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疯子和猪

沉痛悼念蝶神周尧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6 13: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b][size=4][color=black]走好,老先生![/color][/size][/b]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12-16 13: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师一路走好、、、
发表于 2008-12-16 14: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一路走好!
发表于 2008-12-16 14: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模范又少了一个!惋惜!
发表于 2008-12-16 16: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往生者为大,虽然不了解,仍然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08-12-16 16: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悼念:老先生一路走好。
发表于 2008-12-17 10: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堂上有你的蝶与你相伴,一路走好,周老!
发表于 2008-12-17 12: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0000ff][b]编者按 [/b]12月15日7时40分,国际知名的昆虫分类学专家、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博士生导师周尧教授逝世。周尧教授是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周尧教授的一生,是爱国、敬业、惜时、博学的一生,他崇高的爱国情操、卓越的学术贡献、高尚的人格风范,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及科学财富。他的不幸辞世,是我校及昆虫学界的重大损失。为了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大师,特发此文,以表纪念。 [/color][align=left]  12月15日7时40分,一个震惊人心的消息从杨凌传出:国际知名的昆虫分类学专家、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博士生导师周尧教授在陕西杨凌逝世,享年98岁。

  来到斐声中外的农科城杨凌,来到有着70多年建校历史和数万名师生的西北农林科大,在鸟语啁啾,花香袭人的学校博览园,一座外型如巨大瓢虫、造型别致的建筑非常夺人眼目,这就是由周尧教授奠基创建起来的世界最大的昆虫博物馆。

  博物馆前,耸立着一尊戴着眼镜、留着胡须的老人塑像,这就是国际知名的昆虫分类学专家、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博士生导师周尧先生。

  博物馆里,收藏来自世界各地的蝴蝶标本达数百种。色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蝴蝶如一个个美丽的精灵,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也记述着一个老科学家近70年的孜孜追求。

  在很多人的眼里,周尧是一个传奇人物。

  在他近百年的沧桑人生中,由小昆虫处作大文章,从显微镜中观大世界,从事大学教育及科学研究60年,学子逾千,他创建了昆虫博物馆,设立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创办了天则出版社和《昆虫分类学报》。发现、记述昆虫新种360余种、论著200余篇(册),采集昆虫标本数十万号,编著科技巨著《中国蝶类志》、《中国盾蚧志》、《中国蝉科志》等,在农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及昆虫学史诸学科领域均获建树,为人类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科学财富。

  周先生曾在日记中写到:“我在科学领域内,并没有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我对祖国、对人民的火热的心,为学术艰苦奋斗的旅程,和半生坎坷的命运,也许体现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共性和特性。” [/align][align=center]  [b]赤子拳拳爱国心:“不杀大虫,杀小虫何用!”[/b] [/align]  周尧教授1912年生于浙江鄞县(现宁波市鄞州区)上周村,江南的山水滋润了他聪慧灵秀的天性,自幼在帮母亲上山打柴、采茶等劳动中,他爱上了大自然,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练就了他爬山涉水的顽强毅力。每到放假,常爱捉虫子,拿到手里端详。信佛的老祖母见到总要说:“阿弥陀佛!罪过、罪过。杀了众生,要进地狱的。”而他总是高声答道:“升天堂还是下地狱,要看存心和行动。我抓昆虫是为了保护农业,造福农民!”

  除了对小虫子痴迷外,进步思想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14岁那年,为了去革命策源地广东求学,他顶着风浪,黑夜摆渡象山港,被跟踪而来的父亲追回。回到家,他奋笔疾书:“象港风狂海浪汹,颠簸片舟渡顽童;阻程岂为双亲泪,魂梦何时到广东?”表述了自己追求进步的理想。

  1934年9月在上海读完中学后,周尧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开始正式涉足昆虫研究领域。21岁的周尧已经表现出了非凡的学术潜力,他广泛采集标本,编成了《南通植物名录》,举办腊叶标本展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昆虫学术团体“昆虫趣味会”,出版昆虫分类学杂志《趣味的昆虫》。1936年,因成绩优异,获时任南通大学校长的清末状元张謇的资助,赴意大利那波利大学学习,进入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成为西尔维斯特利教授7名外国研究生中惟一一名来自东方的学生。一年之后,周尧成绩斐然,被公认为西尔维斯特利教授品学兼优的高徒,而且成为意大利皇家那波利大学的导师助理最有希望的候选人。

  “你会相当成功的,”西尔维斯特利教授充满感情地对周尧说:“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荣幸。过两年,我将再次去世界漫游,你跟我一起去吧,帮我整理研究成果。不用几年,你也会和我一样有名。”

  然而,1937年爆发的“七七”事变,一下扭转了这位中国青年的航向。

  一天,周尧在意大利一个朋友家闲谈,忽然进来一青年法西斯党员,一看见周尧就跷起大拇指说:“你们日本人真了不起,一口就把半个中国给吞下去了。”周尧气得眼睛里冒出了愤怒的火光,一拳将那个青年打倒在地说:“我让你看看到底是日本人厉害,还是中国人厉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祖国的山河受到蹂躏,人民在血泊中呻吟。晚上他伏案赋诗:“再见吧,意大利!我的战火中的祖国在召唤,我不能再留恋异国的‘天堂’,要回到危难中的祖国,要在祖国的地狱上,建立起自己的天堂!”黎明时分,他捆好了行装,向西尔维斯特利教授道别。

  “恩师,我要走了!” “什么?”教授抬起头,吃惊地说:“你的学业中断了,你的前途还要不要?” “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日长。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 周尧神情坚定地说。一阵沉默。终于,教授拉着周尧的手说:“去吧,回到你美丽而多难的祖国去吧!你的论文已经由学校评审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你可以免去论文答辩。但我希望你在战争结束后,终生献身于昆虫研究,要成为一个大昆虫学家,为你的祖国争光!”

  1938年4月,周尧回到广州的第二天,就穿上了军装,投笔从戎,随军到了抗日前线。后被师长觉察他是个留学归国的高级专门人才,才劝他退伍,结束了三个月的戎马生涯。

  之后不久,他以昆虫学专家的身份参加了中英庚款会委托武汉大学组织的川康考察团。一路上晓行夜宿,艰苦奋尝,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中,他数次经历了生命危险。川康考察,历时七个多月,共采集昆虫标本六万余号。
[align=center]  [b]矢志不渝扎根大西北:“我要学习先农先儒”[/b] [/align]  1939年冬,周尧接到了国立四川大学农业院和国立西北农学院的两张聘书。是留在“天府之国”还是离开新婚的妻子去偏远的大西北呢?

  “我是1939年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抱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地方去’的决心来到西农的,是当时西农最年轻的两位教授之一。那时,从火车站到校门,一路没有一棵树,没有一间房屋,满目都是黄土,夜间经常可以听到土匪的枪声。……但我还是爱这里,这里是后稷诞生的地方,教稼台就在附近,西边是绛帐,是马融教书的地方。我要学习先农先儒,为中国农业与教育做出贡献。” 周先生回忆道。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西北农学院,派系斗争十分激烈。周尧一踏进这块土地,就有人想把他这位28岁的年轻教授哄下讲台,然而他却以精彩的讲课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了学生的欢迎。

  周尧教授牢记业师西尔维斯特利教授要他终生献身昆虫学研究、要成立一个昆虫研究所的教导,他克服了诸多的困难,1946年在西北农学院办起一个“天则昆虫研究所”,翌年,由他亲自主编的《中国昆虫学杂志》也正式出版。他用个人工资的收入作为研究所的经费,购买了铅字和印刷机,自己动手排版、校对、印刷、装订,出版发行杂志和丛书。

  1949年,新中国刚诞生,小麦吸浆虫在全国麦区肆虐猖獗,遍及西北、华北、华中、西南17个省,危害成灾。中央农业部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委托周尧教授进行小麦吸浆虫防治研究。

  周尧仿佛重新投入战场一样,迅速奔赴虫灾一线,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试验,他很快查明小麦吸浆虫主要种类、发生规律、抗虫品种和天敌,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大面积推广应用,在中国害虫防治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兴平、户县、长安、蓝田等县农民欢欣雀跃、感激不已。之后,他又出色地完成了在青海进行的大面积调查蝗虫的任务。

  过去,世界昆虫学史从无“中国”二字,周尧教授内心非常难受。“自己编一部教材,做中国昆虫学史的拓荒者!”他的激情再次被点燃。1953年至1956年,他阅读了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及地方志等线装书七十余册,研究全国各地考古发掘资料,通过沙里淘金,终于在1957年写成《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史》,创立了我国昆虫学史学科并为之奠定了基础。1980年,周尧教授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考证出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等昆虫学诸领域,中国都较欧美国家早几个世纪。

  此书一出便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与生物科学史坛,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该书内容现已被国内外专著及教科书所广泛引用,1990年获中国优秀科技史图书一等奖,现有中文、英文、世界语、意大利文、德文等5种版本。

  1957年,当周尧教授风华正茂,专心于农业教育和昆虫学研究的时候,不幸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又被推进“反动学术权威”、“老右派分子”等所谓“牛鬼蛇神”之列,长期经受批斗、管制。一家人住在一间破旧的土木结构的房子中,藏书无处放,晚间老鼠、蚊子侵扰。打成右派,不能继续当系主任,系里工作搞不了,就在房子里搞自己的工作。即使在这样艰苦的岁月中,他从没一时放弃自己的昆虫和动物研究。

  “文革”期问,他被下放劳动,在汉中、城固的河边护田,防止雁群糟蹋麦田,周尧手执长杆徘徊于风雨田间驱赶雁群。然而他却利用每天早晚吆雁的机会,观察大雁起飞、降落和为害的规律,将观察结果以“思想汇报”的形式写出来,当时许多人都不明白,周尧在这样的处境中,为什么还著书立说?周尧回答道:“过去人家说我为名为利,如果今天不署名,无稿酬,我就不写文章了,不正说明他们过去的批判是正确的吗!我愿在我见到列祖列宗时,能够无愧地对他们说,我心中无时不想着祖国,我一生没有浪费我的时间。”
[align=center] [b] 踏遍青山人未老:“矢志科学图宏业,为花欣作落泥红”[/b] [/align]  十年浩劫之后,科学的春天重又回到共和国的土地。1978年3月,68岁的周尧无比激动地参加了规模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他兴奋地流了泪:“我们迎来了第二个科学的春天!生命的春天也来到了!” 在大会上他的小麦吸浆虫研究荣获了“优秀科技成果奖”,他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称号。

  “摧残肯使寸心违?乱梦惊回两鬓稀!”“狂来砸碎玻璃镜,还我青年火样红。”为了夺回失去的时间,为了迅速培养人才,他把大量的心血倾注在了教学工作上。他不分昼夜、不辞劳苦地辗转在教室、标本室、图书馆、教学实验农场,不知疲倦地翻译大量的外国文献,进行研究。他重视课堂讲授,讲起课来,思路清晰,内容纯熟,表达确切而生动,板书工整,再加上他一笔画昆虫图的功夫,边讲边画,口与手几乎是同步进行,惟妙惟肖,使一门枯燥的分类学,竟成了活生生的昆虫大千世界,使听者既受到教益,又是一种享受。1979年以后,他的教学重点转到培养硕士研究生上。他亲自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均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至今弟子逾千人,许多已成为国家的精英人才,可谓桃李满园。

  “我是中国昆虫最大的收藏家”,周先生笑谈自己。60余年,他亲自带领同事和学生采集了所有的研究标本,经过整理和保存的昆虫标本有120多万号。在这六十余年的生涯中,他几乎每年都跋山涉水考察,曾九上秦岭太白山,九上华山,六上五台山,两上峨眉山,涉足海南岛,攀过五指山,横穿西双版纳……除了西藏和台湾外,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他的学生袁锋教授回忆道:“他经常想到如何多采好昆虫标本。走进商店,首先看哪些物品能用来改进昆虫采集用具;到外地出差,想的是如何趁机采集昆虫标本。1974年他60岁的时候,还带我们到云南西双版纳采集昆虫标本,历时116天,行程8,000多里。他自始至终精神饱满,白天挥动捕虫网,活跃在山林里,晚上利用黑光灯诱虫,边收集边包装,一直工作到夜间12时之后。早晨一起床,就赶紧包装夜间未整理完的标本,植物上露水一消失,又开始野外工作。即便是坐长途汽车,中途休息也不放过采虫。”

  周教授还是一个画虫高手。他亲手绘过2,000多幅昆虫图,其代表作品是《中国昆虫学图说》。 “一般认为:自然科学的插图都是机械的、呆板的,只有准确明白就够了,是没有什么艺术性的,但是看了周先生的昆虫图画,就会吃惊地感到,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明式的图解,它既是极为精确的科学图画,又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而且你会越来越为它的精妙程度而惊叹不己。你看这些小虫虫,一只只都是那么可爱、栩栩如生,那斑烂的花纹、纤巧的肢爪,似乎每一根触须、每一根细微的毫毛,都表现出微妙的生机和感情。既正确地传达了知识,又传达出美感,传达出一种精神境界,让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里既包涵着学识、人品,也包涵着天才。” 曾任《中国青年报》主编的马萧萧如此评价道。

  仿佛如辛勤采食的蜜蜂,周尧始终停不下前行的脚步。1979年,他创办并主编国际性学术刊物《昆虫分类分报》,聘请中、英、美、意、丹、日等国的26位权威学者为编委,至今已23年,发表昆虫分类论文数为开国至今全国同类报刊的4倍,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种科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他积极撰稿、审稿,亲自去上海等地解决排版印刷的困难、关心发行、过问帐目,但按规定付给他的稿费和审稿费,他却分文不取,都捐献给了学报。

  1982年,周尧教授提出在西北农学院建立昆虫博物馆。在国家计委和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于1987年6月8日在西北农业大学建成。1989年,他把自己半个多世纪中积累的几万册昆虫学专业书籍无偿捐送给了昆虫博物馆。1999年9月,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怀和支持下,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馆建成。而现今的昆虫馆为三期工程,总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外型独特、新颖,借鉴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性昆虫科普教育基地。

  1988年6月,在他的奔波下,正式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办出版社——天则出版社。1989年,又完成了三卷本巨著《中国盾蚧志》,并得1988年笫二届国际世界语科技学术会议颁发的“绿色宇宙奖”。

  1992年,周尧教授以83岁高龄,担任主编,组织了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卓有建树的蝴蝶研究工作者50多人编写《中国蝶类志》一书。其间他每天工作15个小时,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该书于1994年出版。全书100万字,彩色图片5000余幅,包括中国蝴蝶12科366属1800余种及亚种,第一次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该书堪称是世界各国蝴蝶志中最完善、最精美而无与伦比的一部巨著。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及第九届中国图书奖。 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誉为“科学界壮举”。

  接着,壮心不已的周尧教授又于1997年完成了60万字的《中国蝴蝶分类研究》,为全世界研究蝴蝶属征与翅脉最全的一部专著,使中国的蝴蝶研究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该书200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为提高民众对蝴蝶的认识、鉴定和保护水平。随后,他又编写出版了《中国蝴蝶原色图鉴》,《中国蝴蝶文化》。由于他在蝴蝶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周尧教授也因此被国内外誉为“亚洲之光”、“虫坛怪杰”、“蝶神”。

  周尧长期以来有一个心愿,就是设立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促进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开展,但基金的资金从哪里来?他曾努力拿出自己节省的工资、稿费等,但微薄的收入使基金的资金增长仍很缓慢。1996年6月,周尧教授的家乡―――浙江省鄞县县委和县政府为了弘扬周尧教授的爱国和敬业精神,在宁波美丽的东钱湖畔修建了以周尧教授命名的“周尧昆虫博物馆”,在开馆典礼大会上,给他颁发了60万元的巨额奖金。周尧教授当即宣布,除将其中20万元捐献给周尧昆虫博物馆外,其余的40万元和他积累的稿费10万元全部用来设立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希望基金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上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获奖的优秀中青年昆虫分类学家已达70多人。
[align=center]  [b]耄耋之年孜孜不已:“霜华满鬓浑闲事,揽月重宵敢请缨”[/b] [/align]  作为一名大师,周尧教授博学一生、爱好广泛。除了在事业上的颇多建树外,文学、绘画、书法、集邮、篆刻、摄影、武术以至打猎,他也都喜欢。年轻时,他还学过中医、法律、木工、铸工、钳工,后来又学会了排版、印刷、编辑,自己办印刷厂。他精通意大利语、世界语、英语等多门外语。周尧教授惜时如金,讲求工作效率的习惯在青年时代已经养成。耄耋之年,仍坚持不懈。白天他按时上、下班,晚上回到家中,除了看看电视新闻之外,常常读书写作到夜半时分。走进他的工作室或家里,可以看到他工作台上摆放着大量正在阅读的书、信、文件和正在写作的稿纸,即使有病住院也不忘科研。 他在诗中写道:“霜华满鬓浑闲事,揽月重宵敢请缨”,抒发了一个老科技工作者奋斗终生的豪迈情怀。

  2000年4月,88岁高龄的周尧教授因患急性胆囊炎住院手术,3天后并发心衰和肺炎,后转危为安。他醒后淡淡地说:“好像做了一梦。”并口述以“蝶之梦”为题诗一首:

  “我与蜂为花事忙,唤醒大地春光漾。牡丹海棠巧梳理,莺歌燕舞也登场。栩栩庄周梦中身,依稀葛洪五彩棠。滕王宋院今何在,落霞孤鹜同飞扬。踏青归骑马蹄香,钗头裙褶任飞翔。不是金陵游冶儿,等闲飞过东邻墙。遽然一觉若有悟,何醒何梦不徜徉。愿吾同道齐努力,确保环球永芬芳。 ”

  周尧教授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我一生爱国是具体的行动,不是空的,就是热爱我的专业,要在专业上面为国家作出贡献,为人民作出贡献,在专业上面要敬业。爱惜时间,人的生命就是时间的累积,所以爱惜我的生命就一点时间都不能浪费。我曾经对我的子孙讲,当我见到我的列祖列宗的时候,我可以无愧的跟他们讲,我胸中随时想着祖国,我一生没有浪费我的一点时间。”

  如今,周先生虽已仙逝,但他爱国、敬业、惜时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奋进不息!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50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150 【精品原创帖】感谢您的发表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18 01: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楼 张天昴 的帖子

非常感谢你的发表!
发表于 2008-12-18 10: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先生事迹感动,为中国失去昆虫泰斗心痛,渭水呜咽,秦岭低头,五台鸣笛,先生走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11 19:4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