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26|回复: 1

南美白对虾“软壳”综合症的防治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0 00: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软壳”综合症的症状及流行情况
        症状:患病虾的甲壳薄而软,头胸甲二侧向外翻与肌肉分离,易剥落,活动缓慢,体色发暗,常于池边慢游。生长速度放慢,体长明显小于正常虾。
流行情况:南美白对虾长到5厘米左右较容易形成“软壳”症,虽然“软壳”症不会直接影响虾的成活率,但是,具有“软壳”症状的虾体质较差、极易感染其他病害,形成“软壳” 综合症。死亡率在5%~10%左右。有的虾在高温季节或因受惊还会引起躯干部弯曲;腹部、背部弓起,僵硬、无弹跳力等痉挛症。
二、发病原因
        1、营养不足
        美白对虾在海水中养殖时,可以从海水中吸收钙,但在淡水中养殖时,钙的吸收就远远不够了;现在市场上的南美白对虾颗粒料的配方主要还是针对海水养殖,没有过多地考虑淡水养殖的特殊性,所以往往出现钙、磷的含量不足,这就容易引起钙磷代谢失调,使得对虾甲壳变软,脱壳困难,并常常因为脱壳受阻而出现死亡。
        2、水域环境
        (1)放养密度过大,白对虾大量摄食后的排泄物产生对水体的自身污染,造成水体溶氧偏低、氨氮和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增多,池水pH值升高及有机质下降,水体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钙沉淀,此时池水中溶解磷的含量下降,对虾摄磷量不足,就会影响对虾甲壳的形成和钙化。
        (2)盲目用药,滥用杀虫剂可抑制甲壳中几丁质的合成,有机磷杀虫剂也可引起对虾的软壳病。换水量不足或长期不换水,易造成水体溶氧偏低,氨氮和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增多。
三、预防措施
        1、清塘准备
        虾池必须除去底部淤泥,晒池15~30天,让其曝晒至底泥呈龟裂状。放苗前15天,池中注水10厘米,用生石灰150千克/亩清塘消毒。10天后注水入池,水位0.6米。放苗前3~5天,池中施腐熟有机肥,亩施15~20千克,以培育虾苗的天然饵料。
        2、苗种放养
        虾苗入池后还须在养殖池塘中有盐度的小水体内暂养7~10天。按总面积的10%划出小池,用挖小池的泥将其与大水体隔开。放苗当天,用粗盐及硫酸镁等按罗氏沼虾人工海水配方比例将小水体盐度配成1.5‰,此项工作在虾苗入池前2小时完成。虾苗到池边时应将氧气袋放入池水中20分钟,然后放出虾苗。1亩的暂养池配1台小鼓风机,连10~20个充气石球,充气量不能过大,以免把池水搅混。以后每隔1天在小水体内加一次水,一般10天后小水体盐度接近为0,此时可以除去围栏,使虾苗进入池塘大水体。大水体要求水肥,若前期池水过清,则进行追肥(有机肥或复合肥),确保使池水变浓,有大量藻类。
        3、水质管理
        (1)在虾池四周的浅水区种植水生植物—空心菜,种植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10%。其起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作为虾脱壳时的隐蔽物和栖息场所,并稀疏了对虾的相对密度而提高了产量。
        (2)虾苗进入大水体后,前期每隔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0千克/亩·米,后期改泼光合细菌(施光合细菌前10天内不施任何药物),每月施一次,所施光合菌标准为3×10E9个活菌/毫升,用量为10毫升/立方米。须在晴天中午施,以降低氨氮含量,改善水质。
        (3)池塘中按每5亩配置1台3千瓦的增氧机,平均每天开5小时,以后半夜开启为主;后期增加至10小时,确保晴天中午开2小时,以调节水质。平时坚持观察水色及虾的活动和摄食情况,适时调整、投喂和开启增氧机。
         4、饲养管理
        (1)前10天每天只投少量南美白对虾0号破碎颗粒料。进入大水体后每天投3次,上午8时投在深水区,投喂量30%,下午4时投在浅滩区,投喂量30%,晚上9时投在浅滩区,投喂量40%。投量从每天0.5千克/亩逐渐增加,饲料投喂以投饵2小时后吃完为原则。养殖后期的摄食量要达15千克/亩·天左右。
        (2)为预防“软壳”综合症病害的发生,每月定期在脱壳前投喂3天动物性饵料(轧碎的新鲜螺蛳),以提高其脱壳成活率。脱壳后的第2天开始,及时投喂添加了钙、镁和磷等微量元素的颗粒饲料,投喂时间持续5天,然后在水体中投撒沸石粉(氟化钙)15千克/亩·米、磷酸二氢钙1.5千克/亩·米、硫酸镁2千克/亩·米,以增加水中的钙、镁离子和吸附池底的有毒物,投撒时间持续3~5天,以降低对虾“软壳”综合症及相关病害的发生。
        5、病害防治
        (1)虾苗入大池1周后用一次0.4克/立方米的强氯精,中途用一次杀纤毛虫类的甲壳宁和杀菌剂(澳氯海因、二溴海因等)。
        (2)后期主要靠投撒沸石粉、磷酸二氢钙、硫酸镁,以增加水中的钙、镁离子和吸附汕底的有毒物,以降低对虾“软壳”综合症及相关病害的发生。同时栽种水生植物、投入生物制剂对水体进行净化,采取以上措施后,能有效地降低氨氮含量;池水的氨氮含量一般能从2.0毫克/升降至0.5毫克/升。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老杨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5-20 16: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给多点奖励,这样的帖子都没人回,真是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 收起 理由
system + 5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1 02:5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