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21|回复: 6

池塘健康养殖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0 21: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池塘健康养殖探讨

罗敏辉  广东海大集团华中区技术服务部

    什么是水产健康养殖,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投入品管理,包括苗种、饲料、药品等没有药物残留;另一方面是养殖过程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案,促进养殖对象健康、快速生长,同时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合理的养殖模式(品种+规格+数量的搭配)、水质调控和疾病防治、饲料合理投喂等。
    广东海大集团华中区从20076月份开始全面推广池塘健康养殖方案,对其中的一些环节进行了摸索,到08年年底,在一部分区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面是这两年推广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及分析。
    养殖模式设计上,通过最近这些年的数据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很多文章推荐的8020模式在华中区根本不适合,我们推荐的是70-7530-25的模式。8020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是后期水质调控难度大,水体肥度过高,蓝绿藻大量繁殖,水体内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经常超标,导致鱼的摄食和生长很差,鱼病多发;二是养殖效益差,从对比的结果看,8020模式因为水质难控制、疾病多发,导致饵料系数高0.1左右,每斤吃食性鱼的成本提高0.15元左右,每亩减少收入150元以上;在白鲢和鳙鱼的产量上,每亩减少120斤左右,收入减少200元左右。如果加上增加的药品等开支,差异在400/亩以上,在吃食性鱼的销售成本与养殖成本接近的情况下,这种差异对养殖户收益的影响更加明显。
    池塘中死亡的藻类、鱼类摄食后产生的粪便和残饵等,都会分解并导致水体营养盐含量升高,这个过程绝大部分是在细菌的作用下完成的,营养盐的升高必然会导致藻类的生长加快,在池塘养殖中没办法控制。在8020模式下,大量的藻类不能被利用,虽然短期内可以通过光合细菌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但是营养盐并没有排出水体之外,后期水体肥度仍然会不断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大量使用光合细菌仍然控制不了水体肥度的主要原因。在70-7530-25的模式下,藻类被滤食性鱼类转换成鱼肉,营养盐最终被带出水体之外,变废为宝,这也是武汉东湖污染治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滤食性鱼类的投放过多也有问题,由于藻类生长赶不上被滤食的速度,导致水体自身产生氧气的量不够,在氧气含量不够的情况下,不仅鱼的生长、摄食、甚至生存等都会受到影响,而且死亡的藻类、粪便和残饵等的分解按照缺氧模式进行,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池塘藻类数量下降,水体更加容易浑浊,一部分不容易被滤食性鱼类消化的藻类在藻相中占据有利地位,一旦投放肥料,蓝藻等有害藻类会迅速繁殖并危害鱼体健康。同时,滤食性鱼类投放过多还会导致滤食性鱼类的生长速度下降,规格小,销售价格低,得不偿失。
    在水质管理上,原有的方案主要强调的是定期冲注新水或者大量换水。这种水质管理方式不仅耗能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更麻烦的是,由于自然水体污染严重,很多池塘已经无水可加,强行加水经常导致鱼出现发病甚至中毒死鱼的情况。
         078月,我们检测了武汉市东西湖区走马岭农场沟渠水的部分指标,亚硝酸盐含量0.3、氨态氮(总氮)0.7,都已经大大超过了同期的池塘水质检测结果。周围的养殖户几年以前就感觉加水后鱼特别容易发病的问题,分析原因,一方面与大量冲注新水造成鱼体应激反应强烈有关,另一方面应该也与沟渠水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病原体(细菌和寄生虫)较多有一定的关系。
   “肝胆综合症”的问题,虽然这个名称目前还不被学术界接受,但是损害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肝脏的弹性差、肿胀。对于这个问题的产生,很多资料认为是饲料质量有问题或者过量投喂造成的,但是从我个人这些年的体会,更多的应该是与水体氨态氮含量、渗透压和鱼体血液内的细菌毒素有关系。鱼体蛋白质代谢产物主要是氨,一部分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通过鳃的渗透作用代谢出去。一旦水体内的氨态氮含量过高或者渗透压过大,体内的氨和细菌毒素的排泄就会出现障碍,即使通过粪便和尿液代谢出去,还是会通过渗透进入鱼体,造成血液内的有毒物资浓度升高,对肝、肾等解毒器官造成大的压力,导致肝、肾受损。从实际鱼病诊断的过程来看,水质好的池塘,出现肝胆问题的几率非常低,即使发生疾病,治疗也非常容易。所以我个人认为,要降低“肝胆综合症”的发病几率,首先要从水质考虑,其次才是饲料和病原体。
    有鉴于此,我们在池塘大力推广半封闭式养殖,就是在池塘水位不下降的情况下,不添加沟渠水,即使迫不得已需要添加新水,也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充分发挥池塘水体的自身净化作用,同时防止一次性添加新水过多之后导致的水温、藻相、菌相等的剧烈变化。
    池塘自身净化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池塘内有益菌的品种和含量。我们推荐使用较多的主要是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首先通过芽孢杆菌等菌种将池塘内死亡的藻类、粪便和残饵等及时分解,接着用光合细菌等菌种与藻类竞争营养,防止短期内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肥度过快增加。从水质跟踪监测的结果看,池塘细菌的投放间隔时间在78月份以1012天为好。EM菌虽然含有的细菌品种多,但是不同的公司生产的产品菌种差异非常大。以乳酸菌为主的产品,使用后45天内对稳定水质效果非常好,水体酸碱度早晚变化小,但是高温季节维持的时间短,费用高,在华中区常规养殖池塘,高温季节我们已经不推荐在水体使用。
    疾病防治上,原有的疾病防治理论和做法都是从病原体来考虑的,就是定期杀虫杀菌。从我们最近几年跟踪的情况看,大量使用杀虫杀菌药物对鱼体和水体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对藻类来说,外用杀菌药物(使用最多的是卤素制剂)和聚酯、有机磷等都会直接杀死藻类,杀虫药还会在长期内影响藻类的生长。对鱼类来说,高剂量的杀虫杀菌药物都会直接导致鱼中毒甚至死亡,即使我们认为非常安全的内服杀菌药物,长期或者超剂量使用,都会直接导致肝、肾受损。对细菌来说,我们使用的所有杀菌药物都是广谱的,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细菌,而且往往有害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力比有益细菌强,一旦药效消失,有害细菌生长会占据主要位置,这一点对水体和鱼体内环境都是有害的。所以长期使用内服杀菌药物的池塘,一是水质更容易恶化,二是影响鱼的生长,这一点从鱼体解剖中看得非常清楚。藻类生长受影响之后,不仅滤食性鱼类生长受影响,同时由于藻类数量少,氧气含量不够高,后期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更严重,鱼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也会下降。
    导致鱼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是应激反应,这一点我在前几年的文章中就做过详细的分析。我个人一直的观点:鱼病的发生,病原体是罪魁祸首,应激反应是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不仅仅是细菌性疾病,如细菌性败血症、鮰鱼的嗜麦芽寡氧单孢菌病、南美白对虾红体等,还有寄生虫病,如鳗鱼指环虫等,往往在天气或者水质剧烈变化后发生。
    鉴于这些年与鱼病和水质打交到的一些体会,结合一些前辈的科研成果,我们在疾病预防上推出了一套新的方案:1、培植有益菌群。2、提高抵抗力(抗应激)
    培植有益菌群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池塘内菌相与藻相的互相影响,维持水体内正常的物质循环,减少水体内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同时维持水环境的稳定;另一方面是利用细菌的种间抑制作用(抢占生物位点),压制有害细菌的数量。具体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定期在水体内使用微生物制剂,同时在饲料内定期添加有益微生物。
    抗应激的做法也很简单,就是在天气剧烈变化的时候泼洒或者拌料投喂抗应激药物。
    从08年推广健康养殖模式的结果看,中途养殖户的感觉和年终干塘效果都非常明显。08年气候非常不稳定,出现浮头和泛塘的池塘相比往年有明显的增加,同时后期发病率比较高。但是,所有坚持使用我们推荐的方案进行池塘管理的养殖户,都没有出现严重的情况,即使有一点点发病,死亡率也很低,没有出现大规模暴发的情况。
    从目前收集的干塘效果来看,武汉市东西湖以鳊鱼和青鱼为主的池塘,使用健康养殖模式和常规养殖模式的池塘,死亡率降低数据为:白鲢1.2%,鳊鱼3%,鲫鱼0.4%,青鱼5%;白鲢和鳙鱼的产量提高145/亩;药物费用降低77/亩;饵料系数降低0.16。从整个华中区的情况看,药物平均使用量比东西湖的量大很多,药物费用降低的空间应该可以达到120/亩以上,今年年底大部分养殖户干塘后,我们会有更加详细的分析。
    虽然健康养殖模式不仅降低了养殖过程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滤食性鱼类的产量、饵料系数和发病率降低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但是,推广的过程困难重重。
    一是池塘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决定了健康养殖模式不可能像畜禽养殖那样建立大范围内通用的固定操作方案,就像养鸡过程中定期打不同的疫苗那样。
    池塘内不仅有水产养殖动物、藻类等微生物,还有池塘底泥、悬浮物、水草等,这些因子内部往往又包含很多小因子。各因子之间的互相影响模式非常复杂。以藻类为例,藻类会直接影响氧气的供应和酸碱度的变化,不同的藻类互相之间又存在竞争,一旦微囊藻占优势,就会导致其他品种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死亡,水体内悬浮物的数量就会增加,加重池塘氧气的消耗,氧债区域从池底向水面提升。淤泥我们一般认为对水产养殖是有害的,过多会导致耗氧增加,但是淤泥过少会导致水质不稳定。
    普通的养殖户本来就很难接受新的观念,加上操作方案又不确定,推广起来难度就更大。目前我们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池塘情况、放养模式、水温等制定不同的操作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傻瓜模式”,养殖户只需要在公司技术员的指导下选择某一种操作模式即可。
微生态制剂是最近几年在池塘大量推广使用的新投入品。总体来说,效果比较好,特别是在养虾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但是也发现了很多异常的情况,结果与理论出现较大的偏差。
    一种是没有效果。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不同公司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检测中也的确发现很多公司标识上的细菌含量与实际含量相差非常大,最多的达到了1000倍。另一方面的可能是水体内杂菌很多,投入的菌种数量不够,在形成种群优势前被其他的细菌杀死了。还有一个可能是投入的品种不对,或者环境不适合这种细菌的生长。存活上,我们经常考虑的是水体内否有药物残留,没有考虑细菌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包括水体理化指标和竞争对手。芽孢杆菌需要氧气和有机物,乳酸菌需要酸性、厌氧环境和有机物,光合细菌需要光照和小分子有机物。所以使用芽孢杆菌在有机物含量高的池塘表现明显,在新开挖的池塘效果就很差。
    二是经常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按道理芽孢杆菌使用后水体会变肥,光合细菌使用后水体会变瘦,而且两种菌使用之后都可以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但是我们也发现少量池塘使用芽孢杆菌之后蓝绿藻大量繁殖、使用光合细菌使用后水体变肥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意外的情况,虽然比例非常低,我们08年统计的数据在3.7%左右,但是对养殖户的积极性是非常大的打击,说明我们对水体的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从0708年的情况看,同样是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和控制疾病,养殖户使用我们的产品后,效果明显好很多。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海大集团海贝分公司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相对比较好,另一个方面还应该与我们的技术指导有很大的关系。要保证微生态制剂效果好,使用方法(针对不同情况下,使用品种和用量)的灵活调整需要大家一起来关注,而不能仅仅是将产品销售出去,否则水产健康养殖的推广就不可能很快让养殖户接受。

                                                本文已经发表在《广东饲料》2008年第12期。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xuhua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12-21 18: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的好啊,这应该是解决食品安全的一个较好的途径
发表于 2008-12-23 20: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1、培植有益菌群。2、提高抵抗力(抗应激)。
这个是中心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8: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板凳 liu88480 的帖子

为什么大家就不能帮忙指出其中的一些问题呢?因为当时写的比较匆忙,前后只花了4个小时左右,而且字数限制,也没有仔细审查,导致有些疏忽,比如水体自身净化能力方面,就缺少藻类对水体的影响分析,这里很多高手的,我心里非常清楚,拜托大家帮忙多指点,谢谢!
发表于 2008-12-26 13: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你总结微生物的使用经验对我们很有帮助,以后还要多多请教。我也在湖北做过三年,对你的很多说法非常赞同。
肝胆综合症的问题,你的观点我不太同意。水质的因素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反而应该多从饲料营养方面改进,另外要尽量避免使用过多药物在饲料和水体中。毒素渗透造成鱼的内部器官损伤,可能性很小。
养鱼池按照养虾的做法来做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两者的经济价值相差很大,使用微生物制剂的代价也比较高,如果只能微小的降低死亡率,可能存在经济上是否划算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0: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问题很好,我说的毒素其实主要是代谢产生的,但是因为水质问题导致排泄不畅,在鱼体内蓄积,同时在水质不好的情况下,虽然水体的氧气含量很高,但是氧气在鱼体内的运输会受到抑制,导致肌体缺氧,时间长了就会体现出肝胆综合症的症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年观察到的情况看,不同公司的饲料发病率有差异,但是水质差异与发病率的关联更加明显,所以我得出上面的结论。但是也仅仅限于经验,没有数据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成本问题,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08、09年的《海大技术报》或者湖北海大公司出的《水产养殖技术手册》,我们已经按照上面的方案执行了快2年了,以一口10亩水面,水深2米的池塘计算,整体疾病防治和水质调控的成本在1800元左右,而使用常规的防治方案,我们调查的平均数据在2800元以上,08年我们调查到的最高费用为627元/亩,有一些数据还没有处理,等我的数据处理额结束后会有更加准确的对比数据。但是成本肯定是养殖户可以承受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2 07:3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