化解风险。1999年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开展的畜牧业调查显示,从利润成本方面来看,年出栏31~100头生猪是效益最好的规模。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一部分农户向此规模发展。
  3.就业渠道的扩展与多种产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户放弃养猪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选择何种产业,客观上是由择业的机会成本决定,即选择一种产业而放弃的另一种产业,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构成了选择这种产业的机会成本,养猪风险大,投入高,较其他农业产业相比,效益相对低下。另外,随着信息的畅通,交通的便利,农民城镇务工的机会越来越多,只要有机会从事效益较高的产业或职业,农户必然会放弃养猪。
  4.未来农户饲养生猪更注重对经济、实用型新技术的采用。技术进步能有效增加畜产品产量,降低饲养成本,在利益驱动下,农户愿意采用饲养管理新技术,提高饲养效益,但受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户更愿意采用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效益显著的实用型新技术,这种技术选择特点决定了经济、实用型新技术将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市场。
  四、见解
  1.在现行土地政策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过剩及农产品的相对低收入使农户散养形态有经济合理性,而自给型的饲养资源及经营上的灵活性使副业养猪的长期存在成为可能,存在着技术合理性。
  2.我国目前养猪业在坚持以规模化养猪为主的同时,不能忽视农户养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给予一定的扶持,使其健康发展,从而使企业养猪和农户养猪经营方式相对取长补短,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3.农民养猪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我国有1亿户农民养猪,每户农民一年只要出栏3头猪,那么每年就可以向市场供应3亿头猪,而生产这3亿头猪不用专门的、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所用的粮食只有中大规模养猪的一半左右。况且农村养猪基本上是不用专门的劳动力的,主要是农村的半劳动力和闲散劳动力。若规模稍大一点,猪舍建设投资也不用太大,有一两个劳动力养猪就足够了,而精饲料需要量却可以比中大规模养猪少一半左右。此外农民分散养猪有利于发展生态养猪,实现农牧结合,以充分利用猪粪肥,养猪用水量少,对保护环境和发展沼气等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十分有利。当然我们还需要发展中大规模的养猪场以保证生产更多猪肉的种源需求,也利于先进养猪技术的普及和带动农户发展养猪,这是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必需的种源和技术基础。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2论坛币 +51 收起 理由
胡文辉 + 50
为民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1-25 19: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我也认为现代科技和小农生产如何有机结合是个大问题!
发表于 2009-1-26 14: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很透彻,如何让散养户的猪少发病,抗风险能力加强,作为我们兽医工作者要多想办法才是
发表于 2009-1-26 15: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有点道理,国家现在的政策是不怎么合适散户的发展
发表于 2009-1-26 23: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的很实际啊。散养户的灵活性是优势,也有很多的技术上,市场信息上,心里承受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啊。
发表于 2009-2-1 09: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很透彻,赞同
发表于 2009-2-1 13: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有多少散户在养猪?谁还能让中国的农民一家一户都养几头猪,不现实。时代变迁不可更改。
发表于 2009-2-2 18: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国家现在的政策好象不怎么合适散户的发展
发表于 2009-2-3 08: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文章可以转载吗?或者您给我发稿?我是湖南科技报的编辑。QQ:153219659;TEL:0731-4586607;邮箱:hn8008@126.com
发表于 2009-2-3 09: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大猪场很多都是大财团在搞,还有不少的门外汉,没有赚钱的也不少,他们利用国家政策或者是另外的原因捞钱,如饲料企业为了推广饲料而加强品牌效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6 22:4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