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关键环节。一些养殖户由于不会正确掌握投喂饲料的数量,不懂得识别鱼类的饥饱,导致单产低,病害多,经济效益差。只有正确把握饲养鱼类的投喂数量,科学投喂,才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保证养殖增产增收增效益。现将八点体会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掌握常规标准
鱼类的食量及其代谢强度,随气候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根据不同季节确定投喂数量的—般标准。春季,水温低,鱼小,摄食量小,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精饲料。当气温升至15摄氏度以上时,投饲料可逐渐增加,每天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1%左右;夏初,水温升至20摄氏度左右时,每天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2%,但这时也是多病季节,因此要注意适量,并保证词料适口,均匀;盛夏,水温上升至30摄氏度以上时,鱼类食欲旺盛,生长迅速,要加大投喂,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3%~4%,但须注意饲料质量并防止剩料,是须调节水质,防止污染;秋季,天气转凉,水温渐低,但水质尚稳定,鱼类继续生长,仍可加大投喂,日投喂量约占鱼类总体重的2%~3%;冬季,水温持续下降,鱼类食量日渐减少,但在晴好天气时,仍可少量控喂,以保持鱼体肥满度。
二、区分养殖种类
不同种类的鱼,其潜在生长能力及对生长所需营养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饲率也有区别。如草鱼在25摄氏度左右时的投饲率为5%~9%,鲮鱼则为2%;同种类其投饲率也不尽相同,如体重100克的尼罗罗非鱼投饲率为1.6%,而同体重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则会达到2.4%。因此,应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确定投饲数量。
三、把握吃食时间
可以通过观察鱼类在食台吃食时间的长短调整投喂量。按照常规标准投喂—定数量的饲料后,鱼类吃完时间不足2小时,说明投饲不足,应适当增多。如果经过较长时间正规投喂,鱼类突然吃食时间减短至不足2小时,说明鱼体己增重,应调整标准投喂,否则,鱼类便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投喂草类、螺、蚌等饲料,—般以7~8小时吃完为示准。
四、观察鱼类活动
鱼对水的肥瘦和溶氧,反应极为灵敏。在每天早晚巡塘时,要仔细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并检查食场。如活动正常,所投饲料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饲量;如有轻微浮头,应减减少投饲量;如严重浮头,应停止给食,并及时采取冲水或增氧措施。投喂饲料时,按正规投量已投完,鱼群仍在表层水急游觅食,表明末吃饱;如鱼群已从食台散去,尚有剩饵,下次可酌减投饲量。在育种塘鱼种出现成群结队沿池周水面游转,这表明缺乏适合词料,俗称“跑马病”。
五、检查鱼类生长
定期检查鱼类生长情况是调整投喂数量的最好办法。—般每月检查—次。在放养密度适宜、无病无害的情况下,若发现鱼类的生长没有达到预定的规格,是个体悬殊大,说明鱼类摄食不足,尚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应调整投喂,补充营养,确保其正常生长。
六、观看养鱼水色
从水质的好坏及水体透明度、混浊度也可判断投饲数量的多寡情况。一般肥水呈油绿色或黄褐色,上午水色较谈,下午渐浓。水的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表明肥度适中,可进行正常投饲;透明度大于40厘米时,水质太瘦应剧啪饲量;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水质过肥,应停止或减少设饵。这在主养鲢、鳙鱼的水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水质过瘦时,鲢、鳙鱼会出现头大、尾小、背窄,游动无力,甚至有瘦弱残废的个体漂浮水面,这表明水中浮游生物过少。主养鲤鱼的水面可根据水的混浊度来确定投喂的多少,如整池水都很混浊,呈泥黄色,月滁大雨或人为的原因,可证明鲤鱼在池底活动极为频繁,不断拱泥而致水体浑浊,由此可判定鲤鱼处于饥饿状态,应加大投喂量。
七、注意天气变化
鱼类的投喂也应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鱼类生长期内,天气正常,每日投词两次,上午在日出后1~2小时,下午在2时以后各投喂—次。天气清好应多投饲,阴雨天少投,并稍微推迟投喂时司。天气热、咿呀很低、无风、雷雨时,应停止投喂。
八、区别饲料品种
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也是鱼词料质量的主要标准。对于同一种鱼类,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可适当减少投喂量,而蛋白质含量偏低的饲料就应增加投喂量。由于目前鱼饲料没有统—的营养标准,鱼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参差不齐。因此,在养殖中应根据实际的饲料再确定投饲数量。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