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影响价格的根本因素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但不能决定价格。国家政策,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化,纸币的发行量,人们的购买心理等也会影响价格。合理的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即市场决定价格。
牲猪的价格直接影响猪场的经营效果和经济效益,生猪价格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 了解和掌握生猪价格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非常必要。同时还应根据猪粮比价判断生产经营效果, 掌握生猪价格波动规律, 控制生产规模,计划财力物力, 才能在养猪处于低谷时渡过难关, 或在高峰时能及时抓住良好时机, 取得高效益。牲猪价格到底取决于什么因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从供给、需求和市场运行等角度来讨论。
首先从供给方面考虑,如果供大于求,则价格有下落趋势(前提是国家政策稳定),如果供小于求,则相反。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供应和需求呢?我认为有几个方面:1、猪的价值,其中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为主要原因,生产成本包括:饲料费用,人力费用,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医疗费用等等,其中饲料费用呢占总费用的50-70%。也就是说饲料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牲猪的价值;其次,猪的品种,瘦肉率等也对猪价值有影响。2、国家的相关政策,1985年后国家对猪的价格实行指导价格和市场调节价格相结合的双轨制,而目前国家对猪价格已完全放开,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生猪价格。3、其他畜牧水产品的价格影响,除猪以外的其他肉食品的供应情况以及价格也会决定着消费者对于猪肉的选择和需求,从而影响牲猪价格,如禽肉、蛋和鱼的产量增加快, 价格又低廉, 从而促使猪肉产品的价格下滑,反之, 则猪肉价格上扬。4、其他,市场区域和消费者的需求也会对区域牲猪价格有很重要的影响,如,一些不食用猪肉的区域,其生产就相对较少,那么价格肯定会比较高企。
牲猪市场价格波动的一般规律是: 某一时期肉猪总头数减少, 对市场上猪肉价格有利( 高于成本加平均利润) ,生产经营者就会根据当时市场价格和利润决定未来的生产, 增加母猪饲养量, 减少小母猪出栏, 这样就使当时市场猪肉的供给量进一步减少。大约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即母猪生长发育到性成熟、配种、妊娠, 产出的仔猪育成肉猪, 整个过程需18 个月。在这段时间内牲猪的供给量不可能有过多的增加, 牲猪的价格直维持较高水平( 高于成本加平均利润) , 要到一年半以后, 牲猪上市量增加, 猪价才会出现缓跌趋势。由于猪的生物学特性使猪的供给对市场价格的反应呈现出滞后现象。在相反情况下, 某一时期肉猪总头数增加, 市场上价格就会下跌( 低于成本加平均利润) , 使得养猪生产经营者因担心猪价进一步下跌而提前出售肉猪,市场猪肉供给量继续增加, 猪价必将进一步下滑, 大约要经过半年时间( 约相当于肉猪的饲养时间) , 待养猪生产者存栏肉猪差不多出售完, 才会表现出肉猪总供给量减少, 猪价又会出现上升。据统计, 上市猪的高峰大约总是出现在猪价高峰后的2 年;上市猪数量的减少, 大约出现在猪价格下跌后的1~2 年。
最后,我认为国家应该积极支持规模化猪场和传统农家养猪相结合的养殖模式。目前国家的政策导向明显是片面的强调大力发展“工厂化养猪”,淘汰散养户。这个政策的能否实行到位,我保留意见,因为我怀疑我们国家是不是能够有足够的工业饲料资源用来提供每年6.9亿头出栏牲猪的饲料和饮用水等问题呢?第二方面,目前的猪场化养猪真的就是理想的养猪模式吗?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散养传统真的没有一点好处?值得同行深思。
以上是个人对于牲猪价格影响因素和牲猪养殖模式的一点思考,可能比较片面和缺乏论据,请各位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