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养殖
(一)池塘选择
1、场地环境:养殖场场地环境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水源水质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
3、环境因素: pH为6.8~8.5,适宜透明度为35厘米~40厘米。经验表明,斑点叉尾鮰正常生长要求的溶氧为3毫克/升以上,溶氧大于5毫克/升时生长良好,溶氧低于5毫克/升时生长缓慢,饲料系数大。因此,进排水不便的池塘需配备增氧机,且周围无高大树木、房屋等,以利于鱼采光。
4、池塘条件:池塘形状为长方形为好,面积5-15亩,池塘底质以壤土为好,养殖水深1.5—2.0米。
5、配套设施:用电设施齐全,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
(二)放养前准备
1.清淤、消毒
老池塘要先将池水放干,把池底过多的淤泥清除出塘外。干法清塘亩放生石灰75-l00千克,用竹齿耙疏散均匀,或者用30毫克/升的漂白粉进行消毒;带水清塘,保持池塘水深0.5-0.6米,每亩用生石灰150-20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均能有效杀灭病原体及野杂鱼类。消毒后晒塘两个星期。晒塘期间做好进排水闸,以利养殖期内换水。
2、肥塘
用60目筛绢网做成锥形网袋过滤进水,使池水深60厘米,亩施放熟化无污染、无有毒物质的有机肥100千克或化肥(尿素等)2毫克/升,逐渐加水到 1.5米。如果投放40克/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亦可以不肥塘,晒塘后直接进水至1.5米,把池水的pH值调至6.5-8.0即可投放鱼种。
(三)苗种放养
1、放养方式和密度:可采用单养或混养,适宜与斑点叉尾鮰混养的鱼类有鲢、鳙、罗非鱼等。单养密度一般每亩放养1000-1500尾。混养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花白鲢300-350尾,罗非鱼100-150尾。
2、时间、规格和鱼种质量:为缩短养殖周期,做到早放养、早上市,池塘单养斑点叉尾鮰宜放养10—20厘米的大规格鱼种,大鱼种的选择要求应符合生物学形态特征的要求,即活动力强、体质健壮、体色一致,体表光滑,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放养时间应在8-9月,或将鱼种并塘后翌年春季放养。
3、温差要求:放养时其温差不能大于±5℃,鱼种带水操作与运输。
4、鱼体消毒:鱼种放养前必须用药物体外消毒,防止将病原体体带入池内,下塘前一般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消毒或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5~10分钟。
(四)饲养投喂
1、饲料选择:必须选择符合无公害饲料安全卫生准则的专用斑点叉尾鮰的全价人工配合饵料,颗粒饵料的直径以鱼的个体变化而变化,以浮性饵料为最好。
2、投饵量: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水质与生态环境条件等来确定。当水温在20~30℃时,鮰鱼摄食强度最大,其他水温时摄食强度相对较小。每次投喂以达到八分饱即可,同时还应对鱼类吃食情况进行检查。
3、投喂方法:饲料的投喂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天投喂的次数根据不同情况而定,通常是上午、下午各一次,上午是早上6:00以前、下午是6:00时以后,如果晚上投喂,则11:00点后投喂效果最佳。
(五)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
为避免养殖后期因池水过肥而形成“水华”,一般每亩池塘应搭配放养鲢60尾,鳙40尾。当鱼体重达250克时,每晚9时至次日凌晨4时应有微流水通过池塘,水源不便的池塘应启动增氧机,以保证池水溶氧含量。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斑点叉尾鮰抗病力强,只要管理好水质,一般不会发生疾病。养殖中后期,每半个月投喂药饵3-5天,药饵用大蒜素和Vc拌饲制成,不但可增强斑点叉尾鮰的抗病能力,还可促其生长。
要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情況,及时進行调节,并结合鱼体生长,适当增加池塘水量,在正常情況下,每隔10-15天要加水一次,在夏季高温或水质过肥时,要增加注水次数或定时开增氧机,如发现鱼池鱼有病,则要采取换水和消毒措施。
2、每天坚持巡塘,观察鱼摄食和生长情况,测量水温。每7~10天检查一次鱼体生长情况,每半个月调整一次日投饵量,影响投饵量的因素很多,除水温、水质(溶氧、PH值等)外,鱼体本身的生理状况、天气、饲料的可口性等对摄食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灵活掌握,合理投饵。
3、病害防治
无公害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养殖过程中加强病害防治工作相当重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做到以防为主,管理为先,实行综合防治。预防鱼病的措施,除做好鱼池消毒、鱼种消毒等一般性工作外,还要经常保持池塘环境卫生,经常清除池边杂草,驱除鸟兽敌害,防治病虫害侵袭,以免影响鱼类生产。要加强水质监控,不投喂变质饵料,并定期用药物预防,进行综合防治。防治与治疗病害的药物使用方法按照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
4、坚持记好“养鱼日志”。內容包括:鱼种放养与收获,饲料、肥料投放,天气和水质变化,鱼类生长和鱼病防治记录等,作为第二年制定养殖计划和管理工作中的参考。
(六)收获
斑点叉尾鮰个体重达450-650克之间市场售价最好。当个体重达450克即可陆续起捕上市。池塘养一般用拉网捕捞,捕大留小。池底平坦的池塘一般第一网起捕率达70%以上,高者可达90%。捕前10小时应停止投喂。
二、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措施
(一)水域条件
1、水质要求: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并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溶氧丰富,水体透明度不低于50厘米,水深不低于7米,枯水期也应该保证网箱底部距水底有1米以上的间隙。
2、水域选择:选择交通方便、水面宽阔、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无污染、微流水、pH值6.8~8.5,溶氧5毫克/升以上的水库中游平流区,或者河道、湖泊缓流区域等水域。
(二)网箱设置
1、网箱的制作与安装
网箱规格可采用5米x5米x2.5米大网箱,也可采用1米x1米x1米的小网箱。网箱采用聚乙烯制作,最好是双层,有利于防逃。网目大小视鱼体规格而定,比如一般15厘米的鱼种网目为3厘米。换箱时,网目规格作相应调整,增大网目有利于增加水体通透交换能力。网箱分排设置,同一排相邻网箱间距1.5米左右。敞口网箱的上沿要高出水面0.5米以上。
2、网箱支架
用角铁和圆管焊接网箱附着支架,中间用木板连接供管理人员走路,浮子采用大型圆形或方形泡沫制作而成。
3、网箱固定
采用锚绳固定法。每组用2根聚乙烯纲绳沿网箱两边结扎串联为一排。每排铁锚和锚绳沉底固定,为适应水位变化,锚绳长度应大于水深3倍,以形成浮动式网箱。
4、网箱下水时间
网箱应于鱼种入箱前10天下水,让箱壁附着一定的藻类。防止网箱粗不光滑而使鱼体磨擦损伤,以提高鱼苗成活率。
5、网箱设置应避开主航道。
(三)鱼种放养
鱼种要求规格整齐,最好放养大规格鱼种。对于小规格鱼种,可以经分级培育后再稀养速成。一般15厘米或20克左右的鱼种,经120-150天养殖,规格可以达到800克以上。放养密度,以每立方米水体150—200尾为宜,可根据水质条件和养殖管理水平作适当调整。放养鱼种必须经过筛选,要求规格整齐、活动力强、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放养时,温差不能大于±5℃,并带水运输。苗种放养前,要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5~10分钟或3-5%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四)饵料与投喂方法
1、饲料选择:一方面要选择一个符合无公害饲料安全卫生准则的专用斑点叉尾鮰鱼种的全价人工配合饵料,颗粒饵料的直径以鱼的个体变化而变换,并且以浮性膨化料为宜。既方便投喂,又便于观察鱼群吃食和检查鱼体生长。中途不要更换品牌,以保证饲料营养成分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投喂的饵料要确保新鲜、无腐败变质、无异味、颗粒适口、粉末少。
2、投喂方法:以撒喂的方式引诱鱼群形成抢食习惯,并坚持 “四定” 投饲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天投喂饲料3次,上午(6:00~8:00)和下午(6:00~7:00)各一次,并在晚上11~12时再投饵料一次;每次投喂的饲料量按箱内鱼总体重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切不可时多时少。
(五)养殖管理
1、网箱设置前,应仔细检查是否有破损,网结是否牢固。设置后也要经常检查,防止鱼群逃跑。检查方法:提起网箱四周,看是否有鱼逃跑或破损。此外,还应避免凶猛鱼类攻击破坏网箱。
2、鱼种放养后,要勤作网箱检查,网箱下水3-5天以后,就会吸附大量的污泥,以后还会附着水绵等丝状藻类或其它附着生物,堵塞网目,影响水体交换,应及时清除杂物,清洁网孔,保持水流畅通。另外,套养罗非鱼或鲴类150-200尾可减少附着物着生。
3、积极预防疾病发生。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无公害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切实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1)早晚各巡查一次,做好记录;严格进行“四消”即鱼体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食场消毒;“四定”和药物防病工作。
(2)预防:每半月网箱内泼洒二氧化氯消毒剂,使网箱内药物浓度为0.3 -0.5毫克/升或挂袋预防;每月用生石灰网箱内泼洒1次,每次用量为15~25毫克/升。秋季应在饲料添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预防肠炎和肠道败血症等疾病。
(3)治疗:发现鱼病,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对已发生的疾病应果断处理,防止传染爆发。用药方法一般选用内服或药浴。药浴时,把鱼挤到网箱的一个角,鱼和网箱一起转移到盛有药液的缸内,控制好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鱼体出现不适时立即移离药液。
(4)防治与治疗病害的药物使用方法按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