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 沙明奇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畜牧兽医站,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 介绍了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提出了治疗措施。
关键词 传染性胃肠炎;野猪;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8421(2007)12-081-01
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主要通过肠道、呼吸道传染,大小猪均可被感染。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高,大中肥猪几乎无病死现象。该病传染迅速,数日内可蔓延至全群猪,易被认为是腹泻。2007年5月,滁州市南谯区李某养野猪场暴发以厌食、呕吐、腹泻为特征的疾病。经实验室电镜观察、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最终诊断为传染性胃肠炎。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场饲养野公种猪9头,母种猪19头,大中肥猪386头,仔猪249头(其中12日龄以内仔猪118头)。2007年5月11日,全场有母猪和仔猪同时发病。母猪出现厌食、呕吐,仔猪
出现腹泻,疑为饲料中毒,立即进行全群更换饲料,病情未得到控制。5月13日,病猪病情加重,陆续有仔猪死亡,传染范围扩大,全场大部分猪群发病。5月20日,全场病情稳定,公母种猪及大中肥猪恢复吃料,仔猪腹泻减轻。全病程发病猪为616头,其中公种猪6头,发病率67%,母种猪84头,发病率85%,大中肥猪277头,发病率72%,仔猪249头,发病率100%,公母种猪、大中肥猪无死亡现象;仔猪死亡81头,其中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67头,死亡率达57%。
2 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病初呕吐,继而频泻。粪便为水样灰白、黄色,带气泡,夹带有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严重者大多数脱水死亡。大中肥猪起初食欲不振,呕吐,后出现水样腹泻,排出恶臭粪便,呈灰色、黄色。泌乳母猪泌乳量骤停,10 d左右自行病愈。
3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小肠壁变薄,肠腔膨胀,有黄灰色液体,胃底黏膜轻度充血。胃内充满凝乳块,肾充血呈黑色,病猪尸体整体严重失水。
4 免疫荧光诊断
取5头病死猪空肠各一段,用空肠黏膜沉淀制作涂片,分别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的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2种荧光抗体染色,作荧光检测。结果用猪传染性胃
肠炎荧光抗体染色,5头均为阳性;用猪流行性腹泻荧光抗体染色,4头为阴性。
5 治疗
5.1 药物治疗 发病公母种猪、大中肥猪和仔猪采取肌注庆大毒素、复方安痢注射液(湖南省动物药厂生产)、东方止痢神(桂林联大动物有限公司生产)、乙酰甲喹注射液(山西芮城大禹动物有限公司生产)。另外,在饲料中添加氟哌酸、痢特灵、喹乙醇粉剂,可防止继发感染,缩短病程,促进病情早愈。
5.2 药物消毒 以2% ~3%的火碱消毒猪舍、运动场、用具,对粪便重点消毒,防止出现再次暴发流行。
5.3 接种疫苗 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氢氧化铝活疫苗接种,公母种猪4ml/头,仔猪(10 kg以下)1ml/头,大中肥猪(15~50kg)2ml/头。
5.4 补液 对脱水严重的病猪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5%的NaHCO3或灌服电解质溶液。
6 讨论
经过以上几种综合防治措施,猪群发病可得到有效控制,仔猪死亡率有所下降。
(1)使猪产生免疫力是预防发病和限制此病危害的关键措施。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弱毒苗、细胞灭活苗或组织灭活苗注射分娩前5周或2周时的母猪,母猪产生抗体传递给仔猪获得最好免疫力,另外用TCEV左剂灭活苗的高免血清可作15日龄以下仔猪紧急治疗。
(2)降低15日龄以下仔猪死亡率是有效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损失的重要措施。15日龄以下仔猪的死亡主要是因为严重腹泻脱水,母猪无奶造成饮饿和酸中毒,所以提供仔
猪舒适的环境,保证新鲜饮水和盐液供应是必须的。
(3)目前猪病毒性腹泻主要有PED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TGE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RV(猪轮状病毒)3种病毒感染,主要传染特点、临床特征及剖检特点均相似,而且常存在混合感染,需要通过实验室的特异性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验区分,所以,准确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云华,梁仕岩.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22.
[2]郑兆来.猪痢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3):80.
[3]刘忠琛,黑立新,纪伟旭.冬防猪传染性肠胃炎[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2):37.
[4]侯相山,唐少刚.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83-2284.
[5]孙科业.浅析仔猪腹泻病的诱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07,24(2):76.
[6]姚庆荣,吕小钧,吴维聪.猪传染性肠胃炎的综合防治[J].农村养殖技术,2007(01S):25. |